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新发展_财务评价论文

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企业财务论文,新发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是后起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的崛起与其经营管理上的卓越成功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日本大量引进了美、欧的现代管理方法,非常出色地实现了“日本式”的经营管理现代化。重视财务评价,发挥财务评价在推进企业经济合理化和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则是日本式经营管理的一大特色。尽管在欧、美发达国家,财务评价也受到了重视,并在证券市场运作和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比之下,日本的财务评价吸收了欧、美各种财务评价模式的优点,又根据本国国情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使财务评价在社会与企业两个层次上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日本式的财务评价,对于完善我国财务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简介日本财务评价的传统模式和最新发展,并探讨其借鉴意义。

一、日本财务评价的历史沿革

本世纪20年代,日本《钻石》杂志社社长石山贤吉赴美考察,回国后撰写了《决算报告书的分析方法》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流行于美国的流动比率和固定比率分析体系,为日本建立财务评价制度在理论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石山贤吉赴美考察十分关注美国财务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财务评价制度。而且,建立规范财务评价制度的客观条件在战后的日本也已大致具备。首先,二次大战后,日本证券交易委员会为了统一管理证券交易活动,要求各企业使用统一的财务报表格式,以及规范的财务报表用语和编制方法,这直接推动了财务评价规范化运动。其次,建立注册会计师(日本称为“公认会计士”)制度,要求上市的股份公司必须公开财务报表,为开展规范化的财务评价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日本银行和政府有关机构定期汇总编制并公布有关企业经营的统计资料。例如,日本银行统计局定期公布《主要企业经营分析》,这是战后日本企业财务评价最权威的一本统计资料。开展企业财务评价,可消除信息沟通方面的障碍。1931年4月,日本制定了陆军军需工业经营比较纲要,规定了经营比较的种类、目的、前提条件、指标比率体系、经营效率比较、生产能力利用率比较和财务比率比较等,主要利用资本利润率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即企业经营的财务评价,这对战后日本现代财务评价制度的形成在实务上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日本的财务评价制度,在二战之前及二战中就开始孕育,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于二战结束以后。

现代日本的财务评价制度,大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大系统。内部评价主要从各经营要素、环节、职能等方面来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其目的是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改善经营素质。外部评价比较复杂,大致有三种模式:银行的“信用评价”;投资者的“投资评价”和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价”。多渠道公开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一大特点。

二、外部评价:综合判断模式

对外部评价,笔者曾在《国外企业评价模式简介》一文作过一些介绍。[1]这里再介绍一种在日本比较有影响的财务评价模式:经济新闻社评价体系。

《日本经济新闻》于1979年开发了一个多变量综合评价企业的系统。以后,每年对上市的日本公司进行评估,列出综合实力前1000家和单位指标前250家企业的名单。《日本经济新闻》的排行榜现已成为日本很有影响的一种企业评价结果。

评价时,利用上述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将各指标数值标准化,分别乘以每个财务指标的项目因素权数,然后求和,得出这个评价项目的数值。为了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将同行业所有企业的指标平均值定为50分,最大值定为100分,得出这一评价项目的得分,并排出得分最高的前250家企业。各评价项目得分确定后,再乘上评价项目权重系数,将各评价项目加权后的得分相加得到综合值。将所有企业综合值的平均值定为500分,最大值定为1000分,求出企业得分,由高到低排出综合实力最强的1000家企业。

三、内部评价: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素质,增强企业活力

日本企业内部的财务评价,就是企业经营分析,其涵盖面比我们通常的理解要广泛得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经营效率的自我评价

分为五个方面,17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要点,共计51个要点,由企业进行自我测评。

1.推进成本革新 ①降低间接费用:减少管理人员,简化组织体系,加快决策速度;②降低折旧费:提高设备开工率、利用率和替代效率;③降低制造费:降低工时单价,简化工艺,减少在产品;④降低原材料采购费:择优采购,择商家供应,减少库存;⑤降低生产费:提高工艺价值,缩短开发上市周期,减少往来损失;⑥建立成本管理制度:设立成本管理组织,建立责任制、全过程管理。

2.推进市场开发 ①扩大销售:提高营销效率,满足顾客要求,降低流通费用;②提高顾客满意度:争取新顾客,开展市场调查,实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③物流高效化:提高供货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物流成本。

3.促进产品开发和革新 ①品种开发:淘汰无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品种设计有充分依据;②技术革新: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专利水平,改善技术开发效益;③产品开发过程:协调技术攻关,缩短开发周期,加强项目管理。

4.充实海外网络 ①生产销售地点:平衡内外销售,优化全球性采购,强化国内经营,提高海外经营水平;②跨国经营:跨国公司实行一体化经营,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5.文化和人事 ①人事制度: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高度重视技术资产,实行人才评价多元化;②行为革新:决策快,效率高,环境宽松,人际关系;③文化革新:沟通便利,有明确目标,激励机制完善,职工对新事物有浓厚兴趣。

以上各要点,按程度不同分为1至5种状态。若总体得分在1、2区域,为不佳企业;在3、4区域为中等企业;在4、5区域为经营效率较高的企业。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总体上判断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又可以通过具体项目观察企业经营的个别效率状态,因而适用性很强。

(二)经营素质的自我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一般把企业分为八大系统,对每一个系统从十个方面予以检讨,每个问题都按“是”、“不是”、“不清楚”作出判断。

1.经营者与经营方针 产权结构,前三年人、财、物计划;本年度经营方针与计划;定期经营诊断;与同行经营比较;经营者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经营者胜任职责;经营者之间分工明确;能深入讨论经营方面的不同意见;注意培养经营继承者。

