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中国式的社会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迪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6月20日对于网络问政来说是个标志性的日子。当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他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他还说,互联网是我们“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紧接着,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纷纷“触网”,了解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汇聚网络民智,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而作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中国的网络媒体做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大河网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进行了一些探索。自2006年网络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范围后,《河南日报》、大河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之后,红网“百姓呼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胶东在线“网上民声”、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等网络问政类栏目相继获得新闻界最高奖。
其实,网络问政首要在“政”,其原本就超越了媒体范畴,而属于政治范畴,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来问政,来为施政服务。因此,网络媒体参与网络问政,必须站在“政治家办网”的高度,立足网络并跳出网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依靠政府问政。在这一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认真思考,找准网络媒体的定位,以及网络问政所应遵循的原则。
网络问政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存在“政府缺位”。网络问政首要是“政”,是党委、政府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监督平台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行政能效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网络媒体问政。网络问政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当前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开设了类似的网络问政栏目,或者在论坛、博客、留言板甚至微博中开设有类似的时政栏目,但这些栏目人气虽旺,留言虽多,却多是自说自话,鲜见政府参与的身影,缺乏沟通政府的渠道,致使网上民意滔滔,一些政府机关、管理部门却还茫然不知。这一“脱离政府”和“政府缺位”的现象,不仅会挫伤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而且也会影响党委、政府在网民中的形象,更无法实现政府上网、高层问网的初衷。因此,网络媒体在参与网络问政中,必须让党委、政府成为真正的主体。
误区二:片面地多监督少帮助。有个别网络媒体片面理解网络问政概念,以为网络问政就是通过网络质询、监督甚至质疑政府及政府官员,片面地强调监督、批评的功能。利用、运用网络媒体对政府实施舆论监督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网络问政不仅仅是监督政府,它既包括下情上达,让党委、政府通过网络了解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汇聚网络民智,也包括上情下达,政务公开,通过网络向群众宣传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还包括相互沟通,民主讨论,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舆论监督的功用在于帮助、提醒甚至刺激政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只有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内理解网络问政,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出网络问政更加重要的作用。
误区三:怕惹事成摆设。网络媒体互动性强,网友可以自由发言,给了群众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的广阔空间。但目前却有部分网络媒体错误地认为网民提意见、搞批评就是杂音,就是添乱,就是不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怕惹事,要么管理严格,容不得网上的不同声音,不同意见,要么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用网友的打油诗说,就是“一张老脸,三年不洗。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如2009年,安徽一家地方政府网站的“市民论坛”版块,有2000余条留言一直“待审”,无人处理。后来有媒体对此事作了善意提醒,管理部门竟然将全部帖子直接一删了之。其实,尊重不同声音和不同意见,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改革的攻坚期和多元化的时代,只有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才是真正的帮忙不添乱。
网络问政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网络媒体在参与网络问政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推动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通过政府部门的权威功能,解民忧、办实事,让群众更好地信任政府、理解政府、支持政府。这才是网络问政的应有之义。
网络问政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网络问政所应遵循的途径:打造一个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在网络问政中,网络媒体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一个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促进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沟通和交流。
《河南日报》、大河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网络史上的首个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就在于《焦点网谈》一方面在党报上反映网友的声音,另一方面在网上传达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成为“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新渠道,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新窗口。”2009年7月15日,河南偃师市一化工厂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震惊全国。偃师市政府一方面展开紧急救援,一方面及时通过大河网大河论坛向网民公布事故处理和调查情况进展,包括了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故伤亡及污染处理情况等,网络成为外界第一时间了解事故信息的窗口,起到了让网友了解动态,消除疑虑的良好效果。
第二、网络问政所应依靠的对象:各级党委和政府。
网络问政其主体不是媒体,而是各级党委政府。网络媒体在参与网络问政中,不能独立于政府之外,也不可能独立于政府之外。只有通过政府,网民的意见才能进入决策,只有依靠政府,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只有结合政府,群众在网上反映的意见才能落到实处。
