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学清[1]2003年在《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欧美国家结直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发病年龄明显地提前12-18年,中位年龄为45岁。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就全国范围而言,至少目前在我国直肠癌占整个结直肠癌的60%-70%。就外科治疗直肠癌的种类而言,不外分为两类:一是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包括Miles术、PPE术、WPE术、Hartmann术;二是保肛手术,包括Dixon术、Parks术、Bacon术、经肛门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以及经骶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等,以上手术的确使病人得到痊愈,从而获得长期存活。然而,当前病人对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存活下来,还要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这是困惑外科医生的重大课题。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TME),是近年以来开展的一种术式,TME手术使病人的生存率显着升高,复发率下降,术后的生活质量显着提高。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证实TME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于中下段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 (二)目的和意义 传统解剖学教科书没有直肠系膜的描述,英国学者Heald和Enker等将直肠后方包裹在盆脏筋膜之内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组织等定义为直肠系膜,并将直肠及系膜称为一个解剖单位。Nano等认为直肠系膜位于直肠的后方,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盆脏筋膜覆盖在直肠的后侧及左右两侧,并在侧方与环绕血管和腹下神经丛的结缔组织及侧韧带融合。 鉴于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淋巴结分布特点、盆腔自主神经、骶前静脉丛、直肠“侧韧带”以及直肠中动脉之间的关系及处理尚未有统一的标准,TME术的解剖与临床结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尤其是国内外在应用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此,本课题以直肠系膜为背景,就其与周围脏器之间的毗邻关系,对于直肠癌的治疗方面的所需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意义进行系列研究,探讨最佳的解剖层次,为临床治疗直肠癌,使病人长期处于无病或者无瘤状态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及依据,以期达到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提供所需解剖基础理论。(叁)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以直肠系膜为研究中心,就其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寻找直肠癌手术的解剖基础; 2.在尸体标本上研究盆腔自主神经、骸前静脉丛及骸前筋膜、直肠中动脉及直肠“侧韧带”之间的关系,获取提高直肠癌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的有关资料; 3.观察直肠系膜淋巴结分布特点,病理性转移与复发之间的关系; 4.通过直肠系膜病理检查确定直肠系膜CRM的转移特点,指导TME手术及术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5.回顾性归纳分析临床TME术后的病人资料,与传统直肠癌手术进行了对比性研究,进一步确定TME术的临床意义。二、材料和方法 (一)解剖学基础研究 1.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标本27例; 2.新鲜尸体10例(其中4例新鲜标本进行血管系统灌注后用酸腐蚀,3例自然腐蚀,3例新鲜标本留作局部解剖用); 3.局部取材标本5例(包括直肠膀肤、直肠)及直肠系膜标本(冰箱冻存留作备用); 4.TME术后标本102例。 运用大体解剖、组织学、影像学研究确定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淋巴结分布特点、直肠“侧韧带”及直肠中动脉、盆腔自主神经丛与骸前静脉丛的具体形态特点、组成及毗邻关系。 (二)临床病理标本研究 102例行TME术后标本平铺在无菌治疗巾上,在无张力情况下沿直肠切缘游离直肠系膜至肿瘤下缘测量直肠系膜,采集10份直肠系膜、系膜淋巴结行常规病理。分析直肠系膜与直肠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治疗效果。 (叁)临床不同术式的对比研究 一3- 从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收治直肠癌216例,102例患者行TME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全部为直肠癌;104例2000年前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10例行局部切除术。对于治疗直肠癌不同术式及预后关系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叁、结果(一)直肠系膜、骸前静脉丛 1.直肠系膜由直肠周围包裹在盆脏筋膜周围之内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组织等组成。直肠系膜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续,下端与直肠肛管相连接,外面是一层光滑的盆脏筋膜,直视下清晰可见脂肪、毛细血管等。组织学及影像学上直肠系膜清晰可见。 2.能前静脉丛主要是由骸中静脉和骼外侧静脉相互吻合形成静脉网,能前静脉丛有规律可寻。 3.骸骨呷前方有骸前筋膜,髓前筋膜上方紧密的附于骸骨,前方为固有筋膜(盆筋膜),盆筋膜分脏层和壁层,两层筋膜之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充填,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及盆神经丛。 (二)盆腔自主神经、直肠中动脉及直肠“侧韧带” 1.盆腔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由腹主动脉丛向下越过腹主动脉分叉进入盆腔,形成腹下神经丛,在骼骨呷下方分为左、右腹下神经向下行走,腹下神经丛沿输尿管和骼内动脉向侧
