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辟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历史常常是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其发生过程中乃至是刚刚结束时,人们并不能马上认识其价值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而事实上,每一个对未来历史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愈到后来,影响越大。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如此,自此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成为一个时代概念,它是划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一个界标;它又是一个政治术语和社会概念,它展现着中国社会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它寓意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作出过精辟的概括:“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最近二十年来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和术语。由此可见,它是支配中国社会变革主轴的决定性力量,它规范着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转迹。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它“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们认为,最根本的转折是“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堪称影响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伟大事件,乃在于它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国民心中确立了合乎时代潮流的价值观与全新而科学的精神信念。
2
现代化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能够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之在国际格局中获得主动。这正是十七世纪以来现代化运动成为世界潮流在全球铺天盖地般涌来的秘密所在。由于现代化,资产阶级建立了一批“发达国家”,获得了奴役后发达国家和民族、建立世界范围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本,近代中国,由于自身的贫穷落后,倍受依靠现代化武装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受到损害,最后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走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西方,深受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青睐,他们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祖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富强起来。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出路就是向西方学习,“诚意地、老实地、爽快地,不忸忸怩怩地从根本上西化”。近百年的“西化”实践证明,这种刻意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努力,并不能救中国。因为从世界格局看,中国的“西化”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已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像他们那样,真正实现现代化:他们希望中国永远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他们希望中国的社会发展永远从属于西方。
中国要实现百年梦想,拥有现代化,不能走别的道路,只能由无产阶级担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短短的3年里,就基本上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到1952年,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全都大幅度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分别比1949年增长3——12倍!“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更使中国人看到了现代化的现实希望并初步品尝到现代化的甘露;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785.9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28.6%,平均每年增长18%。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6.7%,农业降到43.3%。这种比例变化标志着我国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农业国的地位,说明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国迈进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不能不引起现代化运动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动,这是令人鼓舞的。
诚如专家所指出的:“一般地说,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开端,进程和状况乃至结果,是这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事实上,从1957年开始,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毛泽东同志认为,“在我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并进而作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究竟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错误判断。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后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错误地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随着“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我们在整个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并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刚刚启动,就被迫中断了。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从而刷新中国当代史的社会面貌,正在于它重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伟大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 ,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得以重新开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承续20年前所起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开辟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所界定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内涵就是:中国特性加世界性发展水平。所谓中国特性,就是独立地探索一条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其他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比较,具有差异性和民族性。所谓世界性发展水平,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就其程度而言,具有世界性,即向世界公认的现代化水平看齐,因此“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就不能拨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航向,就不能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毕竟将中国导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将中国置身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从而中国的面貌真正焕然一新了!
3
什么是现代化?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社会变革。就其时间上讲,它是一个长过程;就其内容来讲,它具有多层面性,它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的相应的变化。已经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其经验表明,现代化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某些社会因素在社会转型中会被直接改变,而另外一些因素则可能发生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因为新的,甚至是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因素进入社会后,都会改变历史中固有因素的生存环境。这种现代化观,是一种社会全面现代化理论。当然,人们在现代化产生时,并没有一种全面现代化观,只是而且只能是一种片面现代化观。即把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社会生产力领域,也就是将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工业化不能等同于现代化。因为工业化主要指制造业(轻,重两种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发展过程的确会出现在建设现代社会之中,但也只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诸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而已。不论怎样泛化工业化的意义,它都无法包纳农业过程的内涵。在现代化视野内,每公顷土地以及每个农业劳动者平均农业产量指数的增加,至少与以工厂为基础的工业产量的增加具有同等的意义。工业化仅仅指基于技术及应用科学研究所推导出的“经济”变迁,它只具有经济学的意义;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与“政治”的变迁,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和革命意义。这种认识的转变与深化,是社会实践——全球现代化运动发展的结果。
我们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也经历过由片面现代化观到全面现代化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得力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国后,我们在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是立足于经济和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即追求工业化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同志明确号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57年,毛泽东同志坚信,“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3年,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这就是后来所归纳的“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命题的核心,依然是工业化问题。这种思想的理论依据,显然来自于列宁。列宁论述道:“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建国之初,我们既然搬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因而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上,也不能不同苏联保持一致。
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为我们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规范了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中所探索的几个重要层面:第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经济现代化;第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进行科教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第四,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促进人的现代化,极大地激发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干出一番前人未曾干过的伟业。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观,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龙头,以技术发展水平为动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于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理论,使用了规范的语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术语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被固定下来,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个提法,能够整合全面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在于:“富强”着眼于经济层面,“民主”着眼于政治层面,“文明”着眼于文化层面;它能够包容我们从一般意义上讲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拓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道路,我们就不可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亿万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中得到了实惠。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使我们得以打开国门,敞开心扉,睁眼看世界,使我们明白了许多浅近而付出了极大牺牲才获得的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放松现代化的努力”,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中国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更带来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巨大变化;如果不从20年来中国社会实践的轨道上加以把握,永远不能一窥全豹。
历史赋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太多太深邃的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永远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标签:经济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四个现代化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