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陕西省岐山县城关小学 7224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新的课程要求下,笔者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本文阐明了课堂时效性的概念,提出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巩固所学知识等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实用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99-01
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最多的知识。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极大的作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趣味性,老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能够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这方面要狠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小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数学教学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氛围。教师要创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易于被诱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实践生活就是数学产生的内容,数学学习就是实践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就是学生联想的舞台,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上的交流延伸到实践生活中去,学生会像出笼的小鸟一样,畅游大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视评价,赏识激励
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激励性的评价,是数学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这种心理需求也正体现了马斯洛的五种层次需要中的“获得尊重”的需要。因此,激励性语言是教育的法宝,它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励善于提问的学生,让他们更加能言善辩,同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励不善言谈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让他们感到“我能行”。同时教师赏识学生要独具慧眼,赏识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投其所好。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教师在进行赏识时内容不要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 ,而是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具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
四、多媒体的介入
小学生长出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比较重,二是形象思维,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及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的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教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环境更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学习环境,优化关系网,使人→机,师→生,形成和谐的整体的关系网链。我们要把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资源,素材,环节相互融合,产生聚焦效应。
教师可以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加入学生的兴趣点和提问的方式,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和时间的利用率,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课堂练习的突破式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通过对时效性的把握,教师将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将稳步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师生双赢的良性互动模式必将创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秋爽,贾福录.让教师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J].人民教育,2008(22):47-51.
[2]焦学成.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几点做法 [J].发展,2012(02):123.
论文作者: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时效性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