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阻肺是何妖孽?
慢阻肺属于不完全可逆转的一种肺通气障碍病症,患病时呼吸困难症状会不断的加重,多和肺部对气管炎症反应和有害颗粒等有关。虽然慢阻肺疾病会直接累及肺部,但是也会导致明显的全身效应。慢阻肺和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有着密切关联,当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咳痰等现象,或者接触到疾病危险因素时,要警惕慢阻肺。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咳痰、咳嗽等症状都会变成慢阻肺,应去医院做肺功能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此疾病。
慢阻肺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具有喘息、气促以及咳痰且反复加重等特点。不仅会损伤肺血管、气道以及肺泡,还会损伤心脏、骨骼、骨骼肌等一些肺外组织。属于多基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病程、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反应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据统计,我国每年慢阻肺致死的人数高达128万,平均每分钟就会有2.5人因慢阻肺丧失生命。预计到达2020年时,慢阻肺疾病会成为人们的第三大“杀手”。
二、慢阻肺这个“杀手”离我们有多远?
据文献指出,90%的慢阻肺病人都是长期吸烟人群,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慢阻肺找上你的概率就越大。据数据统计,吸烟人群中有19.3%患有慢阻肺疾病,每日吸烟高于40根的人群,患慢阻肺的概率约为75.3%,是不是非常可怕?除此之外,呼吸疾病家族史、高PM2.5浓度以及幼年期患慢性咳嗽等和慢阻肺发病率息息相关。
三、有了慢阻肺陪伴之后会有哪些体验呢?
(1)咯痰、咳嗽:慢阻肺陪伴你时,会经常出现咳嗽现象,还会伴有咳痰症状,且这些症状常年不断。若出现感染时,痰液会变成浓痰,咳嗽比较严重时,痰液中还会伴有血丝。
(2)气短、呼吸困难、气喘:病人除了上述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且会逐渐的加重,最初会在登山、劳动以及上楼等时候感觉气短,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日常活动时,甚至是休息时就会出现气不够用现象,当慢阻肺处于急性发病时,胸闷气短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呼吸衰竭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怎样预防慢阻肺的光临和急性加重
(1)远离烟酒:戒掉烟酒能较好的预防慢阻肺,且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无刺激性的粉尘、气体以及烟雾等污染。
(2)预防伤风感冒:在气候寒冷的季节慢阻肺容易光临,为此,在气候骤变和严冬季节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或者减少衣物,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冬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
(3)体育锻炼:日常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进而提升身体的抵抗力,能较好的预防慢阻肺,但注意运动项目要选择体位移动范围小的运动方式,例如太极拳、散步、骑单车、养生功、健身操、游泳等。同时每日应坚持做腹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呼吸。
(4)营养支持:慢阻肺人群由于呼吸负荷的加重,会增加能量的消耗,若不及时补充,就会减弱呼吸功能和肺功能,还能减弱机体的免疫力。为此,每日饮食应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热量以及蛋白质,以维持理想体重。注意不可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例如薯类和豆类,避免出现腹部饱胀让膈肌上抬,进而影响呼吸能力。饮食应少食多餐,每日多饮水,没有禁忌的人群每日可饮1.5升至2升的水。
(5)呼吸训练和体操运动:①呼吸训练:缩嘴呼气法:取较舒适、放松的体位,闭紧嘴巴,用鼻子缓慢的吸气,然后停顿几秒。将嘴唇缩成吹气球时的口型,缓慢将体内的气体呼出。注意,训练此呼吸方式时不可收缩腹肌,可将手部放在腹肌部位,以知晓腹肌是否出现收缩。腹式呼吸:仰卧位躺好,身体下垫上软垫,让身体高于头部15至20度,弯曲双膝,并放松腹肌。左手放置在肚脐部位,右手放置在胸部,来限制胸部的活动。闭紧嘴巴,使用鼻子进行吸气,让腹部呈现外凸,且停留片刻,采用缩嘴呼吸法将体内气体呼出,腹部此时要向内凹陷。下肋式呼吸: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的末端肋骨处,并施加少许压力,用鼻子进行吸气,感到手掌被慢慢推起为宜。采取缩嘴法将体内气体呼出,此时肋骨要向内部收缩,此时手掌施加的力量应适当增加。上述3中呼吸训练方式,每日每个训练做4次,每次维持在1分钟左右,间隔2分钟再做下个呼吸训练。②体操运动:前后摆动双臂:站立位,身体放松,双手分别向身体前后对侧摆动,也可以向身体后前对侧摆动。双臂前交叉摆动:站立位,身体放松,双手在身体前方进行交叉摆动。蹲站运动:站立位,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伸直躯干,缓慢弯曲双膝向下蹲,让大腿和地面处于平行,然后缓慢站起,双手在身体两侧呈现平举。上举双臂运动:站立位,双手最大限度向上举起。
(6)药物使用:已经患有慢阻肺的人在缓解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包括口服和吸入药物,中医药辩证施治对临床缓解期慢阻肺有确切疗效,不可长期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和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胶囊药等。
上述这些关于慢阻肺的知识你要熟练掌握好,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慢阻肺,进而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
论文作者:都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呼吸论文; 身体论文; 咳痰论文; 还会论文; 疾病论文; 症状论文; 腹肌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