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教学,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我反复翻阅读了《心理学》中关于对“注意”的阐述,其中提到注意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使我明白了“空洞的说教不如不教,没有学生全神贯注的注意和主动参与的教学不如不讲。”
那么,我们如何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下面我想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妙运用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1.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双眼。
高年级的学生比较注重教师“双眼”效应,能够读懂教师眼神所表示的含义,有时候眼神的表达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比语言更有效果。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双眼”。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会伴随眼睛的流动,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培养学生会用“眼睛说话”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都知道自信心强、胆子大的学生敢于用眼睛和教师交流;胆怯做错事的学生总会逃避教师的眼神,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眼睛朝我转,我走到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求看到他们眼神。高年级学生都能分辨出教师的不同眼神:有称赞的、有发愁的、有生气的、有默许的等等,师生间有了一种默契,学生学会了用眼神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课堂纪律也好了,他们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集中了。
2.巧妙运用语言的特点。
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语言适当地控制声音,使教学语言强弱分明,调动学生的听觉。当在讲课的重要部分时发现有同学开小差,我就及时用提高音量或压低声音进行讲课,风趣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兴奋;当有的学生做练习不认真时,我就会对他说:“没有你小组会失败的,快参与进来”;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响亮时,我对他说:“请把墙角洞里的蚂蚁吵醒”;当有的同学不帮助小组鼓励加油时,我对他说:“请把声音找回来吧,让它也参加比赛”,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孩子们未见过和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培养注意力。
1.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学生很想了解他们所不知道的一切,这就是好奇心与生俱来的一面,然后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好奇”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反过来又增强了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社会成为一种成功的动力。
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母亲予以“扼杀了一个爱迪生”的形象比喻。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其好奇心。例如:教学《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课时,可以通过歌德的故事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2.开展竞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是教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起到举一反三之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表现,时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在正当竞争中发挥才干,使全体学生更集中注意力参与竞争活动,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如: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性辩论、小组竞赛、游戏等,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发挥想象力,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
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有限,一节课堂教学有40分钟这么长。如果让成年人时时保持注意力集中,想必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控制自己了。作为我们老师来说,要尽量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办法就是时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除了让学生举手发言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板演,动笔练习,多媒体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取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时,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找出结构特征,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并且通过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这样多种学习方式与老师一味单纯地讲解相比较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学习的印象也更深刻。另一方面,学习中总是有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抓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相信学生的注意力水平能够得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论文作者:王新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学生论文; 注意力论文; 教师论文; 好奇心论文; 课堂论文; 语言论文; 眼神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