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功能的叠加发展规律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功能的叠加发展规律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规律论文,功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叠加性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当代城市复杂的多样化的功能,是历史上的城市功能不断累积、叠加、优化的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社会系统。

1.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已经出现了叠加性发展趋势

城市是在多种因素决定下产生和发展的,城市的功能是在多种因素的促动下起作用的。一般说来,经济的因素是基本的因素,是归根到底的动因。导致城市出现的基本原因是经济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但是,由于前工业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城市中处于奴隶地位的部分居民也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虽然在政治上领导农村,但在经济上对农村依赖性很强。因此,早期城市的功能较为简单,主要表现为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虽然也有一些商业功能,但商业功能是依附于政治功能的。

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历史资料,在罗马帝国一度有城市3000多个。我国西汉时期设置的郡县城市多达1690多个。有些城市的规模相当大,如益州(成都)在西汉末年就有居民70000多户,但还不及长安和临淄。 城市的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一些新变化。一是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不仅是各级统治者的驻地,甚至成了统治者的象征。我国自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构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行政中心体制,城市大都是按政治功能的要求设置的。二是城市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城市的经济功能得以增强。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之地,甚至出现了以贸易为主的工商业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等,我国的定州、宋州、越州、邢州等。三是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使得城市的文化功能突出起来,甚至出现了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城,如英国的伯圣埃蒙兹。但是,由于当时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农业仍是主导产业,“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 卷,1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城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农村文化仍有广阔的市场,此时的城市的主要功能仍是起政治中心的作用,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仍然依附于政治功能而处于发育过程中。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发现,在前工业社会,城市的功能已经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在以军事手段为形式的政治功能上叠加上贸易功能,导致城市的产生,随后叠加上手工业功能、文化功能,促使城市进一步发展。不过,这种叠加是一种低水平的叠加,并没有改变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根本功能的地位。手工业、商业功能虽然在一定区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其能量是十分有限的,这主要表现为生产和交换的品种及数量不多、是在本区域有了数量不多的剩余的前提下向外输出的,而且输出的范围不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工商业根本不可能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相比之下,城市借助于军事手段行使的政治功能的能量却极其强大。城市的设置往往是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统领和支配,是以强制的手段在政治上领导农村和周围地区。甚至12—13世纪意大利地区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拥有自治权而且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国家,一般都是兼营商业的小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业主统治城市贫民和周围农村农奴的工具。这种行政等级式的城市体系,在我国封建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更为显著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和组织形式的出现,引起人口和资本迅速集中于城市,从而大大加速了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大城市“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英国在19世纪初仅有5000人以上的城镇106个,到19世纪中叶增至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也由25%增至45%,到19世纪末又激增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例如,英国伦敦18世纪中叶人口为75万人,到1862年即达到280万人, 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中部的曼彻斯特,在17世纪末只是一个有6000人口的小集镇,到18世纪末增加到70000人,到19世纪中叶又增加到30 多万人,增长了50倍。美国纽约1880年的城市人口不到8万人,到1900 年增长到343万多人,增长了42倍多;芝加哥人口由1850 年的3 万人增加到1900年的近170万人,5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5倍多。

各种生产要素和大量的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于城市,使得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除了继续保持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外,还真正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功能成了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国民经济的重心由农村移向城市,城市首次在国家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从此,城市不仅在政治上领导农村,而且也在经济上取得了对农村的支配地位。

一般说来,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是起经济中心的作用,但具体地说,这种经济中心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中心,因为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即工业,而第三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第二产业相比,仍然居于次要位置。然而,出于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需要,城市也开始起到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消费中心的作用。此外,城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的作用也逐步明显起来,城市功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从事工业生产,因此相对于周围地区而言,城市功能发挥作用的形式是聚集和扩散。所谓聚集,就是以规模效益的吸引力把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集中到城市空间,形成聚集经济,即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聚集经济必然产生聚集经济效益,即以相对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为前提,各种经济活动在一定规模聚集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经济优越性和城市经济整体运行的结果。关于聚集经济产生聚集经济效益的问题,生活在工业社会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亲身的感受。他们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 版,第2卷,3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具体地说,聚集经济效益包括:一是协作效率。尽管城市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但生产的集中,有利于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从而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节约生产费用和提高劳动效率。二是互补效益。企业和多种经济部门在城市的集中,由企业生产职能的不同引起对生产要素的不同要求,通过一些企业和经济部门的活动相互补充,多层次地开发利用或多次加工综合利用带来相应的效益。三是循环效益。城市的交换频繁而又集中,生产企业可以加速商品的流转和资金的循环,从而获取更多的效益。由此可见,城市的聚集功能作用形式带来了城市的大发展。

