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尘暴论文,美国论文,荒漠论文,化与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在堪萨斯、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俄克拉何马和德克萨斯等五大平原州交界的区域,有5000万至1亿英亩的土地被严重侵蚀,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这是对生态脆弱地区过度开发引起的恶果,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人为生态灾害事件。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大平原又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毁灭性开发导致荒漠化与沙尘暴
历史上,美国大平原因为生态环境恶劣长期未被开发。它地处内陆,位于落基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降雨的年度和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每经一定的周期,就会出现连续数年的干旱。由于地势平坦,这里还常年受到山风、海风和极地强冷空气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化,大平原上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草地—野牛—印第安人”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对大平原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870年以后。在这一过程中,草原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白人首先灭绝了野牛,使靠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走向没落。在白人控制大平原之后,畜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过度畜牧又使畜牧王国在经历了近20年的繁荣之后急剧衰退。与此同时,在大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时机则日渐成熟。铁路的修建,铁丝网、风车和农业旱作技术的应用,联邦政府颁布的多项授地法令,美国东部资本和欧洲资本的大量进入,为大平原开发提供了基础设施、技术、政策和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另外,1865-1905年,大平原正处于多雨周期,这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天时之便。
从一战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南部大平原的“大垦荒”时期。迅速增加的人口,一战爆发后的粮食紧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卡车等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为小麦的大面积种植注入了活力,毁草造田愈演愈烈。农业经营成本的提高,使许多债台高筑的农场主无路可退,只能选择加快垦殖的步伐,在恶性循环中愈陷愈深。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共计3300万英亩。到20世纪30年代,生态平衡已濒临崩溃,而30年代的干旱则加速了这一过程。南部大平原的荒漠化程度之严重,从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强度大的沙尘暴天气得到明确的证明。根据气象局的统计,俄克拉何马农技学院所在的古德韦尔城,在1933-1937年期间,沙尘暴天气平均每年要超过70次,1937年甚至达到了134次。1937年5月,该城的能见度有16天不超过900米,有7天不超过50米,有3天不超过3米,而在5月21日白天就有整整4个小时能见度为零。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它说明人类向自然的疯狂掠夺只会让人类自食苦果。
大平原的荒漠化,带来了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仅在大平原南部,2000多万英亩的良田变得沟壑纵横,仅1935年流失的土壤就达到8.5亿吨,土壤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腐殖质和氮、磷等元素,降低了土地肥力。而河流、水库则因淤积堵塞无法继续利用,洪灾的威胁更甚。此外,沙尘暴也加剧了肺炎和麻疹等疾病的传播,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农场大量破产,多数家庭只能靠举债度日。大约有4万个家庭、16.5万人离开了这里,大平原成为该时期美国唯一的人口负增长地区。在整个30年代,大平原各州接受的联邦救济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1933年,在大平原地区约440万人口中依靠救济生活的比例,远远超过11.3%这一全国平均数。触目惊心的荒漠化,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认真反思,并进行综合治理。
系统综合防治
1936年,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并要求提交大平原长期发展规划。该委员会的八名成员由罗斯福亲自任命,他们来自国家资源委员会、人口再安置署、水土保持局、公共事业振兴署等七个联邦政府部门,而且大都是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调查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该委员会最终提交了《大平原的未来》这一纲领性文件。从实践来看,美国对荒漠化的系统综合防治,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技术层面: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地形、土壤、气候、地力、水资源、草地的承载量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据此对大平原进行分区规划。从农业管理入手,推广先进耕作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应用双壁开沟犁、圆盘耙、中耕机等新型农机具,对土地实施起垄、等高种植、条植间作、休耕轮作、秸秆还田等。这些技术的施用,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产量大幅度提高。
植树造林也是重要举措之一。1933年8月,美国林业局提出了防护林工程规划,确定在西经90度沿线植树,并依据降水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适合栽种的树种。在新政期间,联邦政府投入了约1500万美元,在近3万个农场种树2亿多株,从而在美国中部筑起了一道纵贯南北、长约1.9万英里的绿色带。
政策层面:控制生产,保护土地是治理荒漠化的根本途径。为此,联邦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该法在推行之初,重在控制生产,后来则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小麦和生猪的产量下降15%到25%。联邦政府的大量农业补贴甚至成为许多农场主收入的主要来源。从1937年开始,联邦政府对实施土壤保护耕作技术的农场主额外给予补贴。
