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斌前世今生_孙宏斌论文

孙洪斌前世今生_孙宏斌论文

孙宏斌 顺驰的前世今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驰论文,前世论文,今生论文,孙宏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已有两三年不怎么在媒体上露面的孙宏斌终于再次走到了镁光灯下。2010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香港联交所,融创中国(1918.HK)高调上市。

此番“重出江湖”,大家都在谈论孙宏斌的变化:对比顺驰时代的张扬,现在的他低调了、谨慎了、保守了……

这些变化是如何完成的?经历过怎样的挣扎与痛苦?孙宏斌的回答轻描淡写:“我不过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年轻时,觉得三五年太长,甚至一年都等不及,所以顺驰的战略是狂飙突进,孙的个人行事更是只争朝夕;如今,在地产行业浸淫了16年,孙宏斌觉得“只要企业做得健康,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一定会好的。”

6年前,孙宏斌一手打造的顺驰已经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上市条件是:孙本人不能做董事长、CEO,甚至连董事都不能做——因为有过牢狱经历。“什么都不让我做,但我总得有事儿干啊。”于是,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诞生了。虽然那次,孙宏斌在最后时刻主动放弃上市,但“副产品”融创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他最后的避风港:“此前我的精力一直放在顺驰,直到后来顺驰没有了,我才回到融创当总裁。”

后来融创启动上市,孙宏斌坚持不让出控制权,“要是不让我当CEO,融创就不上市了”。这一次,投行表示了理解与支持。于是,在上市后的融创中国(1918.HK),孙宏斌持有51.85%的股份,头衔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其实,对地产企业来说,现在并非上市好时机。9月29日,以抑制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地产二次新政刚刚出台,对整个行业影响重大。为了给机构投资者留出足够的盈利空间,融创的招股价较资产净值折让超过一半。

有人质疑:融创是不是“被上市”、是先期引入的资本债主逼得孙宏斌不得不顶风上市?对于这种猜测,孙不以为然:“没有这回事。”按照他的解释,融创与投行的协议规定:上市窗口要到2011年11月才到期;即使到时候还不能上市,投资者也有两个选择,或者延长期限,或者让融创回赎。

“我觉得前一个可能性更大些。即使回赎,我也愿意。这笔可转债的基本利率是7%,已经按年付过,回赎只需要再多付15.5%,对我来说,用这个利率把股权赎回来,并不是一个算不过来账的事儿。”

三次折戟之后,融创第四次上市得以成功。然而,对孙宏斌来说,上市似乎已经不具备什么特别意义。不是为了得到公众认可——“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可,我从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也不是为了那26亿港币的资金——“20多亿,一块地都买不了。”

的确,对于早在2003年就将顺驰的销售回款做到了40亿的孙宏斌来说,20多亿的募资额似乎算不了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历了三回冲刺,最终的这次顺利撞线,对孙宏斌只能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安慰。

遗产

“如果他再多坚持一下……”成了一句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感叹。

“生不逢时”,是许多人对当年的顺驰发出的感慨。

2006年9月,拥有大幅土地却熬不过资金链危机的孙宏斌,将自己花费12年心血打造的顺驰的大部分股权,以区区1亿元卖给了香港路劲基建集团。“如果他再多坚持一下……”成了一句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感叹。

短短几个月后,全国各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开始疯涨,顺驰曾经的烫手山芋——土地,转眼间价值连城。2007年,一批与当年的顺驰同样激进的地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恒大,在2007年的地产狂潮中,它的圈地运动甚至比顺驰更为疯狂、负债率更高,巧合的是,它也在疯狂扩张的进程中突遇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然而,恒大顺利挺过了危机,不仅没有如很多同行预言的那样“倒下”,反而在香港成功上市,其董事长许家印随即成为中国首富。

当《英才》记者伺道:有没有想过,如果顺驰当年没有卖掉,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恒大?孙回答:“我不了解恒大。”随即,他又补充:“我不这么想问题,老是想过去,怨天尤人,没有意义,也没有作用。”

关于顺驰的那段过往,虽然算不上愉快,却是融创今天的投资者最看重的东西。“投资者喜欢我们这个团队。因为第一,我们吃过亏、赔过钱,第二,我们总结了教训。那种一直特别顺的团队,投资者反而不放心。”

顺驰毕竟还是留给孙宏斌一些“遗产”:“有理想、有激情的企业文化”和“对市场大势的准确判断”是融创要继承的;“狂飙突进的扩张速度”和“忽视现金流”是融创要摒弃的。

顺驰的企业文化,你可以说它“有理想、有激情”,也可以说它“狂热、好斗”。而孙宏斌的商业眼光,在业界则几乎是毫无争议的。

柳传志评价孙宏斌是极少数“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人。2003年,地产老大万科的销售额只有50亿时,王石已经开始预测楼市拐点,而孙宏斌放言:他不信未来五年中国地产业出不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的企业。2007年,万科的销售额达到523亿。

孙宏斌当时的判断依据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大量汇集,必然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庞大需求。——听起来很熟悉?不错,这正是几年后被专家学者们重复了无数遍的理由。

孙宏斌表示,是当年在联想和顺驰置业(1994年,孙宏斌创办的第一家地产公司,主业是房产代理销售)的经历,让他对市场始终保持着充分的敏感:“在联想的经历让我觉得市场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当年做PC本质上就是销售。而我刚涉足地产行业时,也是从房产销售代理开始伪,所以我和我的团队对市场有着深刻的了解。”