与城市的聚集功能作用形式紧密相关的是扩散,或者叫输出。也就是说,城市在把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及其他资源吸引到城市后,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工业产品,再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城市以外的地区,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获取极大的收益。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搏器”、“发动机”,以自身优越的社会化大生产冲击并改造着乡村自然经济,既给农民造成灾难性的破产,也给乡村注入文明与进步。

3.当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城市功能是历代城市叠加优化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学者通常都把这个时代叫做“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化的水平大为提高,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相继出现,如美国的由波士顿到巴尔的摩包括纽约、费城、华盛顿在内的美国东北海岸城市群,面积达53500平方英里,城市人口高达90%。又如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圈, 1972年国民收入占全国的30%,企业数占全国总企业数的56%,年商品批发量占全国的38%。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城市分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局面,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市中心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据统计,1920年美国大都市人口有1/3住在郊区,到198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0%。为了消除工业社会时期城市规模庞大造成的弊端,许多国家开始了卫星城建设。例如,英国在伦敦附近建立了八个卫星城,从伦敦市区吸收了大约42万人,百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到离伦敦30公里以外的卫星城。法国在巴黎建立五个卫星城,确定到2000年每个卫星城的居民人数平均达到30万人。在原有的城市性质发生变化的同时,大量的新的分散型城市也正在形成,其特征是地方性的,适宜于个别企业和互不关联的不同类型工业,而不是像过去的城市工业,把相互有协作关系的企业紧密地靠近在一起。有些西方学者预测,这种分散型、独立型的中小规模的城市有可能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相应地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美国在出现大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倒流趋势的同时,也发生了制造业分散的趋势。据美国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1970—1977年在大城市中心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了4.6%, 而农村制造业就业比重却增加了3.4%。另据有关资料显示, 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东京1978年为69.3%,纽约1979年为81.1%,费城为77.1%,新加坡为63.2%。从城市的空间结构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由于级差地租的作用,大量工厂迁往郊区,留下来的工厂也逐渐被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的空间被第三产业的行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完善的结果,而城市是第三产业最发达、最完善的地区。

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分配、结构和布局,而且也影响和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在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中,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中心降到了次要的位置,由各种要素市场组成的市场中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城市中,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已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中心为标志的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是各类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荟萃之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的主要基地。日本东京集中了全国约1/3 的大学和近1/2的大学生,法国巴黎集中了全国1/2的工程师和建筑师,72 %的科研工作者。我国1987年381个城市集中了全国90 %以上的高中级科研人员和97.8%的高校在校生。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些新建的城市,如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规模不大,但能量极大,不仅是国家的科技中心,甚至是世界性的科技中心。城市的这种科技中心的作用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信息源、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的开发、搜集、处理、存储、传输手段日益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对各类信息的要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多,信息产业化已开始成为现实,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也逐渐突出起来。

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以市场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中心和以信息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心,因此,城市功能作用的形式也就是渗透和辐射。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聚集和扩散——虽然还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但其重要地位已经让位于渗透和辐射。渗透和辐射与聚集和扩散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后者是一种有形的作用,前者是以信息传输的手段输出高科技产品,后者是以实物转运手段输出物资型商品。随着制造业大量外迁,最终物资产品的形成将不在城市而在郊区或农村,城市所提供的越来越多的是技术和信息;随着仓储业和转运设施外迁,在城市中进行交易的将越来越多的是合同、期货、资本、证券等等,而不是实物。

城市功能在叠加规律作用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已有的功能在继承下来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如政治中心功能、工业中心功能、交通中心功能、市场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科技中心功能、教育中心功能、文化中心功能、生活中心功能等等。

