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论文_余雅丽

(威远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分泌内科;四川内江64245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将90例急性梗死患者纳入研究中,患者入选时间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方法,对照组选择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选择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急救后,比较两组呼吸、心率、收缩压、急诊室用时以及PCI用时,数据间均以P<0.05为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后可将抢救效果提升,可有效将处理用时减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终止或者减少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从而形成心肌缺血性坏死,本病病情较为危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主要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1]。急救护理中具有较多的环节,并且具有程度以及时间的差异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会提升患者的死亡率。本次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相关内容进行如下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将90例急性梗死患者纳入研究中,患者入选时间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方法。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均在38-76岁范围之间,(57.6±3.8)岁为本组患者平均年龄,观察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8例、17例,年龄均在70-78岁范围之间,(59.1±4.2)岁为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经软件比较并未呈现统计学意义,但数据间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急救护理模式,依据医嘱对患者实施相关治疗;观察组选择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预检分诊及急救小组。急诊分诊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分诊,并予以正确判断,并组成急救小组,其组成人员包含临床经验丰富的心脏科医生,具有抢救资质的护理人员,同时还包含急诊检验科、心电图室以及介入科相关工作人员,依据心肌梗死抢救流程实施相应的抢救。

流程步骤。

1.2.1对患者进行接诊之后,预检分诊护理人员需要在询问的过程中评估患者病情,并打开绿色通道,首先对其实施抢救,而后再挂号,急诊和心内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询问其病史[2]。

1.2.2急救护理人员予以患者氧气,每分钟氧流量为2-5L,另外一名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电实施监护,并检测患者的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而后对其进行重症护理,准备除颤。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创建静脉通道,并收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基础检查,其中包含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等相关检查,心电图室医生需要对患者18导联心电图进行评估以及记录,而护理人员此时告知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禁止运动,并对其焦虑情绪实施安抚,以上工作需要由两名护理人员在10分钟内完成。护理人员依据医嘱予以患者0.5mg硝酸甘油,如出现特殊情况可以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采用镇痛药物,并正确评估患者是否存在PCI治疗以及溶栓的相关适应症,如果患者可以实施PCI,应对其进行术前准备。

1.2.3基础护理和心理疏通。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将其放置在床位上,医务人员此时需要确保镇静,在进行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动作需要轻柔。如果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疼痛较为强烈,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实施心理疏通,从而消除其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告知家属需要在抢救室外进行等候,并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可能产生的预后情况予以告知,进而对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抚。

1.3 评估指标

比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指标,其中包含呼吸、心率以及收缩压,而后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其中包含进出急诊室用时以及PCI用时。

1.4 统计学数据计算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在进行计算和整理时均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为数据结果呈现方式,检验数据则采用t值,如数据间差异显著且P<0.05,则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急救后,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心率以及收缩压指标,数据间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相关数据由表1可知。

2.2 急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用时为(37.74±16.07)min,PCI用时为(50.62±10.58)min,对照组患者进出急诊室用时为(52.35±14.08)min,PCI用时为(61.42±9.17)min,数据间经比较后t=4.5871,5.1745,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闭塞18分钟后其心内膜中的心肌细胞会产生坏死表现,如闭塞时间为3小时会扩展2/3坏死区域,如闭塞6小时会出现透壁性心肌坏死,大部分患者在患病1小时内会出现猝死[3,4]。而患者患病后如及时就医则可得救,可将梗死面积减少,从而降低死亡率。按照急救科和心肌梗死患者自身的特征,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优化路径形成,此路径可将急救时效性进行充分呈现,从而将患者急诊用时减少,进而将抢救成功率提升。与此同时,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临床应用可将医务人员诊断治疗时间观念提升,从而将患者治疗时停留的时间减少,使得抢救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提升了医护之间的配合性。此外还能够完善相关护理流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由此能够看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可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冉, 章红梅. 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7):172-172.

[2] 李建菊.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7,41(2):178-179.

[3] 王红丽, 高颖, 李庆军,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形成多因素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5, 34(4):305-306.

[4] 王静.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论文作者:余雅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论文_余雅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