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的杰出领袖——喜读龚育之、张磊等著《世纪三伟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振兴中华论文,伟人论文,等著论文,杰出论文,领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 (1999)08—0094—04
20世纪是产生伟人的时代,在中国就有三位杰出代表,那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由我国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著名专家龚育之教授和研究孙中山的著名专家张磊研究员等合著的力作《世纪三伟人》,从党的“十五大”会议闭幕后就迅速立题,历经10多个月的紧张劳作之后,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世纪三伟人》是迄今问世的关于孙、毛、邓研究著作的权威性版本之一。喜读40万言宏篇巨著,受到不少启发。
中华民族的光辉的历史包涵着它的令人警醒、令人振奋、令人期盼的20世纪的现代文化。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列强瓜分中国,而“庸奴误国”,“华夏大厦将倾”的危机情势下,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亲自起草《兴中会章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孙中山明确提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民族、民权和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要求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共同富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通常的民主革命,有前两条也就够了,但是孙中山纵览世界,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接受了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多次这样解释,他的民生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孙中山高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地方。”(《世纪三伟人》第1页。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页码。)三民主义是20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诞生之前,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种最为合乎中国国情的完整学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20世纪现代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而孙中山则顺理成章地不愧为站在20世纪时代前列的三伟人之头一位。
站在20世纪时代前列的第二位伟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之业,并且进一步将它向前推进。”(第2 页)他立足中国国情,重视调查研究,独立思考,正确分析和判断了世界大势,系统总结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出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确道路,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之后,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毛泽东的伟绩,在于使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站在时代前列的又一位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第341页)他一生“三落三起”,无私无畏,坚持原则; “他继承前人,又不为前人所囿;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毫不犹疑地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第3 页)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新的革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2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一位振兴中华的杰出领袖。
近几年来,关于孙、毛、邓的研究论著很多,与许多已经出版的论著相比,《世纪三伟人》对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生平、思想以及20世纪中国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明显特点和优点。
《世纪三伟人》是一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研究性政治评传。权威性是它的头一个特点。对于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的生平、思想传记和评论,可以有许多体裁,但是无论何种体裁和风格,首先对于著者来说是有一定要求的,即著者必须广泛占有评传对象的第一手材料,是这方面公认的研究权威。关于孙、毛、邓的评传著述,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单独出版的读物多种。为什么还要出版这一本呢?我们知道,1997年,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首先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回顾了100 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精辟地概括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560 页)这是我们党头一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在党的文件中。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三位伟大人物,作为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先进分子的最杰出代表,并得到了全党的认可。但是,如何将党中央的这一精辟概括,迅速在全党上下和在全国人民中传播开来,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显然,历史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正站在21世纪的大门口,回顾20世纪,了解三位中国伟人的生平,进一步学习他们的思想理论,必将大有益于我们下一世纪的事业,有益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第4 页)这就需要编撰一部具有说服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来供党内外同志学习和参考。这样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自然地落到了专门从事孙、毛、邓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身上。该书的作者们正是具备了驾驭完成这样一部宏篇巨著的能力和素质。书中作者在把握题材,运用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和剖析历史人物,尤其是在评价伟人的得与失、功与过等方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保持与党中央一致的原则。书中的史料翔实,观点正确,论述准确、到位,读来倍感亲切和真实可信,确是一部学习和了解世纪三伟人生平思想和20世纪中国的权威性力作。
《世纪三伟人》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品味的论著,可以把它当作学术专著来读。如何看当前著作的学术品味,不是本文的话题。但这里我想讲的是,该书的学术品味有它几方面的涵义:一是遵循了学术规范的创作,无论是材料组织、观点提出,还是全书结构的系统层次性,无疑都是一部值得颂扬的好书;二是围绕世纪三伟人为振兴中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将他们为振兴中华的思想方法,主体力量,外部条件和发展道路等思想理论,融入了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里头。这样的力作放在案头上,着实为我们的科研提供了许多便利。