二、城市功能叠加性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

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城市功能的发展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律,科学地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超前性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叠加倍增效应的规律

城市功能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的发展,在已有的功能上又叠加上新的功能,不仅推动了城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同时又使得城市诸功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城市功能的能量,产生出倍增效应,也就是说,在原有功能A叠加上功能B的情况下,功能A和功能B的能量都会成倍得到释放,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功能叠加产生倍增效应的原因在于,功能叠加后会使诸功能之间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各功能的能量都急剧扩大。比如,如果一个城市只是工业生产中心而非商业中心,这个城市作为工业生产中心的能量必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除非靠计划经济的手段硬性配置资源,否则是很难生存的。但如若这个城市叠加上商业中心的功能,就如虎添翼,不仅工业中心功能的能量得以极大增强,而且商业中心的能量也在工业中心功能的支撑下迅速扩大。城市发展也就有了活力。关于城市功能叠加产生倍增效应的问题,英国学者伯德认为,单一的功能只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之类的小聚落,只有身兼两种以上的功能才可能形成较高级的聚落,大城市的形成是身兼中心地方功能、专业化功能、交通运输功能三种功能的结果。这一观点蕴含着功能叠加倍增效应的含义。

每一个城市都会经过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叠加的过程。每一个城市产生之初往往只因一个主要的因素,功能是相对单一的。例如,北京、西安、洛阳、安阳、太原、成都等历史名城,最初是因其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产生;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最早的功能是港口;石家庄、株洲、哈尔滨、鹰潭等因铁路的开通而兴起;大庆、十堰、唐山、抚顺、鞍山、金昌、东川等因工矿业的发展而产生。这些城市起初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发展并不快,但后来随着叠加上新的功能,就会产生倍增效应,使城市的发展充满活力。

功能的叠加能带来巨大的效益,这种效益是功能相对单一的城市所不可及的。功能叠加产生的倍增效应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功能单一的城市,如“钢都”鞍山,虽然也发展了机械制造等工业,但功能单一的特点仍很明显。与之相距不远的大连市却功能多样化。这两个城市第二产业的绝对值相差不大,大连为188.58亿元,鞍山为176.09亿元,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上鞍山仅是大连的59.5%,这就是功能叠加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又如煤炭城市山西大同,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8%,由于功能单一,不能产生倍增效应,国内生产总值仅79.77亿元,与沿海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相当。

城市新功能的叠加往往是与已有功能密切相关的,是在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叠加的,甚至可以说是靠旧功能支撑的。美国纽约现在不仅是美国甚至是世界上的金融中心、证券交易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虽然在19世纪早期纽约已经有了全国最大的银行、证券交易所和联合管理机构,但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些功能发展迅速,与当时纽约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和制造业中心密不可分。纽约的金融业最初都是围绕港口和铁路运输业务兴起的。保险业是在与港口有关的航海保险和灾害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业务范围才逐渐扩大。银行业起初主要侧重于与港口有关的外贸金融,后来为适应内陆的开发,才逐渐经营一般业务。20世纪初,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将总部设在纽约,从而奠定了纽约作为全国“银行之都”的地位。纽约证券业务虽然发展较早,但初期非常缓慢,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铁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到来,其重要性才显现出来,纽约作为投资银行的中心,囊括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证券交易业务。联合管理功能的出现也与纽约作为全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直接相关。19世纪后期,大型联合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决策管理趋于集中,科学的决策管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纽约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显著的声誉以及众多的服务部门吸引了大量的决策管理机构,许多大型联合企业的总部纷纷云集这里。今天美国500 家最大的公司中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其余的也在此设有分支机构,其中50家特大公司有一半总部设在纽约。纽约成为美国的经济中枢,控制着全国,影响着世界。由此可见,纽约的城市功能呈现出由交通运输中心、制造中心功能向金融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多功能发展趋势,新的高级功能的出现是在原有的低级功能的基础上叠加而成的,具有累积复合的特点。城市新功能与已有功能的依赖关系,说明了城市功能叠加而不偏废的道理。也就是说,城市功能是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功能更替的过程,已有的功能地位虽已改变,但总会以某种形式存留下来。

