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又上作文课了!”“作文、作文,憋人、闷人。”这似乎是很多学生作文课前的口头禅了。惧怕作文,认为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很无趣的事,这是很多学生的心理通病。针对学生望“文”兴叹的现象,我不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只是学生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学生的这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大多是老师缺乏思考和探究,作文教学没有立足实际、讲究策略。究其通病之因有三:一是没兴趣写,二是没什么可写,三是不会写。下面,我就把自己摸索的一点经验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共享。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乐于去写,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在这个方面,我注重以下几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立足实际,降低作文要求
当初,我总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喜欢布置“硬性任务”,比如字数一定要达到600字以上。结果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语言重复啰嗦,只顾凑足字数;有的偷偷抄袭,东拼西补;有的被600字的要求吓住,不敢动笔。结果全班找不出几篇像样的作文来。后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了要求,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去写,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样,学生没有了“硬指标”,应付惧怕的心理就减轻了,作文的水分也少了,他们写心里话,写想说的话,写不吐不快的话,作文内容真实,感情充沛,有血有肉,动人心弦,质量也就提高了不少。
二、及时批改、讲评,让学生尽快看到结果,增强写作的动力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工作量极大的标志,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批改,等学生的盼望热情逐渐降温再讲评,效果也就不好了。以前,我费九牛二虎之力,为学生全批全改,细致入微,批语也很具体,可是当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时,有的学生已经忘记了上一次写的什么作文了,多数学生只是瞟一眼就放进了抽屉。我看到这种情形很伤心,觉得自己的工作、辛劳白费了。后来,我经客观地分析发现:原来,学生写完作文后很盼望得到点评,盼望得到指导,盼望得到赏识,但这种欲望会随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化,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兴味索然了。对此,我想出了一个策略,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互批互改。给他们提出作文批改的要求,鼓励他们小组互批、全班交流,帮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结果他们热情高涨,俨然一个小老师的模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再找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提高了成就感,对写作兴趣盎然。
三、开辟发表空间,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我在班里创设了“班刊”“手抄报”等发表园地,组织学生分组轮流当编辑、评委,让同学们积极投稿,或是选出每次作文中的优秀作品刊登在上面,提高了同学们的发表意识,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略说一下如何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的问题。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特别是教材上的优美篇章、段落,我总是让学生去美美地读、美美地悟、美美地背;平时还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写读书笔记,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积累写作素材。
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教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人、事、物,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多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过程,对事对物多去感悟、体会,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若有一点心得体会,便及时在日记上记录下来,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叙实事、抒真情了。
再是如何解决让学生“会表达、懂技巧”的问题,这就要和平时的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了。阅读和写作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离开阅读教学空洞地谈写作教学是不科学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的。比如学一段景物描写,不仅让学生体会景物的优美动人,还让学生注意写景的顺序、虚实的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等,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时,紧接着让学生模仿这段的写法再自己写一处景物。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怎样写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写景,不至于犯了“乱写景、为写景而写景”的错误。再如,课内阅读中,有的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开篇点题、结尾升华,或用了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我就抓住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理解了这些写法的妙处,并及时训练类似内容的文章让学生练习、巩固,习得这些写作方法。
四、作文切忌只重技巧、不重思想
无论写什么作文,都应有一个思想、精神在里面,这便是作者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常言道:先做人,后做文。如果思想有问题,技巧再会用也只是花架子罢了。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质及道德修养,鼓励他们做“品德高尚、积极进取”的新一代。这种精神在他们的作文主题里面渗透贯通,作文就有了强大有力的脊梁。即使一时技巧不熟,也有它的意义存在,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总之,我在写作教学中立足实际,讲究策略,注重了“乐于写、有话写、会巧写”这三个方面,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切磋,共同探索作文教学的艺术,让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论文作者:申洪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我在论文; 景物论文; 注重论文; 思想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