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纪的挑战_数学论文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_数学论文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北大数学系迎来了自己八十五岁华诞。1913年秋,北京大学“数学门”招收新生,标志着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学数学系(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八十五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不断向前迈进,成为以基础数学为骨干,理论与应用并举,门类齐全的数学科研基地。

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自1952年至今,数学科学学院先后培养出了五千多名本科毕业生、六百余名硕士毕业生和百余名博士毕业生,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分布在各行各业,许多人成绩斐然。其中有16位毕业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王选,杨乐等,这些人很多是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专家,体现了北大数学教育的精深与广博的结合,充分说明了数学教育不仅为数学研究本身培养人才,而且在国家各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留学人员中,从北大走向世界的田刚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晓松教授(加州大学)等是最突出的优秀代表,他们分别是张恭庆院士和姜伯驹院士等指导的学生,现已成长为当今国际一流数学家,活跃在世界数学舞台上,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对有关数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

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孕育了北大方正。当年,作为北大数学系教师的王选教授与其他单位一起承担起周总理批准的“748工程”,进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究,发展建立起今天中国知识经济的典范—北大方正集团。现在方正研究院的18名最主要的技术骨干,有12名毕业于北大数学学院。王选院士深情地说,北大数学学院是高素质人才的“聚宝盆”。

学院的几代教师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仅1980年至1997年共出版各种教材、专著、译著约220种(册)。近十年来,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亲自撰写的11部教材荣获全国高校和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其中两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名列全国第一。

1995年数学科学学院(所)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成为具有按照一级学科(数学)授予博士学位权力的首批单位之一,其实力以总分第一列全国之冠。

坚持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发展道路

“文革”以前,北大的数学系以基础理论见长,师资力量雄厚,居全国之首。但受当时政治运动的冲击,系统研究工作难以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以数学为主”的旧体制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二十年中,学院(所)在科研体制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

1980年成立北大数学研究所,确保一部分研究能力强的教师有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开展系统研究工作。一批优秀数学家脱颖而出,如张恭庆、姜伯驹等;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应运而生。同时,研究所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88年,数学研究所实行开放流动机制。众所周知,数学研究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重要研究成果的获得往往既要有长期的积累,又常常需要有一段时间集中全部精力作高强度的研究。一个人的创造高峰有阶段性,多数人重要高峰期在中青年。所以国际上一流的数学研究所除把极少数已被证明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极为杰出的数学家聘为终身研究员外,其他研究人员都要定期轮换,而且重点吸收的是青年人。这样才能保持研究所的效益和活力。

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除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其它学校来访的学者外,对本校教师每两年大调整一次,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员轮换回学院继续其研究,并从事教学工作。少数确因研究计划需要者,可经批准后适当延长。申请来所的教师要提出来所期间的研究计划,经院、所联席会议协调批准后方可进研究所。

实践表明,实行流动机制后,进所工作的教师在其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经过两年高度集中的研究后往往能作出优秀的成果。而离开研究所的教师在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后,能把研究心得融会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数学科学院绝大多数青年业务骨干都曾在数学研究所工作过。

1995年北大建立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在高科技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素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北大数学系适应新形势,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要,在原北大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在确保北大在基础数学方面优势的前提下,把触角伸向应用科学。

实行院所结合,学研结合,开放流动的研究机制是科研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符合数学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情况,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改革举措。实践表明,把一些过了创造高峰期的研究人员长期固定在研究所是对高智力资源的浪费,也容易滋生各种非学术性的矛盾,引发低层次重复研究,使研究所难以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同时,在学院的建制下,学院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优化了资源配置,调动了潜能的发挥,提高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学院在承担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取得如此累累硕果,是与院所教学科研体制改革分不开的。

学院的每个系都有相对独立的科学发展规划,而教研人员又可以在院内流动,寻找最大程度发挥其能力的岗位,如一些原来搞基础数学研究的教师,自愿转向信息与金融数学,原来偏重于数理统计和计算数学理论的也把兴趣转向更多的应用统计问题和科学计算问题,如医药、材料、石油等,在理论和应用结合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步伐。学生可在学院内自由选择系科,课程和研究方向,形成了一个宽松、自由、平等、和谐、向上的教研环境。

风清人正向未来

在八十五年的办学实践中,北京大学老一辈数学家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师德风范。他们在学术上严谨求实、勤奋攻关、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在教学上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教书育人,这种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学风通过老一代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已经在中青年中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全院教职工自觉的行为准则。院(所)没有人搞内耗,大家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教学科研上,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学术氛围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事业发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有志于献身中国数学事业的青年人加入到学院的队伍中来。仅近年来就有14名外国留学的博士、博士后来院工作。南方某大学的一位年青教授,甘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要求调入学院。现在他已成为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有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凝聚力,广大师生正更加努力地工作,加强数学学科群的建设,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挑战21世纪的能力,以辉煌的成绩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数学大国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