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南京_郑板桥论文

郑板桥与南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郑板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郑板桥与江苏关系密切。兴化,是他出生和住家的地方;扬州,是他寓居卖画的地方;仪征毛家桥、镇江焦山等处,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盐城沙沟等处,是他曾经授徒的地方;南通等处,是他旅游访友的地方;南京呢?一般人只认为是他应试的地方,其实,他多次到南京,不仅应试也。

在《板桥诗钞》中,如《种菜歌(为常公延龄作)》、《追忆莫愁湖纳凉》、《大中丞尹年伯赠帛》、《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讳斯盛)》、《白门杨柳花》、《长干女儿》、《长干里》、《六朝》、《南朝》、《后种菜歌(仍为常公延龄作)》等;《板桥词钞》中,如《渔家傲·王荆公新居》、《念奴娇·金陵怀古十二首》、《满江红·金陵怀古》等,皆吟咏南京。这么多的诗词,岂是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赴南京乡试、中举时一次写出来的?就拿晏斯盛来说,据《清史稿》卷三百九《晏斯盛传》:“字虞际,江西新喻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乡试第一。六十年,成进士,改庶吉士。……(雍正)九年,督贵州学政。迁鸿胪寺少卿。乾隆元年,擢安徽布政使。”郑板桥《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第一首自注:“公新渝(编者按:渝、喻通用)人,由翰苑视学贵州。”与晏斯盛生平相合。第二首自注:“公以大鸿胪分校礼闱。”诗云:“惭愧无才经拂试,也随桃李谒高山。”与晏、郑关系相合(晏为郑之会试同考官)。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四两首中涉及南京的诗句,如:“六代烟花迎芦钺,一江波浪涌文章。云边保障开钟阜,天下军储仰建康”等。当时安徽布政使驻南京,此诗约作于乾隆三年(《郑板桥年表》),当是此年郑有求于晏,到南京献诗求助。

郑板桥吟咏南京的力作,当推《念奴娇·金陵怀古十二首》,十二首词的题目是:《石头城》、《周瑜宅》、《桃叶渡》、《劳劳亭》、《莫愁湖》、《长干里》、《台城》、《胭脂井》、《高座寺》、《孝陵》、《方景两先生祠》、《洪〔弘〕光》,都是吟咏南京古迹,并按照孙吴、东晋、南朝、明、南明顺序排列,是郑板桥精心制作的一组词。陈廷焯《词则》总评云:“板桥《金陵怀古十二首》,圣哲、英豪、美人、名士,苍茫感喟,华现毫端,惟不免稍涉叫嚣。”陈选了六首,载入《放歌集》,并逐一评论这六首词。如:《莫愁湖》评:“前半嫌有腐语,后半洒脱自如。”《台城》评:“景物凄凉,精于摹绘。”“稍伤忠厚。”“结振作。虽是人云亦云,然措语却老横。”《高座寺》评:“写废寺惨淡可畏。”《胭脂井》评:“此词精绝,为诸篇之冠。”“妙语解颐。”《方景两先生祠》评:“此阕未免粗野,然语极雄奇,足为毅魄忠魂生色,故终不忍置也。”“‘信心’十字刺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原非勉强得来。”“结更恣肆。”《孝陵》评:“感慨不尽。”“虎斗、龙争,读至结二语,正如冷水浇背,令我有遗世之想。”从上引评语看出,陈廷焯在赞扬郑板桥《金陵怀古》词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不像某些人把郑说得完美无缺。这种一分为二的态度,是可取的。匡亚明前辈说得好:“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作为历史人物,郑板桥、陈廷焯各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陈对郑词的评语,只是一家一言,并非定论,仅供研究郑板桥其人其词之参考。

下面说明两个问题:

(一)郑板桥《金陵怀古十二首》作于何时?《郑板桥年表》记为雍正十年,误。据李佳《左庵一得续录·郑板桥小楷册》:“纸本。十四页。高约尺,印章不及载。”“《金陵怀古小令十二首》并跋。雍正辛亥秋七月旬有四日,扬州兴化县郑燮。”“辛亥”是雍正九年。根据鉴赏家李佳所珍藏的郑板桥墨迹,可证明“吊古攄怀”的《金陵怀古十二首》,雍正九年已经撰成了,也就是郑板桥已经来过南京了。任乃赓(《郑板桥年表》据任《郑板桥先生年谱》遗稿)只知郑于雍正十年赴南京乡试、中举而臆测《金陵怀古十二首》作于此年。

