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务183、新模式183、新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_地理论文

新任务#183;新模式#183;新教法——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新模式论文,新任务论文,式教学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学校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着重阐述地理教学的新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新教法(地理案例教学法)。

一、学校创新教育赋予地理教学的新任务——加强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获得地理探究能力,并能应用地理知识、科学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把加强研究性学习视为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呢?

1.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为“主题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如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氛围等;同时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如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再则,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类比推理、对立思考、多路思维等。

2.实现高中地理新大纲的目标,体现新教材“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特点,要求加强研究性学习

新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地理教育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是学生能力培养,大纲还专门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新大纲鼓励采用典型个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新教材的内容框架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质的角度重新设计。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认知过程教学。即使学生从“知地→明理”→“说理”→“析事”,层层递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情境或素材,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强了地理课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培养能力并提高学习效果。

3.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加强研究性学习

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呼唤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活动,改变或调整师生的角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地方性专题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因为最初的地理课程单元所涉及的现象都与学生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经实践后可能形成一些课程。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内容为学习对象的研究性学习,恰恰是校本课程中的拓展型课程。

4.适应"3+x"高考改革的形势,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部分省市实施了"3+x"科目改革方案,进行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考生在面对和回答问题时,思维处于不断地判断、分析问题的归属,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状态,而这种思维状态,实质上表现和反映了综合运用知识评判、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加经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实现。

二、加强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验及运用研究》已被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列为200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组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并提高学习质量。

1.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重视“研究”的思想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特别是地理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显然“探究学习地理”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结合,要求突出对地理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思想。

2.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三个支撑点,涵盖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三个支撑点如下:

对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来说,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这一课堂内探究教学的过程,涵盖了研究性学习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3.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结构,突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程序

从下面教师指导下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模式结构可以看出:课堂内学习探究强化了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这三个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如图1所示)

4.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取得直接知识,完成探究任务,从中为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提供大量机会,使学生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自学,学会表达。在探究式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这就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捉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质量。

三、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地理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所谓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案例及案例教学能够提供地理情境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因而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的好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以具体实际地理问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按照教师设计和揭示的活动程序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2.案例教学法的两种基本形式

(1)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

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是以文字形式呈现,材料反映地理内容及要求,包含地理能力价值大的案例。对此类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自愿、自觉、自主学习的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别思考,小组讨论,集体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2)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读图分析及绘图能力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地理图像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十分丰富,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来判别各种图象所表示地理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并能在此基础上,解释或分析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异同、地理原理和规律等。地理图形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为:先设计好图形案例,图形案例内容的选择应从实际中来,真实、生动、典型、紧扣教材内容、大纳要求。其次组织好图形案例的研究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图形案例,获得初步的地图信息,然后指导学生弄清案例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应用各种表示方法,扩大信息容量,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整体和部分,局部和全部的内在关系。然后指导学生将图形案例中获得的地理知识记录下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些内在联系做出正确解释。

3.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下面以赤潮的一则案例来说明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提出案例。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若污染物质浓度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月—9月,渤海湾沿海发生国内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直接损失达1.8亿元;1998年9月份,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至10月10日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1.8%。渤海湾生态环境,已成为京津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步引导,确定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在个别思考或集体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如下探究主题。

(1)海洋形成已有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有几千年历史,但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是为什么?

(2)赤潮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渤海湾赤潮发生的面积不断扩大呢?

(3)对如何控制赤潮,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个别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如对问题(2)学生讨论后认为:渤海湾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倾倒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生,有害藻类得以爆发性繁殖,从而造成赤潮发生。

第四步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渤海湾赤潮案例是海洋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海洋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随雨水排入海洋;偶然发生的海上石油泄漏污染海洋;核电站排出冷却水,使海洋海水水温升高等,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给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  

新任务183、新模式183、新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