钟道明[2]2014年在《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在男性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的解剖学分析和应用》文中指出项目背景: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1982年Heald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方式在临床的运用和推广,使直肠癌的外科手术疗效取得新的突破,局部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保肛率也明显提高。直肠癌TME方式强调的是手术中需要对盆腔进行精确的外科解剖。在狭小的盆腔中完成复杂精细的手术操作,既需要切除病变肠管及系膜、清扫所引流的淋巴系统,又要保护重要神经,严格讲是外科在解剖基础上的技术提高,同时是遵循无瘤操作原则、提高生存质量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具体表现。但直肠癌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常并发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尤其多见于男性),其发生率分别可达7%-70%和40%-100%,如何在术中降低对盆腔神经的损伤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由日本学者土屋提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P)成为保护患者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的主要措施。腹腔镜直肠手术具有腹壁创伤小、术后切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恢复正常活动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和特征;TME手术的原则体现的是根治性,PANP手术的原则是体现对自主神经保护性,腹腔镜体现的是微创性和精细性;腹腔镜技术是临床治疗直肠癌疾病器械的进步。同时腹腔镜技术在临床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其目的是为了在根治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影响。本研究在对尸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腹腔镜手术的入路和技巧,并将腹腔镜下和开腹下实施TME+PANP手术患者进行比较,观察腹腔镜下实施TME+PANP对患者带来的益处,并分析腹腔镜下实施TME+PANP的手术技巧。目的:通过解剖学分析,掌握男性尸体的直肠周围组织结构及神经分布情况,指导临床直肠癌TME中对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通过将腹腔镜下和开腹下实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实施TME+PANP手术的技巧和实施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在解剖学方面,对4例完整男性尸体固定标本和2例男性直肠及盆腔未被破坏的骨盆固定标本,以及2例男性新鲜骨盆标本进行解剖,沿用临床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途径和手术方法,解剖尸体直肠系膜及直肠周围间隙形态结构,观察解剖过程中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和对手术的影响。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案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的92例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5例采取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47例行开腹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手术方面,在熟悉神经分布走向及解剖层次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的肿瘤浸润情况,选择实施不同类型的PANP手术方案:Ⅰ型:指的是完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适用于侧方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小的患者;Ⅱ型:指的是切除一侧或双侧骶前神经丛,同时保留双侧盆腔神经丛,适用于肿瘤位于腹膜返折部位以上患者,或怀疑有淋巴结转移或直肠癌穿破肠壁的患者;Ⅲ型:指的是切除一侧或双侧骶前神经丛,同时保留一侧盆腔神经丛,适用于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以下,并可能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Ⅳ型:指的是盆腔自主神经的完全切除,适用于对腹膜返折以下呈环形生长的肿瘤,穿透直肠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应行双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观察如下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全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②手术安全性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清扫淋巴结总数、手术切除的肿瘤近端和远端长度、及切缘病理检查情况。③性功能指标,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中勃起功能分3个等级:勃起功能分级:Ⅰ级患者勃起功能与术前无差别,且勃起功能正常;Ⅱ级患者术后仅部分能够勃起,勃起硬度明显不如术前;Ⅲ级指患者术后完全无法勃起。射精功能分3个等级:Ⅰ级患者术后射精量正常或减少;Ⅱ级出现逆行射精,有射精功能障碍;Ⅲ级指完全无射精。④排尿功能障碍指标:调查患者术后能够自行排尿的时间,分别在手术前后检测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情况,根据Saito等级,将排尿功能障碍分为4个等级。Ⅰ级:术后排尿功能正常;Ⅱ级:术后出现尿频,但残余尿量<50mL;Ⅲ级:极少需要进行导尿,且残余尿量>50mL;Ⅳ级:术后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且需进行导尿。