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需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处理论文,金融风险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这与欧美国家染上“过度消费病”有关,与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有关,与国际市场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有关,与国际金融监管漏洞有关,还与一些公司急功近利,过度追求短期杠杆收益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建立防范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应急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事件,我们要有应急的思想准备和具体措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市场需求剧烈减缩,我国GDP增速由两位数变为一位数,这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也是经济体制中长期以来的积弊反映,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综合措施,需要有高水平的战略谋划。针对当前的经济困难,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措施,出重拳抵消一些不利因素,妥善解决急迫问题,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众多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就业,我们需要在政策和资金的安排上向有利于明显增加就业的方向倾斜。有了就业才会有需求,有了需求才会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有发展。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地看到,有些问题,如结构问题和增长速度问题,是长期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是一个更根本、更困难的问题。我们要把应急和中长期发展综合起来考虑,使两者尽量同向合力,将短期应急措施变为中长期发展机制,探讨把“危”变为“机”的新思路。一要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全国性巨灾保险体系和失业保障制度;二要加强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分析和形势研究,做好规划工作,提高发展水平;三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创业;四要加大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坚定地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五要加大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设,把城镇和农村最贫困人群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急为这些人所急,力为这些人所用。总之,要从机制入手把握应急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二、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由于国际产品需求大量萎缩,我们不得不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方面。毫无疑问,国内市场应是我们立足之点,我们必须大力建设和开发良性循环的国内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保等方面有巨大市场空间。中国发展从根本上说要依靠自己的市场和自己的资本积累,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并重是一项强国战略部署。在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有密切关系,扩大内需需要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在萎缩中同样潜存着很多商机,我们越是在传统外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越是要加大力度开拓外部市场和外部需求。而且,我国不可能仅仅依靠内部需求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必须借助国际市场互通有无,通过内外需求的共同拉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度越来越紧密,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外贸依存度已经从1978年9.7%提高到2008年的58.2%。在开放性经济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国际市场的扩大和出口的增加,可以带动国内企业投资、就业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从而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带动进口和国外居民收入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加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国际需求。目前,我国经济是两头在外:一头是需求在外,很多产品以外销为主;一头是能源矿产原材料供应在外,我国油、气、矿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我们需要把国内市场建设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考虑。
当今世界存在两个经济全球化,一是以美国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全世界的贸易组织都为之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消费全球化的趋势,拓展我们的海外贸易市场。二是以中国城镇化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城镇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也是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运动,比英国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美国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都要艰难得多,同时也有着更加巨大的潜力和前景。在13亿人口的大国加快城镇化,所需资源将超过以往所有城镇化和工业化需求总和,比亚非拉和欧美加起来都大,这是中国经济未来50年至100年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基本动力。加快推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在城镇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民的需求基本上自给自足,只有加快城镇化,把大量农民转成市民后,才会产生更多的需求。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获得进城务工和转入城镇生活的机会,融入社会的主流,共享发展成果,宽容度就会不断提高,矛盾就会不断减少,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我们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城镇化、工业化规模,需要巨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作为支撑,仅靠国内无法满足,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能源、矿产、技术、原材料、农产品等资源。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中孵化自己,跟着沾点光、受点益,而是要抓住机遇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满足我国长期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合作中,除了要重点关注能源矿产资源之外,农业合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在能源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为重要。我们选择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一方面能够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空间,为我国粮食安全建立缓冲区;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当地百姓的温饱问题,有利于巩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我们要有长期打算,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干下去,使国家受益,使子孙后代受益。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动力衰减,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面临上升机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有“美国后院”之称的拉美国家,现在纷纷转向中国寻求融资支持。这为我们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指所有以普通商品或劳务商品为核心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过程。虚拟经济是以货币商品为核心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对虚拟经济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环境,包括全社会资金总量、资金筹措和循环状况等。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实体经济要正常发展,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各种方便、快捷的金融工具。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首先要同等对待,不能顾此失彼,在宏观规划、战略部署等方面统一谋划;其次是统筹兼顾,在两者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方面都应均衡考虑;第三是协调一致,两者具有各自的运行方式、行为规范、内在要求和服务对象等,需要把握规律,形成协调一致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抵御经济衰退,需要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同时作战,以实稳虚、以虚促实,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四、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
这次金融危机始作俑者是美国住房次级债券衍生产品。住房次级债券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因此有些人质疑金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总结危机教训,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在金融创新上畏缩不前。没有创新,就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将受损。金融创新符合金融发展的规律,方向是对的。这次金融创新的问题是,美国次贷衍生产品创新产品太多,而且出售对象是普通百姓;金融缺少必要的监管。这是必须引以为戒的。
分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和传播机理,有四点值得重视:一是金融创新要有利于经济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二是金融创新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避免金融资产的过度膨胀和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三是金融创新要有针对性,不同产品服务不同人群,不要期望一个产品服务所有的人群;四是金融创新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保持良好运行秩序,确保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一句话,金融创新必须有适当的金融监管保驾护航。所谓适当的金融监管,就是“既能管得住,又能保护创新活力”。保护创新与加强监管是互为促进的。一方面,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和金融效率,总是千方百计创新金融产品,这个过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监管不断变革,创新加剧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监管难度,迫使监管机构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断变革金融监管体系。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将服务经济现实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部门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金融体制、创新金融机制、创新金融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金融机构扩大资金融通、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适应金融业发展和变化趋势,制定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指标和措施,建立金融监管应急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创新水平还很低,金融创新产品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还难以支撑现代化的宏伟大厦,我们仍有必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标签:虚拟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