结构变迁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_工业固体废物论文

中国工业的结构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工业化推进的同时保持一个好的环境,并维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使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淘汰落后的缺乏竞争力的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提高技术进步程度和经济产出效率。

一、中国工业结构变动与工业发展

1986~1990年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 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2%,1991~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工业在全国整个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83年中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000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44.3%。

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工业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就工业结构的变化来说,1991年,中国轻重工业结构中,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86%,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为51.14%。到2000年,轻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为39.8%,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上升到60.2%。从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来看,1991年,在全国按企业规模划分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大中小型工业企业所占的产值为36.02%、19.96%和44.02%,到2000年, 在全国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分别是44.71%、12.48%、42.81%。 大型企业由于产品开发能力较强、规模效益明显、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1991年,在全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65.06%,集体和其他类型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则分别为27.97%和6.97%。到2000年,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只有47.34%,集体企业13.90%,都有明显下降。相对而言,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为11.78%、15.05%和12.34%,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 这些非国有制经济本身是市场竞争出现的产物,也因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与壮大,成为中国工业成长中最为活跃的经济成分。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有了很大的差别。一些工业部门在全国的比重上升较快,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在全国的地位在相对下降。可以看出,那些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工业和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强大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关联的新兴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在大幅度提高(参见表1)。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1991年的数据使用的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2000年使用的是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

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1)

二、中国工业结构变动中的能源消耗状况与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1999年,我国生产的煤炭产量达10.45亿吨,占世界当年总产量的26.76%,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该年我国生产的电力为1.24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的比重为8.81%,为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同年我国生产的石油为1.6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87%。

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能源工业作为基础工业,理应得到优先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许多地方,能源供应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各地都曾程度不同地出现过拉闸限电的现象。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工业投入的增加和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能源供给的矛盾相对减小。在消除能源瓶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推动节能降耗。尤其是对象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来说,抑制能源的消耗十分重要,而且事实上,由于能源在消耗过程中还排放出工业废气,产生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节能工程实际上带有减少污染的双重功效。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不很高,据有关方面的资料,中国每生产一吨钢的能耗为1034千克标准煤/吨,而国际先进水平只有629千克标准煤/吨,中国每炼一吨油的单位能耗为22 千克标准煤/吨,国际先进水平为19千克标准煤/吨,发电厂每发一千瓦时电量消耗的能源为417克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为325克标准煤,每生产一吨水泥的能耗,中国平均为178千克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为113千克标准煤(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6)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美国的1/8,人均能源占有量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 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取得较快的工业增长,一直是政府与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事实上,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是在工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能源增长速度相对放慢。从1997年到2000年的4年里,能源的生产保持连续4年的负增长。这里既有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对下降的原因,也有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还有重点耗能类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原因。1997、1998年连续两年,我国的节能率都保持在8.6 %的水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我国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1999年,工业范围的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9.78%,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水泥等建材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与供应业四项又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55.45%。可以看出,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部门或者说是中间投入部门。在以上四个行业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对于中国提升整个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减少工业中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从能源使用效率来加以衡量。表2 计算了1999年不同工业行业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标准煤数量。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的开采业(包括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原材料工业(包括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生产与供应)都可以看作消耗能源较多的部门。我们将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在3.5 吨标准煤以上作为一个衡量尺度,划分为高耗能类工业;1.5~3.5吨标准煤之间作为标准,划分中等耗能工业;1.5万吨以下作为一个尺度来判断低耗能企业。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计算整理。

这里,工业增加值使用的是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数字,而能源消耗量在现有的统计中使用的是村办工业以上的数据。所以,我们这里先是在工业总产值中除去个体工业所占的比重,然后在国有及国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与除去个体工业以外的其余工业总产值之间计算一个系数,由此系数推算能源的消耗量,将其作为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量。不过,电力、自来水、煤气、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与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基本上属于进入规模较大或者垄断性较强的行业,我们没有采用系数而是直接引用统计指标,将村办以土工业企业的数据与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视为相同。

由表3可以看出, 一些矿产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的行业工业产出的单位耗能相对较高,而加工工业和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机电类工业部门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相对较低。

所幸的是,在中国工业结构变动过程中,能够满足城乡广大居民逐渐富裕需要并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许多低耗能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增速,这类工业以较小的能源消耗产生了巨大的增长效率,并且在全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工业的增长并不带来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的同步增长,这是我们应该拍手称快的。