之所以说《世纪三伟人》具有学术品味,还有帮助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这样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党的“十五大”报告》页码)孙中山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呼声,曾经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的心。近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中华民族从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枷锁下拯救出来,使国家臻于富强,实现由他力倡的三民主义的目标。早在“1911年10月,武昌新军的枪声终于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的燎原大火”之后,“革命处于凯旋行进的高潮阶段。”孙中山就意识到“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摧毁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第52页)终于,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充当列强“鹰犬”的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从此,人们的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书中分别以“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第18页),“为创建共和国而奋斗”(第34页),“捍卫共和制度的‘艰难顿挫’”(第63页)为标题,作了较为详细透彻的论述。今天,我们读来,不时激起对站在世纪时代前列的伟人孙中山的敬仰之情。
虽然,“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党的“十五大”报告》第3页)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开始了新的求索, 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摸索之后得出的结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经过20多年的斗争,推翻了统治中国的三座大山,在20世纪的中期,建立了新中国。受尽百年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从此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随即,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又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就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解决了中华民族面对着的两大历史任务之第一桩历史任务,求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书中分别在“星火燎原”(第190页)、“奠基西北”(第207 页)、 “中流砥柱”(第222页)、“决战前后”(第240页)、“开国立业”(第263页)、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275页)、“探索中国式建设道路”(第291页)中,对毛泽东的革命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独到的论述。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毛泽东时代”,充满着激情和壮志以及对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崇敬。当然,书中对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作了恰如其分的交代。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严重失误,造成了他个人政治生活的悲剧,也给中国的建设事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第322页)还有“‘文化大革命’期间, 毛泽东在坚持全局性‘左’倾错误的同时,也不断地纠正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第324页)这些述评比较公允和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通读书中“重提阶级斗争”(第313页)和“暮年岁月”(第324页),会有同样的感受。
但是,时代在前进,人民在期盼。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历史重任落到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身上。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新的革命,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华大地的面貌飞速改变,中华民族信心百倍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这就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书中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核心”(第440页)这一长篇, 对在邓小平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作了详细的回顾。
引述那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世纪三伟人》除了其学术价值外,同时也还能为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作为学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史,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辅助读物。
第三个特点是极有可读性。政治题材作品的创作,要有学术品味,又要获得广大读者认同,必须付出艰辛劳动才有回报。显然,该书的作者们,煞费苦心,力求达到预期目的。书中把三伟人从青少年始就树立起立志振兴中华的理想,作了不同一般的勾画。而这又是世纪三伟人的一个共同点。这样的安排,对于吸纳广大青少年读者,提升读者层面大有裨益。对于世纪三伟人如何走上振兴中华的革命道路,书中多有笔墨。时或妙笔横生,令今人对世纪三伟人油然起敬。如在书中讲到孙中山“探求救国拯民的道路”(第8 页)一节时写道:“少年时代已经逝去,青春年华伴同他返回祖国。开阔的视野,新的知识和观感,变革社会的热忱,‘神圣的权力不是永恒的’的信念……使他对睽别五载的故土感到陌生,而在心灵深处则糅杂着伤痛、忧虑和愤懑的情愫。他从香港换乘返乡的沙船,初入国门便受到清吏的多次扣留勒索,他不禁向旅客们疾呼:‘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中,你们还坐视不救吗?’”在他一度留居翠亨家园的日子里,“令他深感窒闷和厌憎,他在一些场合抨击官府的弊端,希冀采取修筑道路、防御盗贼等改良乡政的措施。”(第9页)中法战争爆发后, “民族意识的昂扬给予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年孙文以‘希望和勇气’”。此后,“孙中山否定现存政权的观念潜滋暗长”,他曾说:“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第10页)虽然,“孙中山以‘医术’为入世之媒,”却“益发热衷于政治活动。”终于,在中日战争爆发时,“孙中山在日军轰击辽东大地的炮声中,从上海乘船前往檀香山,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实现其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宏愿。”(第18页)
在论述毛泽东的“学生时代”(第161 页)和“在革命洪流中”(第172页)等篇章, 以及论述邓小平的“从青年团员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第342页)这一章, 都用了许多笔墨来回顾伟人从青少年开始,就立志振兴中华,投身革命的事实和经历。读来无不激发今天青少年朋友的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又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此外,《世纪三伟人》的装帧设计也都很有特色,还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也是馈赠亲友的一部好礼品。
读过《世纪三伟人》后,如果要说还有一点遗憾的话,那就是略嫌篇幅少了一些,有的内容还未能充分展开。期盼经过扩容增量的新版本,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