由于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现代城市一般都是多功能的综合体。生产功能、流通功能、科研功能、交通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功能。尤其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来说,多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城市的规模越大,功能的要求也就越多,作为全国性的和比较大的区域的经济中心的城市,综合功能尤其要发达。那种片面地以为城市经济中心只应具有生产功能或商业功能从而忽视其他功能的发育的做法,在实践中必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城市经济总体功能的发挥,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由多种功能支撑的,既受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规模所制约,又与各项非经济性的因素密切相关,生产、流通、科研、交通、教育、文化、居住、娱乐等功能之间,在城市经济整体运动中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使得多功能成为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功能的地位彼此相同,没有主次之分。在存在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其中必有一种因素是主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于城市功能来说也是这样,在存在着多种城市功能的情况下,其中必有一种功能是主导功能,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于在现代社会,经济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主导功能的结构基础一般是主导产业。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表现了该城市的主要功能,反映出该城市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城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城市的性质也就是什么。举例来说,以煤炭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为煤炭城市,以汽车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就是汽车城。

城市的主导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异的。所谓变异,就是指已有的主导功能被新的主导功能所取代,使整个城市功能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也使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也正是在变异过程中,城市功能得到了进化,城市得到了发展。主导功能变异进化是城市功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只有变异,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才有发展前途。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表现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异。造成主导产业的变异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化。许多资源中心城市是靠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而兴起的,其主导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如煤城大同、焦作、平顶山,石油城玉门、大庆、东营等等。由于资源的开采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某种资源总有用尽的一天。因此,当某种资源减少或即将耗尽时,就会引起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主要功能的改变。例如辽宁的抚顺曾是一个煤城,煤炭开采已有6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000万吨。但随着煤炭资源的储量越来越少,到90年代初每年只能开采700万吨,并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煤炭工业总产值在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最高年份的49%下降到6%。 抚顺作为煤炭工业中心的主导功能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二是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许多作为交通中心或商业中心的城市,是由于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兴起的,如郑州、石家庄、株洲等。除了因整体迁移的原因(如三峡工程的兴建使沿长江县城整体迁移),城市的地理位置一般是不变动的,但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有可能使交通中心城市失去已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主导功能发生变异。例如,我国苏北古城淮阴,因位于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处,又是古代驿道必经之地,历史上曾经相当繁荣,明清时期是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主导功能是交通中心,商业也相当发达。但鸦片战争后,海运兴起,运河失修,其商业地位逐渐为上海、宁波等新兴城市所取代,到1900年津浦铁路建成后,淮阴作为交通中心的优势也丧失了。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会使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表现得尤其突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在某个城市兴建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例如,辽宁的辽阳市,原来是一般的轻工业城市,但由于国家把最大的化纤企业建在辽阳,从而使这个城市的主导功能改变为以化纤为主的轻纺工业中心。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产业结构变化带有人为的目的性,容易出现失误。另一种是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从原来的辅助产业中自然生成出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取代原来的主导产业。例如,美国的底特律,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发展,最初的主导产业是面粉业,为了面粉的生产和运销,相应地发展起小客栈、小码头、机械修理、零件装配。随着面粉业的扩大,需要加大运输力量,于是造般业兴起。1840年后,原来为辅助部门的造船业迅速发展,变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不仅美国甚至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来底特律订购船只。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来的配套部门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制造业又成为主导产业。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培养了技术力量,在20世纪汽车工业兴起后底特律又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汽车制造业中心成为该城市的主导功能。这种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而产生的主导功能变异进化,是现代社会城市功能进化变异的基本形式。