⑤术后局部复发(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 LRRC)'情况,术后随访1年,研究期间内定期复查血CEA、CA19-9、胸片、肝脏及盆腔彩超等,常规行直肠指诊,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结肠镜、CT/MRI或PET等项目的复查。结果:对直肠系膜和盆腔筋膜解剖显示,直肠系膜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续,盆腔内生殖管道、髂内血管、盆自主神经及盆腔侧壁的肌肉为壁层筋膜覆盖(直肠后方即为骶前筋膜),外面是一层光滑的盆脏筋膜。直肠系膜外被盆脏筋膜所形成的袖套样结构包裹即直肠固有筋膜,在直肠的前方,腹膜返折以上由腹膜在盆脏筋膜的外面;腹膜返折以下盆脏筋膜前面有Denonvilliers筋膜(该筋膜有两层,前叶与精囊前列腺间紧密粘连)。骶前筋膜向前延续于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于直肠固有筋膜和壁层筋膜之间形成前方的直肠前间隙和后方的骶前间隙。直肠后间隙向头侧与左结肠后间隙交通,向前与Denonvilliers筋膜两叶之间的间隙(直肠前间隙)交通。以直肠系膜为中心,直肠固有筋膜、骶前筋膜和盆壁肌肌膜自内向外呈环形分布,骶前筋膜将直肠周围的间隙分为以直肠系膜为中心的直肠后间隙和外周的骶前间隙两个环形间隙;直肠后间隙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理想外科平面。在直肠的下1/3侧方,切开腹膜后,沿直肠中动脉从盆腔后外壁伸展至直肠,向上或侧方牵拉直肠系膜,显露出直肠中动静脉、脂肪和纤维组织构成结缔组织束,即外科医生所说的直肠“侧韧带”,该结构并不恒定。对神经解剖观察显示,盆腔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大部分的交感神经由腹主动脉丛部分向下穿过腹主动脉分叉后进入盆腔,形成下腹神经丛,并在骶骨岬下方进行分支,分为左侧和右侧腹下神经向下行走,腹下神经在腹膜和脏层筋膜之间,随着进入盆腔后走于骶骨岬前,因此在手术中可以在骶骨岬距正中线大约1cm位置或离输尿管内侧大约1.5-2.0cm位置进行寻找,腹下神经丛继续沿输尿管和髂内动脉向侧方、尾方分布。副交感神经由S2-S4神经的前支分化,又称为盆内脏神经,由骶前孔发出,通过盆筋膜壁层后继续向侧前方分布,在穿过盆筋膜壁层后距中线4cm位置,通过盆腔壁层筋膜后方,在盆腔前壁穿过壁层筋膜走行于脏层筋膜间隙,在盆腔前侧壁与腹下神经汇合成盆自主神经丛,其位置位于精囊血管水平,并有直肠中动脉通过此处,由盆自主神经丛发出的内脏神经纤维分布于泌尿生殖器官,并实现对膀胱和性器官的支配,其中有部分细小的分支进入直肠侧壁并支配其功能。两组的全程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1)、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结果分别是(133.79±25.06VS154.00±24.32)、(194.64±9.37VS58.30±11.00)、(3.96±0.72VS2.91±0.78)、(5.98±1.22VS3.68±0.78)、6.26±1.11VS4.04±1.04)、(.9.52%VS9.38%),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均达到R0切除,未发现阳性切缘。手术清扫淋巴结个数对照组为13.53±1.73个,观察组为13.36±1.80个;对照组手术切除的肿瘤近切端长度为18.53±2.09cm,观察组为19.44±1.64cm;对照组手术切除的肿瘤远切端长度为4.21±0.95cm,观察组为4.76±1.11cm;两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个数、近切端长度和远切端长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手术后观察随访:对照组不同程度勃起功能障碍30例,发生率为63.83%,观察组勃起功能障碍15例,发生率为31.91%;对照组不同程度射精功能障碍31例,发生率为65.95%,观察组不同程度射精功能障碍10例,发生率为21.27%,观察组患者在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同程度排尿功能障碍28例,发生率为59.57%,观察组不同程度排尿功能障碍发生7例,为15.56%,对照组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局部复发5例,复发率为10.63%,观察组局部复发4例,复发率为8.89%,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男性尸体盆腔的解剖,骨盆内脏神经分布和走行大致比较恒定,主要分布在Toldt's间隙,与直肠下动脉淋巴系统以及直肠系膜存在可手术分离的间隙,大部分可通过肉眼辨别。细心分离直肠后间隙,可以避免损伤上腹下丛和盆丛的损伤。2、基于尸体解剖基础,对于早期患者的直肠癌根治术,在游离Toldt's间隙时就应该对上腹下丛进行识别,并且是可以识别的,其地位和识别输尿管、生殖血管一样重要。游离直肠系膜时,必须遵循TME原则,直视下在盆丛前侧锐性分离直肠后间隙可以达到保护射精神经和勃起神经。通过保护盆神经的完整性以达到保护男性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但对于T3以上或系膜有转移或侵犯的直肠癌患者,或怀疑有神经侵犯者,不可避免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盆神经以期达到肿瘤的根治。3、腹腔镜手术不但具有微创优势,而且术中通过摄像头放大术野,轻易到达盆底结构,部分操作较开腹手术更加精确,可以清晰的暴露术野盆神经的走向并减少误伤。同时应该指出,直肠癌TME和PANP手术应该由有经验的腹腔镜手术医师施行。
张策[3]2005年在《TME相关男性直肠周围筋膜和盆自主神经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是兼顾肿瘤根治和盆自主神经保留(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T)的新技术。这种将直肠和直肠系膜从直肠周围筋膜内“整块”切除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同时,盆自主神经的保留有效地维持了男性直肠癌病人术后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合理的外科技术必须建立在精确的解剖学理论基础之上,TME和PANP的正确施行,有赖于对直肠周围筋膜和盆自主神经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然而,人们对这些解剖结构的认识还相当混乱,进而危及手术的正确施行和术后的临床效果。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利用临床解剖学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固定尸体的局部解剖学观察,活体的腹腔镜观察,以及对活体和尸体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影像学观察手段,试图阐明包括直肠系膜在内的男性直肠周围筋膜和盆自主神经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 直肠周围筋膜的解剖学研究 1 目的:阐明TME相关直肠周围筋膜的层次、间隙和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2 材料和方法:对10个男性正中矢状半骨盆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察。 3 结果 3.1 直肠周围的组织层次 直肠周围的组织层次在矢状方向从前向后依次为:腹膜、盆筋膜脏层、神经筋膜层、盆筋膜壁层和骶骨骨膜。直肠系膜包括由盆筋膜脏层(直肠固有筋膜)包绕直肠后外侧脂肪形成的后部和作为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的前部。在直