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栏目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烟台市94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几乎涵盖了烟台市所有政府部门及中央、省属驻烟台的重要窗口单位,并且延伸到县市区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正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网民反映的问题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决,回复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而河南各级党委政府更是把网络问政上升到了制度建设的层面。在2010年12月13日召开的河南省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座谈会上,一份《关于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而长期游走于各大论坛的洛阳市、郑州市政府网络发言人“LYIC”和“ZZIC”,更是成为网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党委政府担当网络问政的主体,才使得网络问政真正走向成熟,是中国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网络问政所应达到的目的:实现民意,让群众更加信任政府。
通过政府了解网络民意,通过政府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政府把群众的意愿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这才是网络问政的应有之义。而政府正因为如此,才能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和支持,理解与信任,才能凝聚更广泛的民心,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的合力。
2007年8月,一位网名叫“昆仑神”的洛阳网友“一时冲动”地发帖呼吁:洛阳不能再错过西气东输二线啦!他没有想到,这张帖子竟然受到了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更没有想到,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西气东输线路主干线最终确定从洛阳经过。而政府开明的网络问政之风,也让“昆仑神”从一个“爱发牢骚的愤青”转变成一个“追求责任和智慧的观察者”,并带动当地大批网友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9年,洛阳网友“老牛”、“爱我洛阳”等四人相继当选洛阳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引得全国瞩目。对此有专家称,这标志着素有议政传统的网民,开始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世界,更有人惊呼,草根网民“从政”元年来临。而此事所引发的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问政的诸多思考
目前,中国各地的网络问政发展情势,可谓如火如荼。网络问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地党政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其发挥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政府与网民皆满意且认可的效果。然而各地的网络问政水平,与各地的经济水平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与各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不完全对等,这主要取决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的网络意识和执政策略。这当中,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网络问政发展较好的,典型的有广东和江苏。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太高,网络问政发展得较好的,代表性的有江西、安徽等。那么作为网络媒体来说,如何更好地参与和服务网络问政,如何使网络问政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能效,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网络媒体参与网络问政应该讲究方式方法。
中国自2000年至今,有不少网络媒体相继开办了既具有明显网络问政特征又与本地实际紧密联系的民声栏目和平台,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胶东在线网站“网上民声”栏目、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栏目;有许多政府部门借助网络媒体开设网络问政出入口或者搭建平台,如洛阳市委市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在大河网大河论坛设置信息中心发言人“LYIC”、“ZZIC”;也有不少政府部门利用自身网络平台搭设的问政栏目,如河南省高院开通的“爱说话的朋友们”QQ群,珠海市洲区网络政民互动平台等。
作为网络媒体来说,其本身的互动优势十分明显,这为网络问政平台的搭建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讲究方式方法,确切地说,网络媒体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当好中间人、媒介人,既要能聚拢并吸引网民,使网民愿意将心声吐露出来,并且不会形成极端化的情绪反应,又要能沟通政府,使党政部门在面对网民的疑问和困难时敢于“接招”,乐于“接招”。网络媒体就是减压阀,是缓冲带,要善于将网民意见与政府回复实现缝隙最小的对接。
第二、网络媒体参与网络问政应该创新方式方法。
比较现实社会,民众透过网络表达诉求意愿、参政议政等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然而,作为时下尚处初期的网络问政或许也有待深化改进之处,问政形式尚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和联动性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不少党政部门对此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2010年8月19日,河南省高院正式开通“爱说话的朋友们”QQ群,这一消息被众多媒体称为“将载入中国网络大事的‘网络问政’事件”。为更好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河南省高院还在2010年底选拔一批网友监督员,让网友对法院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这同样也是网络问政形式的一种创新。
网络媒体的创新意识更应得到充分发挥,应探索网络联动回复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紧密相连,一个网民的疑问或者困难往往并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回答或者解决的。网络联动回复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问政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传达民意,服务民生。
第三、网络媒体参与网络问政应该务求实效。
面对网民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这样的“雷语雷事”,在网上不时出现。部分官员对网络问政既爱又怕,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虽然很多网络媒体都开设了网络问政栏目,或在论坛、留言板中开设有类似版块,但政府部门主动参与的身影还比较少见。这种“政府缺位”现象,不仅削弱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影响了政府在网民中的形象。这样的现象不仅泼给热心网络问政的网民一盆盆的冷水,也给网络媒体如何更好地避免这种负面效应,使网络问政真正“物尽其用”,效达其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搭建好网络问政平台后,网络媒体首先要做到坚持,一个好的平台和制度,需要坚持,才能聚集人气,才能赢得信任;其次,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督促懈怠的政府部门尽到职责;再次,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多与网民沟通,政府的回复反馈及时传达给网民,网民的疑问也要及时让政府部门看到。只有这样,网络问政才能真正做到实用有效。
网络问政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如何让其发挥实际的作用,这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媒体、网民三方的联动和配合。在实践中,党政部门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它,网络媒体已经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其纽带作用,网民也越来越懂得如何理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