为控制畜牧业生产,联邦政府启动紧急牲口救济计划。从1934年6月开始,国会为农业调整署拨款2.75亿美元,用于收购那些老弱病残的牲口。收购价格根据牲口的年龄与好坏确定。至1935年2月,南部大平原的五个州卖掉100多万头牛。那些还适合食用的牛大部分被送往屠宰场加工成罐头。另外,从1933年到1935年8月,国会通过农场信用管理局,按月给每头牛、马、羊、种猪定量补贴,向南部大平原两万个牧场主共提供了600万美元的紧急饲料贷款。
在控制农业生产的同时,联邦政府还收回或收购了不宜耕种的土地。1934年,国会通过了《泰勒放牧法》。依据该法,还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被永久搁置起来,禁止垦殖,只能用于放牧,而且要接受监管。从1934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土地利用工程”,对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地区、五大湖周围不宜耕种的土地进行收购。同时实行生态移民,将这些地区的居民外迁到较好的土地上。到1947年土地收购接近尾声,联邦政府共计花费4750万美元,收购不宜耕种的土地共计1130万英亩,约占美国当时全部农业用地的8%左右。收回的许多土地被规划为国有林地、草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观念层面:罗斯福总统在给大平原委员会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将沙尘暴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西部并不适应东部湿润地区的耕作方式,避而不谈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尽管有这一局限,大平原委员会还是大胆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要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财富可以无限累积,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有利于个人的必然就有利于社会和市场竞争等错误观念。可以说,沙尘暴重灾区的出现,对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与大萧条同时出现,足以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其弊端已充分暴露,造成的恶果已积重难返。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缓解资本主义危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进行国家干预的思想被逐渐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比如在土地管理方面,强调公共福利高于私人利益,承认生产存在极限,要求通过公共规划和科学管理保护土地资源。
总之,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30年代末期已经初见成效,沙尘暴天气也随之减少。到了40年代,随着大平原的降水恢复正常水平,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几点经验与启示
与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肆虐的沙尘暴相比,美国南部大平原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美国经过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呢?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环境问题是宏观性的问题,单靠某些个人、企业、组织,不可能解决好。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扮演主角。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联邦政府对荒漠化防治给予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是自然灾害逼出来的。可以设想,如果罗斯福政府不实行国家干预,而任由资本主义生产无序发展,美国的许多城市恐怕早已被埋在沙漠之下,何谈今日的繁荣!
第二,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干旱地区的人民而言,荒漠化吞噬的是生命的家园,因此存在着极大的防治荒漠的积极性。在美国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当地人民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他们积极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土壤保护计划。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赈灾救灾,减轻了政府赈灾的费用及难度。
第三,治理荒漠化必须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20世纪30年代,尽管抑制发展是治理荒漠化的思路之一,但应者寥寥,以保护促发展这一治理思路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牧、工、商联合开发的多元经济提高了美国南部大平原输出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土地的压力。美国的实践表明,要走联合经济的道路,这样既可以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又可以帮助当地人民增加收入,巩固防治荒漠化的成果。
第四,发展农田水利,推广节水灌溉。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修建了2100个水坝,使有限的地表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灌溉在当时能够使每英亩土地的价值增加20多美元。而到战后,大平原丰富的地下水得到了快速的开发,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但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制约大平原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行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第五,广泛推行环境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以农业部为首的联邦政府部门通过农技站、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院校等各类机构宣传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理念,前来参观和接受培训的人数每年平均有30多万。他们还利用宣传手册和电视等,传播有关土壤保护的知识。州政府、各类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各级院校相互配合,在全社会开展环境教育。有些州还通过立法,要求公立学校推行环境教育。经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经济增长有极限等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