尽管如此,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材料,我国工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以单位GDP 产生的能源消耗计算,按照1995年价格,每生产100 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世界各主要国家消耗的吨油当量数分别为,美国:272, 加拿大:378,英国:195,德国:135,法国:155,日本:96, 中国:913,俄罗斯:1814,印度:625(注:handbook of Energy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in Japan 2001,The 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Japan)。还有测算表明,我国工业中能源、 原材料消耗占企业成本的75%左右,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另有研究显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除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外,还可以使大气环境得到改善。(注:国家计委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初稿)第8~9页 2001年12月)

三、中国工业结构变动中的污染状况与趋势

工业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除了能源消耗以外,在工业污染方面表现得也十分突出。一般来说,环境污染来自于生产与生活污染两个方面,其中,生产是主要的污染源。在生产领域,工业又是主要的污染源。据估计,中国的工业污染占总污染负荷的70%(注:王金南:市场经济与工业污染防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年,第87页)。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污染的变化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991年有炼焦、煤气及制品业统计一项,但在2000年没有这一项。

1.不同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现有的三种类型的污染物排放中,工业废水的排放呈现下降趋势,1991年,全国的工业废水为235.66亿吨,2000年达到194.24亿吨,下降了17.58%,工业废气排放量由84734亿立方米增加到126807亿立方米,增加了近50%, 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由1991年的5875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81608万吨,增加了38.89%。中国许多城市大气中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的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5倍。另据估计,中国的大气污染与水污染,特别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亿美元, 几乎是199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注:世界银行:碧水蓝天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2页。)。目前, 全国七大河流和流经主要城市的河段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3左右,酸雨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30%,每年因大气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而过早死亡的人数达到15~20万人。

1991年有炼焦、煤气及制品业统计一项,但在2000年这一项统计被合并到其他表格。

2.工业各行业排放污染的程度不同。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中,排放的污染物来源都主要集中在少数部门。以工业废气的排放来看,主要的排放部门集中在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三个工业部门,2000年,这三个工业部门排放的工业废气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70%以上。如果加上化学原料与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 五个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气占全国的82%以上。工业废水的排放带有同样的一定的集中性,虽然这种集中性不如工业废气的排放。2000年,前三个排放量最大的工业部门(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与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占全国的46.89%, 如果加上排放量相对较大的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以及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前五个工业部门排放量相当于全国的近65%。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分布也相对更为集中,矿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70%,加上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三类工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79%以上。如果再加上化学原料与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五类工业部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放量接近于全部工业部门固体废物排放的90%。

1991年有炼焦、煤气及制品业统计一项,但在2000年这一项统计被合并到其他项目中。

3.不同工业部门在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增长幅度有所不同。我们仍然以2000年与1991年工业部门的三废排放来进行比较与分析。由表7 可见,在全国工业废气排放增加的过程中,各个行业的增加状况是有所不同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尤其是水泥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电力煤气与热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在的废气排放量都有明显增加,在涉及统计的19个工业部门中,2000年有13个部门的排放量比1991年有了大小不等的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则是另外一种局面。在19个工业部门中,有4 个部门(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排放量相对于1991年来说有大小不等的增长,其中以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两个行业的增长更为严重些。固体废物产生的状况与工业废气排放的状况有点相似。在2000年相对于1991年总量明显增长的同时,工业部门的表现也是增得多减得少。在19个工业部门中,有多达10个部门的排放是增加的,有8个部门是减少的,有1个部门几乎保持不变。在增加的部门中,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其他工业表现得尤其突出。除了造纸及纸制品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较小,其他工业的类别较多而且在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外,采掘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电力煤气及热水生产供应都是固体废物产生数量较大的工业部门,这些部门产生量的迅速增长对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扩大有重要的贡献。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1)有关表格计算。

4.不同工业部门在污染物上的排放状况的变化与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化与调整密切相关。可以看出,除了电力煤气热水生产供应业和石油生产与加工业外,在全国工业产出中位置不断上升得是那些产生环境污染不很严重的行业,而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又是那些国民经济中增长不快的工业部门。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过程中,机械电子类代表新兴产业的工业部门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作出的,在这种结构性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并没有沿着工业总体增长变化的趋势表现出同等快速的增长,甚至一些污染排放量有所下降,这是令人庆幸的。

在全国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过程中,工业污染的区域分布与变化带有以下特点:

1.工业的发展规模一般来说与工业的污染成正比例。也就是说,越是工业规模大的地方,工业的污染水平也相对越高。2000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四川(含重庆)等省份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2.69%,工业废气排放占全国的37.8%, 工业废水的排放占44.9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30.78%。西北五省区在全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在全国污染排放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小。(见表8)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1)计算整理。

以2000年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和工业废气、废水排放之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相关关系:

