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算编制论文,方法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算编制审计的内容
1.预算编制是否合法、细化。主要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是否坚持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预算编制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细化到具体部门。
2.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充分、合理。主要审计人员经费标准是否准确,公用经费定额是否合理。专项经费政策依据是否充分和重大项目支出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有可行性预测。
3.预算收入是否真实、可靠。主要审计收入是否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一般预算收入及基金预算收入。是否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预算收入的增长进行科学预测。是否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本年度已减少的收入纳入预算收入的范围。
4.预算支出是否合法、合理。主要审计支出结构是否优化合理,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环保等重点支出。财政供给范围是否规范,财政资金是否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是否将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或行业协会的单位和部门逐步推向市场,与财政供给脱钩。预备费的设置是否符合预算法的规定,按照本级预算支出的1%至3%安排。上级专项拨款的安排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预算管理体制办理对下级财政返还和转移支付等。
5.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由于部门预算组成了政府预算,因此,进行预算编制审计,除了审查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外,还应抽查部分政府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对部门预算编制审计的重点:一是审查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经过“两上两下”的程序。二是审查部门预算是否按零基预算方法编制,彻底改变“基数加增长”的做法。三是审查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真实。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是否列明具体单位和项目,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多报、虚报项目支出。
预算编制审计的方法
1.审查报表与了解情况相结合。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审查一般预算收支表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表、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专项资金支出类别表等相关资料,还应就本级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询问和进行调查了解:一是了解地方党委、政府当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二是了解财政部门关于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预算安排、实现条件等具体情况。三是了解税务部门关于当年税源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及确保税收任务完成的具体措施。四是了解预算大户对收支需求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意见才切实可行。
2.预算编制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面对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要改变过去就财政查财政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方法上加以创新,树立“大财政”审计观念,在安排年度审计项目时,以财政预算审计为龙头,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列入预算审计范围。将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内容结合到专业审计之中,在专业审计过程中,进行部门预算审计,为预算编制审计积累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预算编制审计与日常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机关可考虑在“同级审”完成以后,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总结经验,适时开展对部门预算的审计调查,从各部门经费收支入手,调查各部门的经费来源和结构,特别要选择那些有执收执罚权的部门和没有执收执罚权的部门进行对比,了解不同预算外收入规模的部门对财政资金安排的可接受程度,分析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回拨比例是否合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否科学,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为开展预算编制审计,确定合理定额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4.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相结合。为了提高预算编制审计的质量,扩大预算编制审计的影响力,审计机关必须改变就审计论审计的惯性思维方法,形成以理性分析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新观念,把分析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查出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善于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献计献策,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