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过程中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会发生结构转换,农产品原料加工工业也会扩展。这种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产品生产的相应变动。关于这个问题,张培刚教授曾在《农业与工业化》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和第四章第四节,分别以“联系因素之一:食粮”(注:参阅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8、150~157、151、151~157、152 ~155页。)和“农作方式的重新定义”为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注:参阅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8、 150~157、151、151~157、152~155页。)。在第二章第一节,讨论主要是在静态假定条件下展开的,基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变动的影响,而在第四章第四节,讨论则主要以动态假定为条件,重点考察了那些只有通过技术变动才能完成的农作方式的转换(注:参阅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8、150~157、151、151~157、152~155页。)。概括而言, 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因收入的影响而需要较好的食物,是引起农作方式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时对农作方式的转换发生影响,其中较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变动,没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变化,食物生产结构(由粮食种植转向畜牧业)、种植业结构(由粮食种植转向饲料种植或工业原料作物种植)的转变是很难想象的(注:参阅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8、150~157、 151、151~157、152~155页。)。这一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较好食物的需要是如何影响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动。我们知道,当收入增长之后,低收入人口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将他们的食物结构多样化,从单调的原粮消费饮食结构转向更多的肉类、奶类及蛋类食品的消费。从营养的角度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营养的改良不仅意味着人们摄取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等总量的增加,而且也意味着这些营养要素的动物来源份额的增长(因为与植物性食物消费相比,单位数量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能使人们摄取更多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从而在消化功能一定的条件下,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的增加更有利于提高人们每天摄取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总数),表1 和表2所提供的资料正是表明了这种趋势。
与食物消费的动物来源比重增加相适应,农业生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见表3)。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变化是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在这方面,张培刚教授曾列举了动物越冬饲料供应问题的解决、农业排水和灌溉的改良、化肥的引用、机器的推广、运输、储藏和加工条件的改善等等对这种转变的影响(注:参阅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155页。)。值得注意的一个特例是日本。日本由于人地比例紧张,其粮食自给率极低,严重的粮食压力使其农业生产结构难以由粮食种植向畜牧业转变,每年不得不进口大量动物性食品来满足食物消费的需求(如表4)。
表1 中国同世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营养比较
项目 热量 蛋白质
脂肪
千卡 动物来源克 动物来源 占热量 克动物来源占热量
(%)(%) (%) (%)(%)
1983—19852666 15.2 68.232.8
64.2
46.8
1986—19892671 15.7 70.034.610.4
65.8
48.021.7
1983—19852437 7.8
58.718.1
40.9
35.5
1986—19892450 8.9
60.421.29.844.3
37.514.9
发展中国家
1983—19852424 8.3
58.219.4
42.8
35.5
1986—19892434 9.0
59.421.59.645.4
36.115.9
1984 2654 9.3
66.611.110.0
51.4
46.117.4
1989 2662 10.7 69.713.710.0
56.0
47.418.9
2000 2575 13.2 72.819.811.3
57.7
42.325.0
资料来源:世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自1985年、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中国的数据来自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表2 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营养变化
地区年份 热量 蛋白质 脂肪
千卡 动物来源(%) 克动物来源(%) 克 动物来源(%)
1981 237216.1 60.819.562.155.8
城市1989 252617.4 67.022.772.055.6
2000 252021.3 74.029.881.0-
农村1981 21585.6
55.15.7 34.136.0
1989 26188.3
67.27.7 48.339.1
2000 262514.1 72.017.663.544.9
资料来源:梅方权、蒋建平、王燕明:《中国食物消费、需求与对策》,载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编:《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表3 若干国家农牧业产值构成
国别 中国 日本美国法国
年份 1980 1985 1980 1985 1980 1985 1980 1985
种植业比重(%) 80.6 77.4 68.4 70.3 51.7 50.1 46.2 46.3
畜牧业比重(%) 19.4 22.6 31.6 29.7 48.3 49.9 53.8 53.7
国别 联邦德国 英国
苏联
年份1980 1985 1980 1985 1980 1985
种植业比重(%)
31.4 31.2 34.4 39.2 44.8 44.8
畜牧业比重(%)
68.5 68.8 65.6 60.8 55.2 55.2
资料来源:牛若峰等主编:《农业经济手册》,农业出版社1989年
版,第886-887页。
表4 日本动物性食品进出口情况
年份肉类(万吨)
家禽类(万吨)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1980 52.3 0.4
51.97.20.4
6.8
1985 67.4 0.3
67.110.5
0.3
10.2
年份动物油脂(万吨) 奶粉(万吨)
鲜蛋(万吨)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1980 17.1 0.3
