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的特点、意义与策略(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论文,意义论文,策略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研究和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亲子游戏在儿童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亲子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儿童的游戏按照交往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亲子交往及亲子游戏(注);2.儿童与实物的交往及实物游戏;3.伙伴交往及伙伴游戏。
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亲子游戏先于伙伴游戏的发生,同时对实物游戏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一)亲子游戏的发生、发展
儿童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处于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父母亲(或看护者)是影响儿童生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还是儿童直接接触与交往的最早的对象。在这种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发生了最早的亲子游戏。
当母亲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时,母亲往往在跟孩子说话、微笑,甚至模仿孩子的一些动作(例如吐舌头),而不在乎孩子是否能听懂自己的话。大约在3个月左右,母亲的这种热情有了回报。当母亲低下头来,轻轻地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的小脸明显地有了表情,他(她)在朝自己的妈妈微笑。当母亲模仿他(她)的吐舌头动作时,他(她)也会跟着吐舌头。孩子欢乐的表情与动作,激起了母亲与之交往嬉戏的更大热情。这种直接的交互模仿活动,正是最早的亲子游戏的迹象。典型的人与人的交往被这样开始了。再大一点的孩子,逐渐会主动逗引成人。到六七个月,孩子可以和成人玩极短时间的“藏猫儿”游戏。母亲用手将脸遮盖,过一会把手拿开,同时说“闷儿”,这种动作配合着声音的嬉戏使孩子感到惊奇和快乐。这种游戏虽然简单,但可以使孩子逐渐体会到即使看不见某个物体时该物体依然存在(即物体的恒常性),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追踪物体能力的形成。以后,这种由成人发起的游戏开始演变为由孩子发起的游戏。孩子模仿成人示范过的动作与声音,使“有趣的情景”再度发生。
除了这种由视线交流、动作、表情和声音为媒介的直接的交互模仿活动之外,成人与儿童的游戏还往往借助于玩具和游戏材料来进行,如摇拨浪鼓来逗引孩子。这就是早期亲子游戏的另一种形式——以物为中介的协同活动。在这种游戏中,成人往往向孩子介绍玩具或物品的名称、颜色、形状等,并且向孩子示范动作方式。这种游戏带有较明显的“教导”性质。
早期的亲子游戏虽然比较简单、短暂,但可以使孩子学习社会性交往的基本规则,如参与、等待、轮流、重复。
儿童游戏的主动性逐渐增强,1岁前后,当儿童偶然发现了某种“好玩的”嬉戏性因素时,他(她)会立即主动地发起和构建游戏,例如故意把东西从床上扔在地上,让成人捡回,再扔……实例:探妈妈的脚。母亲面对着女儿(15个月)站着,两手拉着女儿的手。女儿伸出右脚一边踩妈妈的脚,一边笑。母亲缩回脚,女儿开心地笑,又来踩。
1岁半以后,儿童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即会走路和说话。行走和言语能力的出现,一方面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成人的态度,成人开始对儿童提出了初步的“学习”要求。他们开始为儿童提供一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点的玩具和材料,如家事玩具、积木、彩笔、图书、磁带等等。这些玩具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亲子游戏的性质。在游戏过程中,成人往往更多地借助于语言来引导儿童掌握玩具或材料中所凝聚的社会文化经验,因而亲子游戏的教学性质也就更加明显。从这时起,可以把亲子游戏划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
1.嬉戏性游戏,如挠痒痒、举高、藏和找、追和跑等。这类游戏以触觉、肢体运动为中心,目的在于情感上的交流和情绪上的满足,带有浓厚的“亲情”性质。
2.教学性游戏,如利用扑克牌教孩子认数、计算(接龙、猜谜等)。在这类游戏中,成人往往教给孩子某种知识、技能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可以说是一种带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游戏。
研究表明,父亲往往倾向于与孩子玩第一种性质的游戏,而母亲往往倾向于和孩子玩第二种性质的游戏。
(二)亲子游戏的特点与意义
亲子游戏不同于儿童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的地方在于卷入了成人这样一个既不同于实物又不同于同龄伙伴的交往对象。成人在亲子游戏中和儿童结成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横向的、对等的玩伴关系,一种是纵向的、不对等的应求关系。这样两种关系,使亲子游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正是亲子游戏价值的根源所在。
1.情感性
为了共同游戏和娱乐的需要,成人与儿童在游戏中结成了横向的、对等的玩伴关系。由于这种玩伴关系以共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亲子感情作为基础,因此这种游戏带有明显的“亲情”性质,具体表现为游戏中有较多的身体接触与视线交流以及无拘束的笑。这一点使得亲子游戏不同于成人与儿童游戏的另一种类型——师生游戏。
由于亲子游戏以亲子之间平等的玩伴关系为基础,因此,亲子游戏又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密切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亲子依恋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亲子之间的感情虽然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作为基础,但是后天的共同生活是这种感情发展的土壤。母爱或父爱都需要在后天培育。“一份辛劳一份爱”。当父母看到孩子能回应自己发出的游戏信号,和自己一起游戏时,会感到莫大的喜悦与安慰,忘却育儿的烦恼。子女对父母依恋的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如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也需要感受父母的爱与关注,需要与父母的交往与交流,亲子游戏可以强化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亲子交往的最好方式。
2.发展性
成人是成熟的社会成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知识经验。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玩伴,还是孩子的保护者、教育者。他们在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去影响孩子的游戏。因此,除了对等的玩伴关系外,成人和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还结成了纵向的、不对等的应求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亲子游戏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这种发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在亲子游戏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
(2)4岁以前,当儿童与同龄伙伴一起游戏时,往往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但在亲子游戏中,由于有成人的引导与帮助,儿童能够很好地承担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因而社会性交往水平高于伙伴游戏中的交往水平。
(3)在亲子游戏过程中渗入了大量的言语交往,因此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4)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安全依恋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儿童人际交驻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儿童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5)成人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儿童对游戏方式的情绪与体力反应,采取适合于儿童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来构建和调整游戏,使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安全、健康与发展。例如在“跑与追”的游戏中,当成人觉察到活动量过大或跑得过快时,会调整速度或改变游戏方式以适应儿童的体力和情绪兴奋水平。
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发展,而且,对于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反过来,儿童在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又会进一步丰富亲子游戏的内容。
(待续)
(注)在幼儿进入集体教养机构以后,会出现师生交往与师生游戏这种新的交往与游戏类型,它与亲子交往和亲子游戏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