(1)各地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

G=-583.92+0.751P[,气],

R=0.744,R[2]=0.553,F=35.9

这里,G代表区域的工业产值,P[,气]代表工业废气的排放。

(2)各地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

G=-139.59+0.046P[,水],

R=0.737,R[2]=0.544,F=34.6

这里,G代表区域的工业产值,P水代表工业废水的排放。

通过查标准的F值或者R值,都可以发现上述两个统计分析代表的相关关系的显著性较好。这表明,工业产值与工业废水及工业产值和工业废气之间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工业产值的产生和形成是以一定的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排放为代价的。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工业矿产资源的开发的关系较强,矿产资源大省往往并不对应着就是工业强省,所以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

2.工业废水污染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表现得十分明显,工业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产生在南北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以2000年全国的三废排放状况来看,工业废水在沿海地区的排放占全国的52.55%,但是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在沿海的排放或者产生量只有53.57%和41.03%。从南北之间的关系上看,北方省份在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上明显高于南方。2000年,北方省份的工业废气的排放占全国的52.04%,而南方省份的排放占不到48%。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南北之间的差距也很大。2000年北方省份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全国的55.73%,而南方省份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全国的44.27%。

3.在全国地位上升的同时污染在全国比重的相应上升,工业在全国地位相对下降的同时污染在全国比重的相对下降,这种规律在许多情况下是成立的。比如,在东北三省、西北五省区工业在全国的比重下降的同时,各种污染水平在全国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山东、浙江等省份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上升的同时,污染水平也在逐步上升。在过去,城市和工业区的工业是污染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环保局“七五”期间的调查,占全国工业污染总负荷65%、75%和85%的3000家、6000家、9000家污染源,基本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但是,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大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工业污染有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的倾向。 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8.2%、54.2%、68.3%和38.6%(注:滕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997页)。

4.各个地区的工业污染状况与变化与工业结构有关。比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南北方之间的差别,就是北方省份的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原料开采工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重,而南方省份的工业结构相对轻型,并且以加工工业为主,所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少。工业污染状况的变化与工业产值的增长变化最不对称的是广东省,在工业产值在全国比重有较大上升的过程中,污染水平没有明显的上升。就是因为广东的工业增长中,来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等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较大,而这些行业又是产生污染最少的行业。相对来说,河北的工业在全国的比例并不很高,但是因为传统产业尤其是污染相对较重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与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所以工业污染在全国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山西则因为煤炭开采、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与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的比重较大,所以工业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产生量都较大。而江苏、四川两省则因为化学原料与制品工业、造纸与纸制品业等产业的权重较大,所以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相对更为严重。

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既与工业的结构调整有关,也与环境的治理有关。因而必须通过双向互动,在进行环境治理的同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1.在工业发展中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污染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相当多的产业和区域,工业的增长还是建立在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上,这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形式无论在大量消耗资源还是在污染环境上,都对子孙后代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冲击了当代人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必须从国家政策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上都应该强调转变生产方式,将工业生产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来。

2.促进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变大变强的基础上使有规模效益的企业脱颖而出。中国工业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就是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之上的,要通过强化竞争进一步提高效率,才能更有能力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将那些生产没有效率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企业扫地出门。

3.抓住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有重点地推进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业污染在地域上和行业上都有明显的集中性,因而在治理的过程中不可能平均用力,要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有的放矢地重点治理,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4.改善能源结构、鼓励更多地使用清洁的能源。我国的水力资源相对丰富,更多地建造水电站,可以节约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能源结构,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都大有益处。

5.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传统工业创造的产值大约占我国工业产值的90%左右,容纳的从业人员占工业部门的80%,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也是工业污染的主体。中国工业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导权由政府转移到企业,由企业自身根据在什么情况下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怎样进行技术改造。

6.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意提高环境标准。目前我国工业的环境标准过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相当不利。比如,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40~60微克/立方米,而我国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分别为20、60和100微克/立方米,每日总悬浮颗粒物中国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分别为150、300和500微克/立方米,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只有150~230微克/立方米,我国全年平均标准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分别60、120和150微克/立方米,而世界卫生组织为60~90微克/立方米。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国, 今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对外出口必须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

7.重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广大公民环境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企业不经治理随便排污的行为就可能面临法律上的惩罚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在环境问题上不作为的态度首先损失的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外在形象,企业在工业污染上放任自流的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普遍性的环境治理与在治理上的合作就会成为主旋律。政府、公民、媒体都能够重视环境和监督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在工业增长的同时,中国广大区域环境改善的局面就会早点到来。

标签:;  ;  ;  ;  ;  ;  ;  ;  ;  ;  ;  ;  

结构变迁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_工业固体废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