眼光等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融创的团队及团队核心孙宏斌的眼光,一定是投资者最看重的优质资源。

矫正

“没有什么‘不计成本、志在必得’的好地。再好的地块、价格不合适,也不能算好。”

虽然对自己的眼光充满自信,孙宏斌还是吸取了顺驰的教训,并在后来融创的发展中,做了相当彻底的矫正。

当年顺驰曾在一年之内进入十几个城市。“一开始在天津,我们的产品和市场毋庸置疑是最好的。可是后来太快地进入太多城市,管理跨度过大,管理能力被过度稀释,于是问题开始出现。现在回头想,如果那时候只先打入两三个城市,一定会做得很好。”

所以,从2005年至今,融创只在北京、天津、重庆、无锡、苏州这5个城市有项目。即使现在上市了,孙宏斌也不打算布局全国,“我们现在的布局已经很合理——不是一个城市也不是很多城市;既能管得过来,市场容量也足够大。”

至于导致顺驰失败的“导火索”——现金流。孙宏斌说,现在融创每年都有一个严格的预算管理规划,其中有达不到销售目标的应对措施:差10%怎么办、差20%怎么办、30%怎么办……对于土地款,在买每一块土地之前,融创也都会出一个完整的资金解决方案。

“这个行业是杠杆率很高的行业,比金融业还高,因此风险很大、现金流管理起来很困难。”是的,“风险”、“困难”,这些词在顺驰时代的孙宏斌口中,不太能听到。

7年前,顺驰要挑战万科、做全国第一。孙宏斌说:“不是我们要争第一,而是做不到第一就没法生存。”今天,这一理论显然已被他自己推翻了,他甚至没有给融创制订“一线地产商”的目标。

“一线二线不重要,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把企业做健康、做从容。健康的企业,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和回报。有些公司一段时期发展得很快,但没人能知道过两年它会怎样。未来不可预测的公司,投资者是不会喜欢的。”

7年前,顺驰以9.05亿元天价拿下北京大兴区黄村地块,轰动京城。2009年,融创看中了北京顺义区天竺的一块低密度住宅用地,却因为担心对手报价过高而主动放弃投标。

一取一舍,实质上是孙宏斌对“好地”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当年,刚刚实施的招拍挂制度,让企业拿地变得容易。而且当时地价是低点,甭管在哪买的地、甭管什么价买的地,都能挣钱——在这个大势判断下,顺驰要做的就是坚决拿地。但从2007年开始,市场已经到了‘地不是永远涨’的时候,没有什么‘不计成本、志在必得’的好地了。再好的地块,价格不合适,也不能算好。”

2007年,地产行业最热的时候,融创刚刚从雷曼手中拿到一笔钱,但孙宏斌没有买地;2008年的低谷中,他谨慎地买了一块地;2009年,行情再度火热,孙宏斌又沉寂了一年;2010年上市前,融创再次出手,买了两块地。

当年顺驰的土地储备量曾是同行业中最高的;而今天,与业内土地储备最多的恒大地产相比,融创59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几乎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延续

当年顺驰没来得及完成的转变,今天在融创身上得到了延续。

在地产行业初起步时,顺驰昂首阔步、超越时代疯狂了一把;如今,整个行业都热过了头,融创却选择低头内省,一步一个脚印。

今天的孙宏斌,不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与大多数企业家一样,说的最多的是“好产品”、“现金流管理”、“客户美誉度”、“稳健经营”这些词。

或者是:“现在地产行业慢慢走向正常了,开始有挣有赔,不是什么产品都卖得出去。这时候,产品是第一位的,顾客满意度是第一位的。产品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或者是:“融创现金流管理得很好,今年虽然行情不好,我们却完全没有卖房压力,还有钱拿地。”

或者是:“宏观调控对融创几乎没什么影响。宏观调控是好事,能让好企业脱颖而出。”

看起来,孙宏斌似乎正在用一种略显极端的方式修正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但如果仔细回溯,你会发现,其实顺驰的影子仍然在融创身上若隐若现。以上那些话,换一种语气,换一种表达方式,在多年前的顺驰也曾被提及、被重视。

2003年,顺驰进军北京时,孙宏斌曾说过一句犯了众怒的话:“北京没有好房子”,他表示,顺驰要做的产品是经得起买房人推敲的。

2004年,在连续三天的高层会议之后,顺驰财务总监汪浩做了《我们如何管理现金流》的报告,明确提出“管理现金流是2004年工作重点”,孙宏斌随后提出了著名的“对不重视现金流零容忍”的口号。

2005年,孙宏斌已经不提“100亿”之类的指标了,“做得尽量好一点儿就可以了”。

重视产品、现金流、客户美誉度、稳健经营……你可以看到,这些贴在融创身上的关键词,其实当年的孙宏斌早巳注意到,并且在努力将之作为顺驰的转变方向。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从容转变的机会。

“很多事情本身没有错不错的,就看你的时间、地点、分寸。”这是孙宏斌曾经说过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今天的融创只是当年顺驰没来得及完成的转变,是顺驰的“后半生”。

标签:;  ;  ;  

孙洪斌前世今生_孙宏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