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就业危机何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低龄论文,危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双元制”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德国教育专家语)。其次是一种制度,是“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
双元制具有多方面的“双重性”,或者说职业教育的“双轨性”是多方面的,表现为: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的法律基础。既有(联邦教育法)的要求,又有(手工业条例)等企业法的保证,对大企业和小企业实施教育都有法律上的依据。
职业教育具有两个教学地点。一是学校,主要指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二是企业或能提供生产或技能培训的单位,包括企业(工厂)和培训中心两类,培训中心又包括企业内部的培训基地与跨企业的行会培训中心两类。也就是说,支撑“双元制”企业培训的有企业内部、培训中心、跨企业的行会等三个支柱。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的教学文件。既有规范学校的教学计划,又有联邦职教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的企业培训条例。
具有双重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企业则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进行职业实践。理论学习和实训的安排有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两种。
实施职业教育有两类教师。一类是学校的教师,拥有本科学历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资格;另一类是企业的培训教师,是具有本行业职业技能证书的高级师傅,学历没有硬性要求。
学生角色具有双重性。在学校里是学生,在企业或培训中心则是签定了合同的学徒工,有一定额度的补助或工资。
职业教育使用两种教材。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理论教材没有全国统一的,多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教师自编;实训教材由联邦职教所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
采取两种考试。一种是理论考试,多是由学校、企业、行会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出题;另一种是实践考试,既考过程又考结果,他们认为,考过程比考结果更为重要。
实施两种证书制度。一是学校的毕业证;另一个是全国统一印制的企业培训证或行会发给的技术证,这类证书有较强的上岗竞争力,据说在德国,博士有失业的,而师傅却没有下岗的。
“双元制”作为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为基点;教学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以受教育者为主体,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大体分为: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这三类学校学制不同。完全中学学制最长(约9年),毕业后有的直接上大学(技术性大学、专科大学、技术学院),也有的先接受“双元制”教育再上大学;主体中学学制约5年,实科中学约6年,绝大部分学生采取“双元制”的学习,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夜校补充完全中学课程后再上大学;大学里约有1/4的学生是来自于“双元制”教育的学生。职业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工作之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已成为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自觉行为。
我们体会:“双元制”既是教育界与经济界的结合,也是国家体制和私人体制的结合;既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也是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结合,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较好选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