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探索心理育人新模式
倪 娜,袁 晶,朱 蕾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保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的新进展为心理育人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二十二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大力倡导促进心理育人工作,创新中国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上述高层次人才政治价值取向及原因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论述,充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严把政治标准,严把政治方向,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树立典型等方面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 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对个体实施积极干预,更关注个人内在感受和存在价值,提倡将主动权交还个体,促进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良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育人新模式提供了思路,大学期间,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且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在遇到环境适应、学习压力、情感纠结、家庭变故等压力性事件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伤或他伤等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路。
2 积极心理学育人模式
2.1 发掘积极情绪体验,在挫折中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体验较多和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1]。拥有好奇心、热情、勇敢、心胸开阔、真诚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拥护。
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十分有必要,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建立有温度的干预机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切实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对近期家庭变故、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导致抑郁等的学生,加强关注,密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参加个体心理辅导。对曾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安排专人回访,了解服药及治疗情况,定期与家长及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做到早干预、早预防,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气候变异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显著,不可忽视(侯钦磊,2012;田鹏,2012;Zhang et al.,2018)。She et al.(2017)在黄河中游的研究中发现ET0时间序列存在3个突变点。以往在ET0驱动要素研究中多假设在研究时间区间内ET0趋势一致,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ET0时间序列可能会存在突变点且趋势可能会发生改变(Shao et al.,2002)。因此,有必要识别出ET0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分析在不同阶段ET0变化趋势以及驱动要素。
2.2 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积极心理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特定团体情景中建立和谐安全的环境,用团体的力量帮助人们的一种咨询形式,在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创设一个类似真实情景的心理环境,给成员提供具体指导,大家在互相交往中探索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普遍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见效快、体验度高等特点,它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对学生中常见的发展性问题:恋爱、生活适应、职业选择可以同时解决,也可以用于进行心理治疗,既可以就学生中共性存在的心理困惑展开讨论,也可以形成系统长期工作[2]。
2.3 建立有温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工作的着眼点往往围绕心理困惑展开,容易导致过多地关注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消极方面,难以使大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在消极情绪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健康幸福学习生活的目标无从谈起。事实上,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心理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心理困惑使大学生体验到痛苦的同时,也在提示人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在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蕴含的积极意义,分享过去生活中的安宁和喜悦,总结负性事件带来的收获,将能使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激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挫折之后的成长弥足珍贵,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对于“供给侧改革”,经济学人在报道中将这一术语与里根时期的供应经济策略相提并论,并将二者进行了对比。该报道中包含了两则概念隐喻——“经济问题是疾病”和“经济改革是旅程”。在例1中,在“经济问题是疾病”概念隐喻中,该报道承认中国的供给学派与里根经济学之间的差异,经济弊病对应于人罹患疾病(例1),重大改革对应于真正的大手术(例2),刺激经济对应于暂时用药物刺激病人缓解痛苦。在“经济改革是旅程”概念隐喻中,政策的改变对应于旅程路线或方向的改变(例3),路线和方向的改变或可以使旅程更加顺利。上述表达一方面体现了外媒对中国的经济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体现了外媒对“供给侧改革”并不看好。
2.4 课内外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设定为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相结合,采用校园心理剧、自我探索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放松冥想训练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核心人格特质进行训练,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为学生心灵成长注入正能量。
在课堂教育的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学生体验感,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工在线等媒体开办专题、专栏,运用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与学生形成互动,动态了解并把握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新动向,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阳光、幸福、进取的个体,从根本上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和谐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人的健康成长,人本性、积极性、发展性和健康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促进自我人格完善,主动适应社会,积极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这些目标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落脚点是吻合的,我们要充分发掘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品牌化,为高校学子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Shelod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周 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ISSN.2095-8242.2019.42.179.02
课题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7SZ09)成果;2017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心中有阳光,成长有力量-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杏林花开”育心工作室成果。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