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开发:“蓝色国土”在召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土论文,跨世纪论文,蓝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不能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心满意足了,时代在呼唤我们把多情的眼光转向广阔的海洋……
“中国人再不重视海洋开发,就要愧对子孙后代了!”
在最近召开的海南省政协会上,一些政协委员提出的“重视海洋开发”的建议,成为大会议论的一大热点。委员们是从重新创造海南的优势,来提出这个问题的--就陆地来说,海南是全国最小的省,但就其所拥有的海洋面积来说,却是全国最大的省。海洋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面积的约60倍,“如果能将海洋开发好,就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为此,委员们举了一个小例:文莱是南海周边一个小国,陆地面积才是海南岛的1/6,过去十分贫困,现已成为世界有名的富国,人均年收入一二万美元以上。它靠的就是开发海洋石油致富。“我们怎能身在海边不识海呢?”
几位委员提起的话题很有价值。如果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竟是如此之迫切——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与海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它才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号的“日不落”帝国。18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写了一本书——《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出版就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等,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德皇威廉二世甚至说:“我现在除了马汉的著作外,什么书也不读。”此书成了这些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一个最著名的观点是:“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进入20世纪,“制海权”有了新的意义。它意味着能源,意味着工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之本。能源争夺是本世纪一些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攫取东印度的石油资源而保护其侧翼,德国入侵苏联的一个重要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夺取高加索的油田。而前不久爆发的海湾战争,其真正的主题也是石油。当能源战在陆地上过于激烈的时候,许多国家便把眼睛投向了海洋。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向海洋进军”。”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为生存必须开发海洋。”尼克松在任时更强调:“海洋是未来世界斗争的中心。”日本于1970年发表的科技白皮书中,把海洋、空间、原子能并列为现代三大尖端技术。
海洋的开发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如英国,在经济上一举扭转了在二战后的被动局面。英国原来是石油进口国。50年代,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危机对英国石油供应造成威胁,英国首相艾登甚至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从60年代开始,该国便在北海中开始了“最大的一次投资赌博”——勘探、开采石油。一个个大型油田被发现。到70年代中期,它一举成为石油输出国。此时的英国首相威尔逊,正坐在当年艾登首相决定武装干涉埃及的房子里,美滋滋地想着到1980年,他能够当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主席。
据悉,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洋石油调查,发展了约4000多个油井。许多海域井架林立。70年代世界海洋产油量已占世界总产油量的16.5%,80年代已经占石油总产量的24%以上。
不仅如此,海洋开发已被一些国家当成提高生活质量的大事来抓。印度20多年来,连续在人们的消费方面搞了三次“革命”——第一次为“绿色革命”,解决稻谷等基本粮食问题;第二次为“白色革命”,多养奶牛,解决人们吃牛奶的问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蓝色革命”,即大量发展海洋养殖、捕捞业。因为海虾等产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尤其对人的智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再来看中国。根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领海及划归我国管辖的经济区、大陆架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除丰富的渔业资源外,更有十分丰富的矿物资源。光天然气储量约1000兆立方英尺。南海被人称为“第二个中东”,据有关部门估计,海底石油储量为787亿吨。南沙群岛中的磷矿储量约为37万吨。深海底中的锰结核中蕴藏着丰富的锰、铜、镍、锡等,储量达数亿吨。大自然对中国并不薄。
然而,中国人对海洋从来就看得不重。在国民的眼中,包括在许多领导眼中,其国土观念还只停留在“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层次上,至于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他们是不在乎、起码是不关心的。60年代、包括70年代的大半时间,当世界各国都纷纷向海洋进军时,中国正忙于阶段斗争。近20年来,我国对海洋的开发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像其它一些国家那样,把它放到关系到国家生存的位置。这样就很容易看到我们在海洋开发方面缺乏力度。如南海,合理鱼获量约为500万吨/年,目前为150万吨/年,但一大半还是日本和韩国渔船捕获。再如能源。从70年代开始,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开始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1990年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在海南中的开采石油总量达1.5亿多吨,超过中国一年的石油开采总量。而这些石油,许多采自理应属于中国的海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在那里的石油开采却弱得可怜。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即使在有争议的南沙问题上,我们也一直向一些周边国家申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在“承认主权”的前提下,我们本着友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充许“共同开发”。但是,“共同开发”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开发、或不加快开发的步伐。为此,有几点已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蓝色国土”意识。“蓝色国土”不仅关系到中国的战略地位,而且关系到中国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大量资源;
二,加速海军的现代化。现在,中国连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这与海军要担负保卫“蓝色国土”的职责是不相称的;
三,建立专门的海洋开发金融机构;如海洋开发银行;发行海洋开发债券;成立有关股份公司,不仅在国内、而且到海外上市吸引资金等。
四,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允许国内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共同参与包括石油开采在内的海洋开发。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连国外都允许“共同开发”,那么对自己的国民更应许可。
五,以十分优惠的条件等,吸引海外的大财团、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来共同开发。首先是探测与研究。中国的开放事业急需大量资金,而只要对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等战略资源探测得富有成果,就有可能将巨额资金吸引过来。墨西哥直到1976年还一直是国际债主希望回避的国家,可由于在坎佩切海湾发现了大量石油,到了80年代却成了世界上的银行家最愿意贷款、投资的国家之一。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台湾的合作。尽管两岸政见不同,但在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主权上,并无二致。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加深,台湾不少有识人士都已在探讨与大陆合作开发南海的可能性。1991年1月台湾“内政部”召开南海会议。在会后的报告中指出:国人应当对南疆领土和领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海峡两岸对南海的问题立场一致,应加强合作。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苏云峰先生发表文章,更是明确提出“以共同开发海南和南海四沙作为和平统一中国的试金石”(1991年1月30日《联合报》)。海南更有许多人士呼吁“把共同开发南海作为琼台合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九七”、“九九”的临近,香港、澳门亦即将回归,“蓝色国土”的开发,同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巨大投资机会。
不能再等了!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已是所有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战略学家的共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能源紧张等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马汉的观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不仅不会过时,还会有更大指导性。开发“蓝色国土”,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跨世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