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中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和论文,复旦大学论文,韩国论文,研讨会论文,研究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大中执政后,韩国的内政和外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目前,来自沪上有关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聚会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就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关于韩国的经济形势
韩国经济在一个相当长时间里曾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状况,但自1995年下半年起步入低谷,到1997年下半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爆发空前的金融危机。这一局面曾使在野的金大中在竞选时处于有利地位,但执政后却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能否摆脱金融危机、恢复经济活力,既是对金大中政权最严峻的考验,又是决定韩国内政外交走向的前提条件。学者们还从更深层次对于韩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前景作了探讨。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源华教授指出,早在1994年美国史坦福大学的克鲁格曼教授曾著文《亚洲奇迹的神话》,对传统的亚洲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予以批评,并预言“东亚奇迹”将消失,但信者寥寥。现在很有必要对于我们曾经给予充分肯定的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经验重新加以审视。他从5 个方面对导致韩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作了剖析:第一,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无论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金融上的政策性贷款和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促使大企业不顾一切地去发展政府导向产业,无限制地获取政策性金融贷款,数倍甚至数十倍地负债经营,结果导致银行出现大量的坏帐、死帐,韩宝集团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韩国方面执行这一战略取得的成功曾令世人瞩目,如韩国自身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对韩国市场的进军以及原先对韩优惠条件的取消等导致韩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而有关方面又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第三,大企业集团公司的作用。韩国经济长期奉行“火车头”理论,即抓大放小。30家大公司控制了80%的国民生产总值,政府则大力低息贷款给这些大公司,使得这些大公司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进而造成产品积压,外销无路,而一旦这些大公司发生问题,又很快连累银行,牵动经济全局。韩国金融危机正是由几家大公司的倒闭引发的。第四,世界经济“一体化”计划。这是前几年金泳三总统大力倡导并推行的计划。它的提出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相适应的,问题在于还必须立足本国经济实力,逐步地、局部地、适度地实施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这方面韩国显然操之过急。第五,汇率政策。自1993年以来,日本、中国的汇率都作了重整,韩国却热衷于经济上的繁荣,未将重整汇率作为一种政策,进而为维护韩元的高汇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石源华教授同时认为,危机中即蕴藏着转机,蕴藏着重新蓬勃发展的生机。金大中政府针对危机所暴露出的固有经济体制和结构中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深化改革,建立公正、开放、民主的市场体制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困难重重,但是有鉴于韩国整体经济实力仍然雄厚,产业基础牢固,劳动力水平相对较高以及贫困阶层相对较小等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关于大选后的韩国政局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晓副教授认为,金大中能够赢得选举,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依靠和金钟泌的联合,增强了竞选的力量。第二,得到了原浦项制铁公司首脑朴泰俊的支持。朴原属新韩国党,因受到金泳三排挤脱离该党,转而支持金大中。第三,执政的新韩国党的分裂。以李仁济为首的一批人脱离该党成立了国民新党,迫使金大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李会昌将新韩国党改组为大国家党,从而实力大为削弱。这三方面合力的作用,使金大中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大国家党虽然在总统竞选中落败,但是在国会中仍拥有多数席位。在299个国会议席中, 大国家党占有165个,联合执政的新政治国民会议和自民联加起来才129个席位。这种“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势必极大地制约金大中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金钟泌的总理提名由于大国家党的坚决抵制而无法获得国会通过,便是一例。这种状况表明,民主化后的韩国政治还是一种不成熟的民主政治,要摆脱严重的金融危机、稳定和恢复经济,又离不开各政党之间的妥协和合作。任晓副教授据此预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韩国政局将呈现复杂的状况,一方面存在着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和不合作的状况,甚至使政府的法案要在国会获得通过都很困难;但另一方面在野的大国家党也不可能走得太远,否则会失去民心,因为现在韩国总的气氛是要求稳定,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的政治麻烦预计不会出现。