林佰东[4]2011年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盆腔自主神经的组成、走行、毗邻及变异等情况,体会盆腔自主神经的保留的部位;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对减少男性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的作用,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解剖6例完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观察盆腔神经的组成及走行;选择5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组(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术pelvic autonomic nerve plexus, PANP) 29例和对照组(行根治术,但不解剖暴露盆腔自主神经)30例。观察:①性功能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男性患者术后能否维持阴茎勃起并坚挺地进入阴道,性交后有无射精;勃起功能分为3级:Ⅰ级是能够完全勃起,与术前无差别,为勃起功能正常;Ⅱ级是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下降,仅能够部分勃起,与术前比较勃起硬度下降;Ⅲ级是完全无勃起,勃起功能完全丧失。射精功能分为3级:工级是有射精,射精量正常或减少;Ⅱ级是出现逆行射精,有射精功能障碍;Ⅲ级是完全无射精。②排尿功能障碍指标:采用Saito等级的分级方法将排尿功能障碍分为4级。Ⅰ级:功能正常,无排尿障碍;Ⅱ级:轻度排尿障碍,尿频,残余尿量<50 mL;Ⅲ级:中度排尿障碍,极少情况下需导尿治疗,残余尿量>50 mL;Ⅳ级:重度排尿障碍,因尿失禁或尿潴留需行导尿治疗。③术后局部复发(locally recurrentrectal cancer, LRRC)情况。结果:显露下腹神经干,确定其在第5腰椎处分为左、右下腹神经。其特点是较为粗大,位置固定,在腹主动脉分叉处易找到,呈网状联系,质地较实,为灰白色,与腹主动脉较近。分叉后左右下腹神经还有较粗大分支。骨盆内脏神经在大体标本上较难辨认,在矢状半骨盆标本中见到发自骶前孔2-4的骨盆内脏神经,该神经较纤细,在侧韧带处呈丛状的细小纤维。临床手术后观察随访:PANP组勃起功能障碍9例,发生率为31.03%,对照组勃起功能障碍19例,发生率为63.33%;PANP组射精功能障碍7例,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射精功能障碍20例,发生率为66.67%。经X2检验P均<0.05,差别有显着意义。PANP组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3例,为10.34%,对照组泌尿功能障碍18例,发生率为60.0%。经X2检验P均<0.05,差别有显着意义。PANP局部复发2例,复发率为6.90%,对照组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10%,经X2检验P>0.05,差别不显着。结论:保留下腹神经临床上较易完成。保留骨盆内脏神经则须细心操作,预保留神经的一侧在侧韧带水平的手术操作应尽量贴近直肠进行。但是在临床上不难看出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可较好地保存排尿及性功能。临床医生应在熟悉盆腔的解剖同时更好的开展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
白宾[5]2016年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手术治疗仍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按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进行手术,可显着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低位直肠癌TME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安全性、肿瘤根治性、术后恢复情况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病例,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64例,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72例,对比手术学指标、肿瘤根治性和术后疗效。结果1、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62.4±42.0min和146.1±31.2min,P=0.011,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意义。腹腔镜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开腹组,87.6±52.2ml和199.4±95.8ml,P=0.000,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保肛率、清除淋巴结数目和远切端距肿瘤的距离方面,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90.6%和86.1%,P=0.415;10.1±2.5枚和10.8±3.4枚,P=0.126;2.34±0.47cm和2.47±0.69cm,P=0.203。腹腔镜组直肠系膜完整性1级52例(81.3%),开腹组直肠系膜完整性1级45例(62.5%),P=0.016,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意义。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相比,对吗啡类镇痛药物的需要、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更少,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15.6%和30.6%,P=0.040;66.7±12.2h和99.9±19.1h,P=0.000;7.7±1.0d和9.2±1.6d,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5.6%和19.4%,P=0.560。