2.管理制度 经营方针计划能被执行者理解;年度重点业务都能得到落实、贯彻;从外部快速获取必要信息;内部报告体系化;报告书传阅范围恰当;信息内部传递快捷;信息内部流动质量有保证;规章制度齐全;规章制度有弹性;实施目标管理并取得效果。

3.资金 制定三年期的资金计划;合理修订三年以内的收支计划;与银行建立良好关系;银行了解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计划;经理与银行职员无冲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各自独立;盈余公积金及扩充资本增长;利息负担合理;资金结构恰当;节约经费观念深入人心。

4.业务结构 业务组织具有弹性;力量配置强调经营重点;无因人设岗现象;组织规模合理;内部职责分工严密;人员配备符合效率原则;各岗位职员职责明确;考核职员工作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内部各单位沟通灵活;非经营性部门不断减少。

5.收益及消化机能 保证能及时解决顾客的产品使用问题;内部交易计价结算;存货管理适当;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超过同行;劳动生产率超过同行;间接生产人员比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成本持续下降;资本收益率高于竞争者;建立以提高收益率为中心的内部体制。

6.分配与积累 增值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工资水平高于竞争对手;附加价值中利润比例高于竞争对手;经营利润增长率超过竞争对手;自有资本比率(权益系数)合理;税收有计划;实行收益分享制;职工利益与所有者利益一致;实行按劳分配,按贡献奖励。

7.占领市场 主要产品市场看好;与其他企业联合扩大市场份额;竞争对手难以联合抗争;今后主要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用户能理解本企业产品调价;本企业产品市场优势明显;销售网络齐全;顾客关系稳定;能从政府等方面获得保护。

8.业务拓展 新产品连环开发;市场调研透彻;新业务推进有明确目标与计划;捕捉市场信息快;关注现有产品生命周期;企业支持各职能部门改善业务;有一支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最高领导全力倡导经营合理化;中层干部有进取精神;改善业务充分考虑顾客的利益。

以上各标准,企业能达标的为10分,否则为0分。最高得分为800分。如果企业得分在640分(即百分制得80分)以上,表明经营素质良好;在630~560分之间,企业的经营素质属于一般;在560分以下,则经营素质不佳,说明有问题,需要进一步诊断治疗。利用上述方法,不仅能从总体上对企业经营素质作出判断,还能大致反映企业病症所在,便于对症下药。

(三)企业活力的自我评价

对企业活力评价,日本新近发展了两种方法:

1.经营安全率分析法 这种方法把保本安全分析与资金安全分析结合起来,用于判断企业经营的安全状态。

保本安全率=销售额÷保本销售额-1

资金安全率=资产换金率-借入资金比例

资产换金率=资产重置价值(现价)÷资产原价×100%

借入资金比例=借入资金(负债)÷资产总额×100%

利用上述指标,可绘制坐标图,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利用上述坐标图对企业经营安全状态作出直接判断。显然,实际数值在第Ⅰ象限,说明企业经营安全状态较好;处于第Ⅱ、Ⅳ象限,表明保本安全率或资金安全率危险;处于第Ⅲ象限,则表明企业经营很不安全。动态分析,则把企业连续几年保本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数值填入坐标,并把各年坐标点连接成曲线,以观察企业经营安全变化趋势。无论是静态或动态分析,均能为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供依据。

2.Ⅰ值分析法 面对经济长期不景气,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破产案件增多的客观环境,日本开发了一种能够判断企业危险或健康的企业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简称Ⅰ值分析法。

Ⅰ值=-5.705-0.797x[,1]+0.0817x[,2]+0.000292x[,3]+0.00542x[,4]+0.0335x[,5]+0.058x[,6]+0.0784[,7]

据日本专家对最近22年破产企业(42家)的验证分析,上述Ⅰ值为正数,表明企业经营安全;如为负数,则应引起格外注意。上述42家破产企业,Ⅰ值均为负数,连续7年为负值,则企业破产。1993年,运用Ⅰ值分析法对日本企业活力进行判断,活力最强的任天堂公司达37.8,最低的中外产业公司是-93.76。

其实,Ⅰ值分析法中运用的7个指标包括了企业经营活力的各个主要方面。x[,1]反映企业财务费用负担能力;x[,2]反映企业消化吸收能力;x[,3]、x[,4]、x[,5]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x[,6]反映企业耐力;x[,7]反映企业潜在病症。

四、日本财务评价模式的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财务评价模式,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来看,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由过去的重视企业规模明显地转向重视企业的收益、发展能力及经营安全性,引导企业不断优化经营,增强财务素质。日本财务评价模式转变的主要背景是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以及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传统的日本管理模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不得不进行变革,有人称之为日本管理的“第二次革命”,财务评价模式也相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981年,针对“学习日本”的全球热潮,美国的约翰·渥洛诺夫(John Woronoff)写了《日本管理的危机》一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忠告人们日本管理从人事到业务管理都存在缺陷,并不象舆论界喧染的那般神通无边。作者在书末写道:日本管理模式赖以成功的基础(经济高增长)已经开始崩溃,在新的基础(低增长)上,除了寻找新途径,别无他法。日本管理的“二次革命”,正是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其主要标志是:企业组织体制出现了模拟公司、产销同盟、中小企业化、工作小组制等;人事管理上实行能力主义准则,建立数量化考评体系;企业管理方法上出现了过程创新、企业重组和业务再设计(即再造工程);营销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推行电子自动订货系统,实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格体系;在财务管理上重视国际化财务战略,实现融资的国际化和直接化,全面降低成本。日本管理的“二次革命”,对当代企业管理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财务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为国际财务评价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笔者认为,日本“第二次管理革命”的背景,与我国企业改革所面临的现实背景十分相似。因此,日本财务评价的最新发展,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财务评价制度,无论是组织,还是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释:

[1]请参阅本刊1996年第10期。

标签:;  ;  ;  

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新发展_财务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