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消费需求论文,对策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合理地激励消费、发展消费和加速消费是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并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瓶颈”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近,国家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一再提出要扩大消费。因此,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又成为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
1.总消费呈现“三低”特征。 (1)消费率稳中走低。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率基本保持在60%左右,9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1994年和1995年一度降至58%以下。90年代末,随着“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消费率又稳步回升到60%以上,并于2000年达到 61.1%。进入21世纪,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良好的背景下,总消费率却意外出现连续下降,2001、2002年分别为59.8%和58.2%。总的说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率的基本趋势是下降的。(2)城乡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降低。1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大约在45%~ 50%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与总消费率相同,但2002年下降的程度比 2001年扩大了2.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政府消费率变化不大,居民消费率下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明显,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较大。(3)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总消费率水平偏低。10年来,我国总消费率平均为59.5%,与欧美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相差15~20个百分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 80%左右。就各个国家来说,美国 1998年为81.6%,英国1999年为 84.1%,印度1999年为80%,阿根廷1999年为80.7%,可见,我国消费率水平明显低于这些国家。
2.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显示了居民对其收入进行消费的意愿程度。1988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民平均消费倾向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农村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城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到 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为69.7%。
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呈持续上升趋势。当前储蓄的特点表现为居民的储蓄愿望强烈。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为7034.2亿元,到200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8.7万亿元,10余年间增长了12.37倍,年均增长21.3%;到 2003年7月末更是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61万亿元。1998年到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几乎翻了一番。而这一切又都是在国家从1996年5月1日开始连续8次大幅度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对银行存款征收利息税等一系列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储蓄倾向增强,消费需求增长相对就比较缓慢。
二、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降低了社会有效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总量急剧增加。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从1995年到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8:1扩大到3.1:1;如果加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四五倍甚至六七倍,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2)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东、中、西地区人均GDP之比, 1987年为1.7:1.2:1,2000年扩大为 2.3:1.3:1,2002年继续扩大为2.6:1.3:1。东部收入最高的城市和西部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之比在5:1左右。(3)行业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之比为1.80:1,2000、2001、 2002年分别上升为2.36:1、2.86:1、 2.99:1。(4)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80%的储蓄存款。国际上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国的贫富差距。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在0.3~0.4之间为基本合理,在0.4~0.5之间为差距较大,超过0.5为差距悬殊,超过0.6则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1983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28,而1994年为0.434,1998年为0.456,2000年已达0.458, 早已远超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按照一般规律,基尼系数增大,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将会趋于下降。由于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贫富差距幅度上升,对扩大消费非常不利,甚至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2.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性降低了人们的消费倾向。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持久收入决定,从长期看,人们的持久收入是稳定的,因此消费也是稳定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但由于中国处于剧烈变革时期,虽然人们的收入从长期来看是增加的,然而这种增加不具有稳定性。人们预期的持久收入远低于实际收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各项改革政策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支出,使得人们的预期支出的增长远高于预期收入的增长,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识,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大增,人们用于安全的储蓄减少,边际消费的倾向提高。但是,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社会保障体制进入了加速改革阶段。在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人们过去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生活安定感下降,致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倾向下降。
4.传统消费观念严重制约了消费增长。中国人向来注重节俭,消费倾向低。从中国的传统来说,由于长期经济不发达,不得不节约自律,勤俭持家,导致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这就造成了购买力的延期实现,抑制了现期消费。“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量入而出”、“节俭在前、聚财预后”等古训往往压抑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导向作用。此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居民超前消费的意识落后,信用消费观念尚未形成,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5.消费环境恶化,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开拓。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关系到消费质量的提高、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经济越发展,消费环境越重要。当前我国的消费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它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居民需求,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影响我国消费环境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了消费心理的失衡与失调;二是各种消费问题使消费者产生了“畏购”心态,如食品安全问题较多,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虚假广告随处可见,价格欺诈等;三是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消费的社会环境;四是某些地方政府实行的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侵害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权;五是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健全仍滞后于市场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六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大。消费环境不完善,使得居民想消费而不敢消费,导致我国消费率低。
三、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1.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的收入预期,提升消费信心的关键。要努力扩大就业,改善就业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特别是着重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从城镇来说,就是要着重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千方百计推进再就业工程;同时要继续提高职工工资。从农村来说,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国家发展战略,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发展战略,从战略上更加注重农村发展;二是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除了加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其他一些措施外,要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搞精加工、深加工、开拓新产品;四是破除体制束缚,广开农民就业门路;五是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六是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成为影响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消除这种制约并促进消费需求回升呢?一是应对社会保障的功能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还有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二是消除人们的顾虑心理,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消费不足的重要举措。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不能影响到居民的基本生活。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尽量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3.继续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倾向、消费倾向、反映了购买力的投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可解决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启动市场、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着力点。我国近期出现了住房消费、家用汽车消费、文化教育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家庭耐用品消费和保健消费等消费热点,应大力培育、引导这些消费热点,使之逐渐升温,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扩大居民的即期消费。
4.改善、优化消费环境,为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环境。鉴于目前恶劣的消费环境,为了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促进消费需求,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消费环境,营造消费者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一要尽快清理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一系列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性障碍,抓紧制定新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应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产品质量、价格等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欺行霸市等行为,加强消费投诉纠纷的处理工作,维护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鼓励诚信经营和消费,大力惩戒失信行为。积极发展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丰富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四是增加消费宣传,激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等等。通过上述措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而不被随意侵犯;消费者不会因担心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而降低消费意愿;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不再被漠视的能得到逐步改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享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而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放心消费环境。
标签:消费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