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存在看哲学的价值观念_商品价值论文

从人的存在看哲学的价值观念_商品价值论文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哲学的价值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人类生存论文,哲学论文,概念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哲学界对价值范畴的研究中,大部分论者都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论述价值的,我们认为,对哲学的价值范畴研究,应从人类生存发展角度进行。只有如此,才能解决主客体关系模式的缺憾。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及其总体关系,在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除了研究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以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实践与认识的问题。而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即对人类生存发展有什么用,这是价值问题。实践与认识同价值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生活中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如果只讲手段,不讲目的,人们生活也就失去意义;反之,若只讲目的,不讲手段,目的最终也不会实现。要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实践和认识这种手段,但实践和认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要实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进行其他各种活动。所以,从人类生存发展角度规定价值及其本质,更符合哲学的方式。

如果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出发来规定价值及其本质,至少可以从这一模式中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主客体关系是由实践活动形成的;第二,没有从事实践活动,不具备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就不是主体,因而也就构不成主客体关系,就无以形成价值关系;第三,没有纳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就不具备客体资格,因而无以形成价值。实际上这三个结论是孕含在主客体关系这一前提之中的,由此可以发现主客体关系模式价值论的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一,如果从主客体关系出发来规定价值及其本质,那么没有成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未成年人(主要是婴幼儿、少儿等)与世界的关系剖问题就无法回答。一般认为,主体是现实的、从事一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而未成年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真正从事实践活动(改造和变革世界),因为他们并不具备改造和变革世界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就不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对这部分人来说,既然他们不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那么生存的世界与他们就构不成主客体关系,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有悖于人类生活现实。因为人生存和发展总要从这一时期起步,这部分人的生存发展是成年人生存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也需要物质的精神的和生理上的满足,特别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而这部分生存资料他们本身无法获得,只有通过有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人来给予他们。尽管他们并非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但他们与世界也存在着需要的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世界对他们也有价值。显然,不能把这些人排除在价值关系之外。况且,在人的生存发展历史中,人们不仅有实践和认识活动,还有生理等活动,所以,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的。而主客体关系价值论者,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其二,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但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必需的东西,如阳光、空气、水等。试想,如果把这些东西规范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范围内,怎样来解释它们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价值?我们应当承认,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之物,绝大多数都要经过实践的改造,但并不能因为绝大多数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之物是实践的产物,就认为价值关系是在实践——认识之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就只能用主客体关系解释之。

从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出发来规定价值,这个价值定义就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抽象概括性,因而也就称不上是一般价值。当我们把价值由主客体关系转换成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时,以上两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因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满足其物质的、精神的和生理的等各方面的需要,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物,对人来说就具有价值。无论这种事物是否经过人的劳动也不论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只要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用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无价值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价值定义为: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凭借其特有的功能或属性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事物或现象。

从人类生存发展角度规定价值,可以解决价值的本质及其标准问题。价值的本质就是事物或现象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反映的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满足需要的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本质的必然的关系;而价值标准就是这种事物或现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能满足的就有价值,不能满足的就无价值;满足程度大的,价值就大,反之就小。而这种从人类生存发展角度对价值的规定,我们还可以从对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中获得,也能从各具体领域的价值来求证。

从马克思分析商品的二重性看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对人的有用性,商品的这种有用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从商品的二重性中可以看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商品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它们都包含着共同的一般价值: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一般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对人有用的东西具有使用价值,但用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一定总是具有价值(一般价值)。例如鸦片,它本身的属性和功能可以对人有用,这种有用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人们吸上它可以上瘾,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飘飘欲仙的感觉,但却麻醉人的意志、大脑,摧残人身健康,破坏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当把它的功能和属性当成药用物来医治人的一些疾病时,它可以强身祛病,使人类健康幸福,造福人类和社会。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对人有用就有价值。只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用之物,我们才能称该物是有价值的,它同人构成价值关系,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价值。

从人类生存发展角度来规定价值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还可以从人类生活中的各个具体领域的具体价值来认识。

前面对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已经表明,商品价值的实质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享用和发展的需要。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家来说其直接表现为财富的积累,而间接地表现仍为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不过是以歪曲的形式从反面表现出来。因为资本家积累财富,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享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也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以,商品价值概念中蕴含着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

对于物质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无须多论,这里主要看看几种精神价值。

先看科学的价值。科学是各类知识的体系的总称,是人们对于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都是直接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其目的却都是满足人类生存、享用和发展的需要,其具体价值可以通过其功能表现出来。科学不仅具有认识的价值,即它能够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化,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而且还具有生产力的价值、科学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通过武装劳动者、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而拓展劳动领域,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学还具有变革社会的价值;科学物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起生产力质变,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使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科学的普及、发展和应用,还可以促进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及社会矛盾等变化。总之,无论是认识方面、生产力方面,还是社会变革方面,科学的价值都在于使人生存、享用、发展的更合理更完善。

再看教育的价值。教育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它对人类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可以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者,是生产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使人的物质生活更丰富。第二,育人的工具。教育能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技术技能的人来为他们服务,促进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它还可以传播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思想观点,制造和宣扬一些社会舆论、道德风尚来为了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第三,人类的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自我完善表现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教育不仅是促进物质文明的手段,也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和精神文明的手段,它对人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教育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再生产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我们还看一看道德的价值。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个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良心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它包括伦理思想和伦理思想指导下人们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道德品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道德是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具有重大的价值。道德的价值主要通过其功能表现出来,即道德具有调解功能、论证功能、影响功能、裁判功能和激励功能。它可以调整人产对社会、国家、阶级、家庭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某些制度、行为及利益作道德上的论证;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评价,影响一定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利益;可以运用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进行裁决和判定;可以激发和鼓舞人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总之,道德能够促使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物发展,调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正常进行。

最后,再看看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客观的审美属性。任何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它本身不可能构成审美价值。只有当它对社会的人或人类社会具有某种意义时,即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才构成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对于感知审美价值的人又具有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陶冶情操和精神享受的意义。通过审美活动、能够促进个性的和谐发,促进人的优秀品质和创造力量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人的全面面自由的发展。总之,审美价值可以美化生活、充实人生、完善品性。

从人类生活的科学、教育、道德、审美等价值活动中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的价值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可以创造精美、完善的精神文明,更为重要也是更为根本的,在于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总之,从哲学的思考方式、商品的二重性及人类从事各种精神领域的活动等诸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价值是人类生存、享用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因而是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凭借其特有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事物或现象。

标签:;  ;  

从人的存在看哲学的价值观念_商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