3、术后随访肛门功能达到1级比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86.2%和77.4%,P=0.214。腹腔镜组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率6.25%,总复发率15.63%,其中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远处转移2例,Ⅲ期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4例;开腹组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率8.33%,总复发率16.67%,其中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2例,Ⅲ期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4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比较,局部复发率、总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6.25%和8.83%,P=0.746;15.63%和16.67%,P=0.869。不同TNM分期的总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TNMⅡ期:2/64和4/72,P=0.684;Ⅲ期8/64和8/72,P=0.802)。结论在遵循肿瘤的根治性原则下,腹腔镜TME手术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出血量少、更完整的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快、镇痛的需要率低、住院时间短。
张东铭[6]2003年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文中指出自从1982年Heald等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或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这一新技术以来,直肠癌根治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TME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与TME有关的解剖学问题,综述如下。
姚学清[7]2004年在《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进修医生 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理论和概念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教授 按照传统解剖学教科书描述,直肠是没有肠系膜的。解剖学上的肠系膜是指由浆膜(腹膜)包裹的支配该肠段的脂肪、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等组成,直肠未被腹膜完全包裹,为腹膜外位器官,没有肠系膜,但并不代表该肠段无脂肪、血管、淋巴管、神经。实际上腹膜
林谋斌, 尹路, 陈伟国, 金志明, 倪俊声[8]2008年在《从直肠系膜的解剖学形态来认识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直肠系膜的形态学特点和范围来认识直肠系膜全切除(TME)的理论依据。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在直肠及周围脂肪周围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一个是直肠侧后方的脏筋膜,另一个是直肠前方的Denonvilliers筋膜,它们共同组成了直肠周围的环状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并不能构成直肠系膜的前界。结论TME改善预后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切除平面为肿瘤难以逾越的"Holy plane",而是在于其完全切除了"直肠腔室"。
孔勇, 温建机, 汪祖来, 陈坤[9]2005年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文中研究说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
顾晋[10]2005年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文中指出阐述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解剖学基础、理论基础、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及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D]. 姚学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在男性患者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的解剖学分析和应用[D]. 钟道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3]. TME相关男性直肠周围筋膜和盆自主神经的解剖学研究[D]. 张策. 第一军医大学. 2005
[4].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D]. 林佰东. 延边大学. 2011
[5].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D]. 白宾. 新乡医学院. 2016
[6].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C]. 张东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
[7]. 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 姚学清. 新医学. 2004
[8]. 从直肠系膜的解剖学形态来认识直肠系膜全切除术[J]. 林谋斌, 尹路, 陈伟国, 金志明, 倪俊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9].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J]. 孔勇, 温建机, 汪祖来, 陈坤. 解剖与临床. 2005
[10].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J]. 顾晋.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5
标签:肿瘤学论文; 直肠癌论文; 腹腔镜论文; 植物神经论文; 直肠肿瘤论文; 直肠癌特征论文; 勃起障碍论文; 癌症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