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资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三资工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初具规模,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1995年,河南省共有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1239个,年末累计客商协议投资46.7亿元,实际投资额52亿元,为协议投资额的112.5%;独立核算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14.9亿元,占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就业职工14.7万人,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的2.3%;职工平均工资5839元,比河南国有企业高936元;实现利税总额为28.7亿元,占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11.1%;上交税金12.5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6.7%;出口创汇2.9亿美元。但是与全国三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较,目前河南省三资工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并且与河南省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也不相适应。河南省三资工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大,三资工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在全国三资工业中的比重低。1986-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含非工业部门),全国为1288.37亿美元,河南为15.18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2%。1995年,河南独立核算的三资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占全国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的2.5%、2%、2%、2.3%、2%。
2.三资工业企业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过低。1995年,河南平均每个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拥有的资产规模为2127万元,为全国三资工业企业资产规模的79%。
3.三资工业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采掘工业企业甚少。从三资企业数量和外商投资额看,三资工业发展较快的以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为三顶点的、包括焦作市在内的“中原小三角”占全省的50%、58.5%;而三资工业发展较慢的濮阳市、鹤壁市、三门峡市、商丘地区、驻马店地区、信阳地区这六个地区(市)仅占全省的19.9%、9.5%。
4.行业结构的技术水平不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的企业数量之和、外商投资总额分别占全省三资工业的10.2%、10.1%。
5.从外资来源看,外国投资所占比重较低。1995年三资企业实际注册资本中,中方占55.6%,港澳台工商业者占21.8%,外国投资只占20.2%。在外国投资中,美国和日本占36%。
从1996年到2010是实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提高河南三资工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是实现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外存在着许多有利于河南省三资工业发展的机遇和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呈方兴未艾之势,1997年香港的顺利回归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从国内情况看,(1)河南省具有“承东部沿海启中西部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开发的重点和政策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外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进一步趋热。1995年,中西部地区新签外商投资协议金额97.1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21.1%,快于东部沿海地区11.8%的增长速度。(2)国家继续实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产业政策更加明确,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3)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4)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减少了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金融风险。(5)我国将继续完善和实行一系列与国际并轨的经贸、财税、金融、外汇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大为促进我省三资工业的发展。
一 明确“九五”期间我省三资工业发展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利用外资的目的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双重短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而利用外资的直接目的就是弥补资金缺口,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而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资金短缺不再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而且利用外资有了一定规模,三资工业发展有了初步基础。因此,“九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发展三资工业的根本目的应是重视技术效益,弥补技术缺口,追赶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素质为基本取向,从而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指导思想应是重视质量,扩大规模,集约发展。为此,发展三资工业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是:(1)项目要符合国家和河南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以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引资领域,防止重复引进和污染环境的项目,从而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技术设备要先进,要能有效地改进和提高我省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禁止引进被国外淘汰的落后技术设备;(3)三资企业的规模要适当,以保证良好的规模效益,其利税水平等效益指标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明确哪些企业不能由外方控股,以保护民族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5)三资企业应有科学的经营管理,较强的企业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后劲;(6)合作对象要从中小型外资为主转向大中小型外资并举,以大型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者为主;(7)引资形式应从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企业(项目)海外直接融资并举,以吸收直接投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要形式;(8)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
二 大力拓展利用外资的途径
利用外资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如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等,各有利弊,应权衡运用。(1)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八五”期间,我省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1.2%。考虑到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以及河南的区位优势等因素,参照有关人士对我国“九五”时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预测(注:崔晓红等《利用外资 多少为宜》,《中国统计》1997.2。),我们对“九五”时期我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预测分析,即使每年吸收20亿美元的外资,河南省“九五”外商投资总额也只占全国的4%左右。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外商的国际营销网络,并且不必考虑直接偿还债务的问题。但事实上,过去十几年,我省在利用外资方面具有明显的数量型扩张特征,技术含量低,且投资金额大的项目不多。因此,今后“中原小三角”地区要重点吸收那些具有长期合作战略计划且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于能源、矿山开发等基础产业也可以利用“建设—运营—移交”(BOT)投资方式。(2)适度对外借款。对外借款的优点是举债上的可控性和使用上的自主性,其缺点是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且要支付一定的中介费用。对外借款的主要来源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等。(3)积极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目前国际长期资本市场中70%以上的资金是由以各种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为资金来源的国际投资基金会提供的。如养老基金会、社会福利基金会等。这类基金会一般资金雄厚,投机性较小,也不要求控股,而只要求东道国政府担保其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回报率能为我方接受,此类基金会的资金应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建设领域利用外资的一个较好来源。
三 明确产业规划,引导外资投向,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
