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形成的历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1)01-0091-05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自从鸦片战争撞破国门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努力的目标无一不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然而,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再到辛亥革命,各种现代化方案纷纷破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虽已确立,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不平坦。在如何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问题上,我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50年代,我党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工业化。这一战略以重工业为重点,以高速度为特征,力图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战略曾经取得过重大成就,但是未能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60年代,我党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重点是追求经济的现代化,它的提出表明我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深入了一层。但是,十年“文革”使这一战略有名无实,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被中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党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深入探索,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和建设规律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它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追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战略从确立时起,就指导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并且自身也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日臻完善。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是我党对世界现代化潮流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结果
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为基本特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所有国家或自觉或被动、或自发或后发地被卷入这一世界历史潮流之中。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变迁过程,现代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首先,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和纽带。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最初实践就是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现代工业开始的。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有着深切的认识。早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前,我党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就多次谈到过要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1](P1080)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现代化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工业化也就提上了日程。1952年,我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八大再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2](P225)从那时起,工业化就成为我党坚持不懈的追求。无论是60年代提出的“四化”,还是十三大、十五大提出的新“四化”,工业化始终是首要的和核心的目标。我党深深懂得,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且,我党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创新史。50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对全球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党敏锐地认识到世界科技进步把我们抛在后面很远,我国必须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因此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1964年则明确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出来。十年“文革”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科技的距离,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则表明我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关键,而这正是现代化在当代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次,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多层面的整体性的变迁过程,除了经济领域之外,它还包括政治、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乃至人类自身等各个领域。我党对这一现代化特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50年代的工业化和60年代的“四个现代化”还只是一种传统的、以经济现代化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战略,它说明我党对现代化的内涵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3](P20-21)这表明我党对现代化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思考。叶剑英在庆祝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表明使这一思考向前深入了一步,他指出,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但现代化决不止这四个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P90)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说明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政治、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等领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最终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P450)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内涵已经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这一战略目标从提出时起,就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五大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对这一目标全面深入的展开。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都受到现代化共性的制约。富强、民主、文明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是我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并掌握社会现代化自身规律并把它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果。
二、富强、民主、文明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伴随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而形成的
现代化与社会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世界上只有两种类型的现代化,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国家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从而在自己统治的时代里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前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成为世界现代化的传统模式。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又为人类带来一系列不幸的灾祸和痛苦。因而马克思曾经设想东方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系列肯定成果。”[4](P431)为东方落后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即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现代化。
社会主义决定了我国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属性。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然制约着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的建设又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成败。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同样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大得多的生产力。对于前者,我党自始至终在思想上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后者,我党却是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才得出正确的认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八大对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的探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此时我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清楚的认识,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八大的正确路线不久就发生逆转,我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一错误一步步发展起来,最终导致了十年“文革”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段时间我党虽然常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从意识形态、制度领域来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因排斥资本主义制度而排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在社会主义纯洁性与发展生产力问题上,明显倾向于前者。这就造成党和国家在工作重心问题上的摇摆不定。时而强调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而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冲击着经济建设,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党通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深刻总结建国三十年来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科学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这一论述是对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作出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把看似不属于同一历史时间序列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人们懂得,讲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就忘了事物的本质;搞社会主义不搞现代化,社会主义就不能巩固。从而使党和国家走出了阶级斗争的迷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也使人们懂得了如何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不再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属于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等同于资本主义加以抛弃。例如,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以至于不得不选择在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计划体制来进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违背了现代化所要求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规律,从而使得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成为空中楼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使许多与市场经济类似的难题迎刃而解,使我党走出了由于害怕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拒绝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的误区。顺利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建设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
富强、民主、文明这一现代化目标还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的超越。首先,这种超越不是凭空超越,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6](P250)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同时,这种超越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为具体表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P168)同样,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经济上的高度发达,政治上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思想文化上的健康繁荣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各项因素的整体结合。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5](P143)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和扬弃,也充分说明了富强、民主、文明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的结果。
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确立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刻把握的结果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即使是同一现代化模式,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状况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建设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现代化的目标决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民文化素质低下。毛泽东在40年代曾经指出:中国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但是,“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7](P1368)在这样一个国家建设现代化当然就不可能从容缓慢的进行。对现代化的追求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追求一定的速度,采用赶超型战略。这样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国情与现代化的速度是否相适应。这就要求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恰恰是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前三十年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是不符合实际的。前三十年的现代化战略设想的总目标是用50-100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相对于我国当时生产力的落后状况来说,显然是太高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了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中国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爬起,还没有改变自然半自然经济的状况,在这种对比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求成过急的心态必然导致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急躁冒进行为。1957年11月,在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毛泽东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轻率地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同年12月,刘少奇在国内公开宣布了这一口号。这就使党对现代化速度的追求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以致在随之而来的大跃进运动中跌进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泥坑,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在此后的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大跃进的狂热,但赶超思维仍然存在,目标与国情不适应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思。因此,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P439)这次会议确定的两步走战略中,仍然强调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20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客观地说,这样高的战略目标和赶超模式反映了我党和我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要求,而且我国的现代化也确实需要和可能保持比较高的速度。问题在于,上述目标过分脱离了我国现实条件的许可,就不免带有空想的色彩。加上长期以来,我党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了现代化建设的轨道,因此,前三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没有多大进展,反而进一步拉开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情进行了重新认识。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党对这一国情的认识不断加深。一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这就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提供了必须的制度前提;另一方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又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选择和速度,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6](P164)“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P163)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道路。正是根据这一认识,我党对现代化目标作了调整。提出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这个目标,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的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必须摆脱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基础,实现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必须摆脱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这样一个目标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中国具体历史条件和前三十年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是把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特点相结合的结果,它彻底摆脱了不顾客观条件高速度、低效益的赶超型战略模式,因此更为符合实际。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一、二步战略部署的顺利完成,也证明了这一目标选择的科学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5](P29)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也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急于求成。
总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根据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现代化目标的选择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特征才能保证实现的可能。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正是我党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本质,对中国国情深入探索的结果。它标志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已经形成。
收稿日期:2000-04-21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