(二)《郑板桥行书真迹》、《晨风阁丛书》第一集影印郑板桥词二首,对研究郑板桥及《念奴娇·金陵怀古十二首》有重要意义。

《郑板桥行书真迹》一册,八页,每页书词一首。上海艺苑真赏社影印。这八首词中,第六首为“《莫愁湖》,调寄《百字令》”;第七首为“《台城》,调寄《百字令》。”今案《念奴娇》,词牌名,双调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郑板桥行书真迹》中的《百字令·莫愁湖、台城》是初稿,《板桥词钞》中《念奴娇·莫愁湖、台城》是定稿。据《板桥词钞自序》:“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燮作词四十年,屡改屡蹶者,不可胜数。”今将《念奴娇·莫愁湖、台城》与《百字令·莫愁湖、台城》对照,《念奴娇·台城》将“跏趺”改为“趺跏”,《念奴娇·莫愁湖》完全改写。

《晨风阁丛书》第一集影印郑板桥词二首,题为《百字令·三宿崖、凤皇台》,《板桥词钞》未载,何故?据《板桥诗钞·题陈孟周词后》小引:“拙词近数百首,因愧陈作,遂不复存。”可见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未必优于他人之词,“遂不复存”。《百字令·凤皇台》就是郑板桥“不复存”(《板桥词钞》未载)之一例。《正德江宁县志》卷六《楼阁(亭台园池附)》云:“(凤凰台)为金陵登临之胜,题咏最多。”郑觉得自己所写的《百字令·凤皇台》,未必优于昔贤众多之作,所以《板桥词钞》未载,“不复存”了。

《板桥词钞》未载《百字令·三宿崖》是另一原因。请看: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下《考(大事下)》:“(绍兴)三十一年春,金人入犯,帝命元枢叶义问督视军马。冬十一月,义问至建康,虏骑已逼,人民惊扰。会中书舍人虞允文败金兵于采石江中,具捷以闻。”

同书卷三《考(山)》:“(卢龙山)又有静海寺,在仪凤门外,明永乐中建,以海外平服赐额。静海寺中,有危石磊砢特起,崖穴相贯,虞允文尝三宿其下。上有宋人题名石刻,世相传为三宿岩矣。”

同书卷十二下《考(艺文下)》:“(宋)三宿岩厉元范题名(行书。嘉定十年二月。仪凤门外静海寺。)三宿岩赵伯林、张元瑞、宋可行题名(行书。丁丑重阳。仪凤门外静海寺。)三宿岩坚濯浚题名(行书。重阳后三日。仪凤门外静海寺。)”

可见,三宿崖是虞允文抵抗金兵侵略、保卫南宋政权、有重要价值的古迹。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等受到古今民众的尊敬,虞允文也应受到人们的尊敬。郑板桥《百字令·三宿崖》上片写景:“嵸怪石,似狮蹲而怒,虎卧而起。又似深林藏古庙,四壁揶揄之鬼。凹者成盂,凸而为髻,缝裂香花媚。披麻斧劈,画家皴法都备。”他如未到过三宿崖,不可能形容得这样真实。此词定是郑游三宿崖后所作。下片吊古:说南宋是“半壁江山非正朔”。何谓“正朔”?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正朔原指一年的第一天。我国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秦建亥,汉武帝改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历代沿用,迄于清末。正朔遂指帝王新颁之历法。满族来源于女真族。郑说南宋“非正朔”,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立场一致。词中未提虞允文,对虞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抵抗金兵侵略、保卫南宋政权的战争,只说“堪叹畴昔金人,兵残阵折”。

雍正朝是大搞文字狱的时期(如吕留良被剖棺戮尸),郑板桥怕诗词惹祸,虽然《百字令·三宿崖》下笔谨慎,仍恐得罪清朝统治者,干脆删掉为好。此所以《念奴娇·金陵怀古》只保留十二首也。

郑板桥在《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中说:“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他宣扬清朝为正统,歌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为“圣人”。而在《念奴娇·金陵怀古·洪〔弘〕光》中称南明政权“只得东南半壁”,即“非正朔。”对比之下,明显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他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距明亡已近五十年。他中了进士,做了县知事,自云“已发达矣”(《与舍弟书十六通·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他生活在清朝的“盛世”,没有遭受明朝遗老、遗少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有人说他有反清的民族思想,不合实际。他关心民众疾苦,反对贪官污吏,但不反对清朝统治。

标签:;  ;  ;  

郑板桥与南京_郑板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