外商之所以选择中国进行投资,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上存在着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预期利润。有人称,中国是全球最后一个最大的高回报率的市场。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和财团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所确定的投资组合,不可能完全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省的产业状况,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和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积极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先进型、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例如,由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开发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的特点,难以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对投资于这些领域的外商,仍应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尽量使他们获得的投资回报率等于或者高于其他行业外商的投资回报率。对于那些河南省已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一般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实行普遍的国民待遇原则,并在外资进入条件、外方投资比例等方面制定出较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对于高科技、高效益、投资大的产业项目,可以给予扩大内销比例、有条件地让出部分市场等优惠政策。
四 明确三资工业发展的地区规划,抓好“中原金三角”区域,带动全省三资工业的发展
强化“小三角”,辐射“大三角”。根据“巴特莱法则”即“80/20法则”,我省发展三资工业的重点应放在“中原金三角”区域。该区域应重点吸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建设大型三资工业项目,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高创汇的企业。“中原金三角”包括以郑州为同心点的、“中原小三角”和“中原大三角”两个部分。“中原小三角”是指以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为三个顶点的、包括焦作市在内的三角地带。“中原大三角”是指以郑州市为中心,以“中原小三角”为重点,以沿京广铁路、107国道的安阳市、新乡市、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为底边,以沿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安阳市和沿洛阳市、汝州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的铁路及公路为两斜边,以安阳市、洛阳市、漯河市为顶点的三角区域。该区域的人口、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3、1/5,但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全省的3/5和2/3以上。“中原小三角”地区作为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和亚欧经济走廊的心脏。目前,该区域已成为我省城市最密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最突出,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最高,科技力量最集中,人口素质最高的地区,并拥有河南仅有的两个内陆开放城市郑州和洛阳,而且郑州是全国唯一的内陆公路港。目前“中原金三角”区域已成为我省三资工业发展的领先地区,它所包括的九个地区级城市的三资工业状况是:企业数量831个,占全省的67.1%、资产总额210.7亿元,占80%,外商投资额31.9亿元,占77.7%,产品销售收入159.3亿元,占80.1%,利润总额15.5亿元,占90%,出口创汇1.4亿元,占48.5%。可见,“中原三角区域”具有优先发展三资工业的综合优势和良好基础。因此,“九五”期间乃至2010年河南应大力强化这两个“三角区域”,尤其是“小三角区域”在对外开放和发展三资工业方面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中原金三角”之外的地区应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大力吸收以中小型外商为主的投资,重点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三资工业企业,以充分发挥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五 优化配置外资来源结构,提高三资工业规模效益
90年代以来,来华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过去的中小型外商投资为主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和国际大财团全面进入的格局。例如,日本九大商社决定自1996年起的三年内对华投资将超过15亿美元;韩国三星集团计划到本世纪末在华投资规模达到40亿美元;德国的西门子公司计划1996年后再向中国投资10亿美元。跨国公司不仅资本实力雄厚,而且还具有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人才济济、全球营销网络发达以及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等优势。它们的投资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投资组合,重视长期投资和规模效益,喜欢控股经营和独资经营。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这些有利机遇,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和战略规划,主动与有关的跨国公司和国际财团进行接洽,形成以发达国家的大型外商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外资结构,从而提高我省三资工业发展的技术起点和规模效益。
六 进一步完善发展三资工业的宏观环境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就无法大量地吸收外资。一般而言,投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市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软环境,包括经济状况、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思想观念、人才资源、行政管理效率、政府服务水平等内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省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从硬环境看,“中原金三角区域”基础好,优势突出,并在进一步加强。如,郑州市1996年跨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郑州薛店飞机场的建设、郑州商贸城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硬环境。软投资环境也初步形成。如,积累了一定的利用外资发展三资工业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发展三资工业的制度和政策,开放、竞争、质量、效益、人才等观念已经确立等等。当前,我省投资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软环境方面:有些地市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成立的一栋楼办公的外商投资办公室已名存实亡,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实,招商时的承诺不能兑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足,“三乱”问题干扰三资企业发展等等。因此,为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三资工业,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投资环境的重要性,须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我省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第一,完善法律环境。结合新形势,认真执行国家的涉外经济法规,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第二,完善政策环境。制定和完善发展三资工业的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并使两者协调配套;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海关等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将利用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倾斜政策逐步向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转移,创造统一、规范、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第三,完善经济环境。坚决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第四,完善服务环境。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实行项目专人负责制,改进和巩固项目从立项、审批、施工到投产等环节的手续在一栋楼里办理的一条龙办公体制,认真治理“三乱”问题。
七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与监督
“重批轻管”也是我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三资企业既要积极发展,也要认真监管。为此,必须加强对三资企业的审计工作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严格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防止为应付办手续而编造的“可批性报告”;企业的注册资本要足额按时到位,杜绝各种形式的假三资企业;严防外方以高估进口投资品和物料的价格,以及有意加大经营成本等手段来转移利润,逃避税收,损害中方利益;在股利分配上必须坚持按资分配的原则,切实做到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对于搞不法经营的三资企业要坚决依法制裁。为了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应建立政府各部门的联合年检制度,通过联合年检,发现问题,协调对策,形成对三资企业的管理共识。
标签: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三资企业论文; 中原文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中原论文; 中原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