在现代社会,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进化导致城市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城市的专业化程度愈高,如同城市的合理综合性程度愈高一样,都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一个城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钢城、煤城、石油城、汽车城、造船业中心、能源中心、纺织业中心纷纷出现,这些都表明城市专业化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较之以往时期都更为频繁,这是由在新的科学技术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频繁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城市恪守传统的主导功能,不能因势利导地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的后劲也就会不足。例如,美国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一些过去的生产型的专业化城市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如一些著名的专业化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巴尔的摩等城市就出现了经济萧条。相反,一些新兴工业的专业化城市紧紧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而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如西雅图成为飞机制造中心;洛杉矶、休斯顿是宇航工业中心;旧金山海湾地区是电子业的中心;著名的半导体工业带硅谷的中心圣何塞更是战后形成的专业化城市的典型。美国专业化城市的这两种发展趋势的比较,充分说明专业化城市的主导功能顺势应变的重要性。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城市功能的叠加不单是一种量的叠加,即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质的叠加,即城市功能由简单变为复杂、由低级走向高级。而且这种质的叠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上升过程,在这种上升过程中城市功能得到优化,能量迅速扩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功能升级增量,首先表现为由简单功能向复杂功能的变化。城市的有些功能是早就有的,并且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些功能在今天的复杂程度已远非过去所能比拟的。例如,政治功能是有城市以来就有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在原始城市中是极其简单的,无非是借助于军事的力量抵御外族的入侵,镇压奴隶的反抗,征收税租。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完善,建立起行政、司法、立法等机构,以及政治与宗教的结合,城市的政治功能也就复杂起来,不仅要处理阶级之间的冲突,而且要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不仅借助于武力强制手段,而且还运用舆论的力量。特别是到了近代,在城市中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相继出现,国家权力机关设立众多的职能部门,使得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复杂起来,城市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通过军事强制、行政管理、司法控制、舆论影响、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多种形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功能升级增量还表现为由低级功能向高级功能的变化。所谓功能的低级或高级,主要是就功能的能量而言的。城市从形成之初就具有贸易功能,甚至是一定区域的贸易中心,但在近代社会之前,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城市的贸易功能的能量是不大的,交换的形式是易货贸易,交换的品种和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城市的贸易功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易的形式更加复杂化,交易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多,交易的范围迅速扩大。特别是到了现代,城市贸易功能的能量大的出奇,交易的不仅有实物,而且有知识,不仅有资源,而且有产权,不仅有易货,而且有易名,不仅有现有的,而且有现在还没有的,不仅有国内,而且有国外的。总之,凡是可以交易的都进行了交易,凡是可利用的交易形式都得到了利用。现代城市的贸易功能与以往城市的贸易功能相比,无疑要高级得多。

城市功能的升级增量,与城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和越来越专业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功能的升级增量主要是通过功能的不断细化而实现的。当城市的一种原有功能能够进一步细化或专门化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功能时,这种功能也就更复杂了,同时也就更高级了,能量也得到了扩大。举例来说,当一个城市仅仅是市场中心而功能未加以细化时,这种市场中心可能只是普通商品的交易中心,功能的复杂程度和能量释放程度都不会很高。但当市场中心这一功能进一步细化或专门化为轻工业产品市场中心、重工业产品市场中心、机器制造产品中心、电子产品市场中心、科技市场中心、金融中心、证券交易中心、期货市场中心等等时,这种市场中心的功能也就升级增量了。能够细化出的种类越多,说明功能越复杂,细化出的功能进一步专业化,成为主导功能,城市的能量就迅速放大。发达国家的新兴的科技中心城市,大都是在功能细化基础上加以专业化而形成的。例如,美国的硅谷的功能已经细化到了微电子与计算机产业这样的层次,但其能量极其大,大到了可以左右全世界的微电子与计算机市场的程度。

城市功能的升级增量,还表现在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的变化上。如前所述,在前工业社会,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主要是统领和控制,这种作用形式不仅是简单的,而且能量也是有限的。单纯凭借武力征服去达到支配城市以外区域的目的,无论在控制范围和控制力度上都是不强的。在工业社会,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主要是聚集和扩散,把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城市,生产出先进的产品扩散到城市以外的区域。这种聚集和扩散的作用不仅更复杂了,而且能量更大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造成城市以外区域对城市心甘诚服的依赖性。城市功能的聚集和扩散作用形式直到今天仍未失去其效力,这是因为世界各国不可能同步跨进现代社会的门槛,说人类社会已经整体进入现代社会恐怕为时还早。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功能作用的新形式已经出现,这就是渗透和辐射。城市利用其科学技术的优势以信息的形式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生活方式渗透和辐射到周围地区,继续起“中心”的作用。谁拥有高科技,谁就有经济实力,谁就是“中心”。

标签:;  ;  ;  ;  ;  ;  

论城市功能的叠加发展规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