16.811.1
0 11.0 0.3 0.1 0.2
1985 10.3 0.2
10.111.9
0 11.9 1.2 01.2
资料来源:牛若峰等主编:《农业经济手册》,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974—978页。
从我国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情况来看(见表5), 种植业产值比重从1979年的78.07%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58.43%,而牧业和渔业产值则逐步有所增长,分别由1979年的16.82 %和1.53 %增加到1995年的29.72%和8.36%。 这一变动是符合食物消费结构变动规律的。与此同时,这一变动也是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与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
表5 1979—1995年中国农业产值构成(%)
年份1979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种植业 78.07 75.63 69.25 64.66 63.09 61.51 60.07 58.21 58.43
林业3.58 4.23
5.21
4.31
4.51
4.65
4.49 3.88
3.49
畜牧业 16.82 18.42 22.06 25.67 26.47 27.08 27.41 29.66 29.72
渔业1.53 1.71
3.48
5.36
5.93
6.75
8.02 8.24
8.3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6》,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其次,我们看一看农业种植结构由粮食作物向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转换的情况。随着食物消费结构转向更多地消费动物性食品,农业种植结构必然会发生由粮食生产向饲料生产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以饲料喂养比粮食喂养动物更经济所引致的,特别是牧场养殖和工厂养殖的发展,将对饲养供应产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推动粮食种植向饲料种植的转变。但是,如果人地比例紧张,口粮种植压力较大,则会限制这种转变,日本的情况则正是这样。同样,在口粮供给压力较大,牧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不能占动物性食品供给的优势比重,动物性食品供给主要依赖于农户家庭分散养殖的情况下,口粮与饲料粮就难以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而就难以明显地看出粮食种植向饲料粮种植转变的趋势,但从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人均口粮消费量的比重,可以大致推测粮食用于转化为动物性食品的情况及趋势,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陆是比较显著的。自1979年以来,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51 千克增加到1995 年的402千克,扣除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之后,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人均口粮消费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同一时期,我国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猪肉和禽肉等还有大量的净出口,这表明,我国动物性食物生产发展较快,粮食用于饲料粮消费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我国主要粮食项目的进出口情况来看,除小麦常年净进口以外,大米在1994年以前都保持净出口的地位(1995年则转为净进口,净进口数量达159 万吨),玉米在1979~1983年之前为净进口,1984~1994年为净出口,且净出口数量逐年增长,1995年之后转为净进口,净进口量约507万吨。 从玉米进出口变动情况来看,可以推测,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意在替代其他粮食作物,成为主要的饲料作物。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我国养殖业向专业化和工厂化的逐步转变。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还会发生由粮食种植向工业原料作物种植的转变。在西方国家,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种植和养羊业发展的推动是显著的。在我国,从1979年以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种植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7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部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在80%以上,棉花、糖料、果园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则分别为3%、0.56%和1.2%左右,到了1995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降低为73.4%,而棉花、糖料、果园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到3.6%、1.2%和5.4%。同时, 从我国棉花和糖类产品进出口情况来看,从1979~1995年,除少数年份净出口以外,绝大多数年份都是净进口。17年以来,平均每年净进口棉花14.13万吨,净进口食糖110万吨。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们种植业结构也发生了由粮食种植向工业原料作物种植的转变,但由于粮食生产的极大压力,这种转变不甚明显,从而造成工业原料供给的较大缺口,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食物需求结构变动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生产结构变动在需求方面的推动力量。除此之外,要推动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转变,还有赖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如果没有这种技术的和组织上的变化,特别是对一个人地比例紧张的国家,由于强大的粮食生产压力的限制,农产品生产结构将难以发生适应性的转变。而关于人地比例问题,是一个历史形成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以保证人地比例不再继续恶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农产品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的变动而转换的主要动力,就只能是不断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组织(或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农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供求的数量和结构矛盾就会不断增大,在难以通过进口来缓解这一矛盾的情况下,这种矛盾的增大就会阻碍工业化的顺利推进,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