关于四方会谈的前景
金大中执政后不久,韩、朝、美、中四方代表便于3月16日至21 日在日内瓦就朝鲜半岛问题举行了第二轮正式会谈,这次会谈虽然没有取得任何重大突破,甚至连下次会谈的日期也没有达成协议,但与会各方毕竟再次确认了四方会谈的重要性,并且在会后的主席声明中肯定“这次四方会谈是由程序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首次会议”。在分析四方会谈的前景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副教授认为,四方会谈将会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因为会谈所要解决的是朝鲜半岛的军事安全问题,亦即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机制的问题,而目前朝鲜半岛的基本状况是政治问题重于军事问题,经济问题又重于政治问题。因此,四方会谈能否有所进展,将取决于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朝鲜能否度过目前的经济危机。今年已是朝鲜连续遭遇的第四个饥荒年,粮食问题已成了朝鲜的燃眉之急。朝鲜政府为此一再呼吁国际社会迅速提供更多的粮援。在这种情况下,四方会谈对于朝鲜来说,更多地成了争取韩国和美国提供粮援的一种筹码。
第二,朝美关系能否有所改善。朝鲜方面最初提出废除停战机制,谈判建立新的和平机制的主要动机是要以此打开对美关系。朝方希望美国提供更多的粮食援助,取消对朝经济制裁以及使朝美关系正常化。美方则坚持朝方必须满足包括使四方会谈顺利进行,平壤在发掘朝战失踪美军士兵遗骸问题上提供积极合作以及不支持、不从事国际恐怖活动等一系列条件,方能取消经济制裁。就目前而言,在对朝政策从遏制转向接触的背景下,美国对向朝鲜提供粮援表现了积极的姿态,在放松对朝经济制裁方面的立场有所松动。但是,在美朝之间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即美国在朝鲜半岛驻军的问题上,双方的立场将很难有所松动。
第三,南北关系能否有所改善。朝鲜半岛问题最终还得在朝韩之间解决,因此要使四方会谈取得突破,平壤和汉城之间首先必须降低对抗,恢复对话,使双边关系的气氛恢复到90年代初的水平。金大中当选后,北方已经改变先前不愿同金泳三政府打交道的立场,表示希望同南方的任何党派和人士接触。南方若能抓住机遇,在增加对北方的粮食援助、废除限制南北交往的禁令等问题上做出姿态,将有利于南北关系的改善。
吴心伯认为,上述三个因素决定了四方会谈将是一场马拉松式谈判,不可能很快产生实质性的成果,甚至不排除会谈搁浅的可能。
关于朝鲜半岛的局势
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庄建中研究员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亚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朝鲜半岛目前的局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和乐观的看法。庄建中持乐观的看法。他认为,朝鲜半岛的基本形势是在趋向缓和,而且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缓和,甚至可以说朝鲜半岛的和平前景比几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光明。他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朝鲜方面看,它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国内粮食严重匮乏,这就不能不严重制约着它的内政和外交。虽然朝鲜方面曾于3月12日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但这一行动本身更多的还在于其政治意义而不是军事意义,从内部凝聚人心克服困难,从外部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而获得更多的援助。此外, 1997 年10月8日金正日宣布正式接班, 表明朝鲜方面已成功地实现了金日成逝世以后的政权过渡,而这对于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积极因素。
第二,从韩国方面看,1997年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政权交替,一件是金融危机。金大中在竞选期间以及执政以后,一再对南北之间的和解与合作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并提议互派特使来推动南北基本协议书内容的实施,甚至表示如果北方希望举行首脑会晤,他愿意参加。这对于南北关系的改善无疑是有利的。韩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使它先前咄咄逼人的一统朝鲜的势头受挫,进而使采取务实的渐进的和平统一的方案成为唯一的选择,这对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前景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与朝鲜半岛关系密切的几个大国,包括中、俄、日、美,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动乱和战争,都希望能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国际背景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前景是极其难得也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在经济上对于亚洲国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各国因陷入经济危机又势必无暇外顾,加之世界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后,整个亚太形势和世界格局都在趋于缓和,这种大背景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前景也是极为有利的。
与会学者还就韩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韩中关系以及韩国与台湾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