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羊光过敏的调查与防治

放牧羊光过敏的调查与防治

一、放牧绵羊光过敏症的调查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国,刘良波[1](2021)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以来,绵羊面部湿疹在新疆天山北坡石河子紫泥泉、塔城、阿尔泰等地区时有发生,绵羊呈现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愈后羊生长发育缓慢等特点,给当地养羊业发展带来极大困扰。本文以新疆天山北坡绵羊为例,就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诊断与防治做如下分析。

阳玉萍[2](2016)在《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析与治疗和阜康市哈萨克族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分布,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变应性鼻炎患者群体采取提前预防措施提供帮助。2)通过比较单纯变应性鼻炎与合并下气道炎症的变应性鼻炎的抗炎治疗方案,探讨上下气道联合治疗在短期内取得的疗效分析。3)采集和统计新疆阜康市哈萨克族人群过敏性鼻炎的患病情况以及生活相关健康因素数据资料。方法:1)应用20种标准化吸入变应原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拟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480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对比分析近年来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变应原分布。2)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过敏性鼻炎专病门诊确诊变应性鼻炎103例,按照是否合并下气道炎症分为A组:单纯变应性鼻炎、B组:变应性鼻炎合并气道高反应、C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治疗方案按照A组: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B组: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100ug/50ug)、C组:丙酸氟替卡松喷鼻+鼻腔冲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250ug/50ug)治疗1个月、3个月后随访对比,根据鼻内镜检查+症状体征评分、鼻阻力+肺功能测定结果评估疗效。3)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分层四级抽样方法随机选择1689例哈萨克族普通人群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问卷表为统一标准问卷,筛查方式为面对面采集。结果:1)406例患者变应原呈阳性反应,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变应原为藜属(61.58%)和艾蒿(44.09%),依次为柳树、槭树、杨树、屋尘螨、车前草、刺槐、粉尘螨等。对单类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的占9.61%,其中大多数是螨类变应原。2)治疗1个月、3个月后随访对比后发现,三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都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单纯变应性鼻炎较合并下气道炎症的变应性鼻炎药物疗效明显;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联合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症状控制短期疗效明显。3)新疆阜康市哈萨克族人群中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达11.1%,以打喷嚏症状发生率最高(54.6%),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没有显着意义,合并哮喘的鼻炎患者与年龄相关,合并过敏症的鼻炎患者与体重相关,过敏症中皮肤瘙痒最多(42.7%);鼻炎、哮喘与鼻窦炎发病有一定关系;发病与地毯使用率相关(94.4%);饮食方面分别与肉类水果正相关,与豆类、牛奶负相关。结论:1)新疆地区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点与气候特殊性相一致,4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变应原为藜属,较之既往报道的新疆主要变应原为蒿属有差别。2)变应性鼻炎应及早诊断或排除是否合并下气道炎症,确诊后根据不同类型实施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联合治疗,短期疗效显着;正确规范的诊疗流程可以减少临床误诊以及误治率,避免延误或过度治疗,正确诊断和治疗变应性鼻炎能有效控制局部激素用量。3)根据新疆阜康市的哈萨克族人群调查资料发现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居高,其患病特点与其生活相关健康因素密切相关。

刘良波,张豫,孙志华,欧科鹏,孙焕林,剡根强[3](2014)在《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PCR-DGGE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旨在探讨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区草场真菌的种类及多样性,查明疾病发生与放牧地理位置、真菌群落分布的相关性。调查发病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采集发病季节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区域和非发病区域牧草和土壤样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真菌种类及分布统计分析;提取真菌总DNA,利用18S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测序技术,进行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地区地理位置为N44.01644.022,E85.79285.800,海拔9251 039m,是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当地重要的春秋草场。真菌分离培养、PCR-DGGE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真菌类群主要包括10种真菌,其中链格孢菌属、纸皮司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在发病区域分离率较高,纸皮司霉属真菌分离率最高,与发病绵羊消化道分离菌相一致。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引起绵羊肝原性光过敏面部湿疹的真菌可能为链格孢菌属、纸皮司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真菌;发病区放牧的地理位置、真菌分布与疫病发生具有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刘良波[4](2014)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特定草场放牧绵羊的一种群发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面部炎性水肿、皮肤渗出与坏死为特征。本病在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放牧绵羊中已发生多年,每年5~8月份为高发季节,造成大批绵羊发病死亡,给当地牧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发病草场区域一直被定为“禁牧”或“高危”草场,但其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一直不明。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发病草场的地理位置、牧草种类与分布、绵羊品种及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与气候因素、临床与解剖特征等相关流行病学因素的系统调查,初步探明影响发病的因素及相关性;通过对采集草场的可疑有毒植物、感光牧草、土壤样品及发病羊口腔、胃肠内容物感染真菌及其毒素的检测,确定真菌与本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检测自然发病绵羊和真菌毒素感染绵羊血清肝功能酶,肝脏病理组织学分析与观察,并结合真菌毒素感染小鼠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初步探明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其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中段的山前低山带,地理位置为N44.016~44.022,E85.792~85.800,海拔925~1039m,是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180~220mm,年均气温为8.5℃,是当地重要的春秋草场,绵羊发病只在潮阴、低洼、避风的特定草场区域发生,此区域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与定居。多发生在5~8月份,雨水多、地表温度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真菌的生长;以6月龄内细毛羊多发,羔羊发病率在20~50%之间,以面部(耳,眼睑)及颌下炎性水肿为特征。揭示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及羊群易感性,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病理学研究表明,发病绵羊以面部湿疹为特征,病羊肝脏表面呈黄白色斑状坏死灶,切面有结节性硬变及纤维化,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发病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为94.93~260.78U/L,明显高于健康羊的16.47~61.59U/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也明显高于健康绵羊(P<0.01),而发病羊和健康羊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揭示发病羊属于肝源性面部湿疹,肝病理学、肝功酶活性与发病密切相关。3.从发病区域牧草、土壤及发病绵羊消化道都检出真菌,其中,纸皮思霉、链格孢菌、镰刀菌和曲霉4种真菌的分离率较其它真菌高,纸皮思霉分离率为最高。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也表明,在发病区域链格孢菌属、纸皮思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的图谱丰度和饱和度较高,而以纸皮思霉属真菌丰度和饱和度最高,与分离培养结果相一致。表明发病区生态中的优势真菌与绵羊面部湿疹发生具有相关性。4.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模型试验表明,真菌毒素毒力LD50曲霉>纸皮思霉>镰刀菌>链格孢菌,试验组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和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绵羊血清中的GGT活性为60.73~190.19U/L,明显高于对照组26.17~60.29U/L,ALT、TBI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绵羊(P<0.01),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灌服各类真菌毒素的绵羊未表现典型的面部湿疹,采集试验组绵羊血清辅酶活性较高的试验羊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发现有肝肿大、表面有斑状坏死灶,切面纤维化硬变,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与自然发病基本相同。表明分离株真菌毒素是造成发病羊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及GGT活性升高是引起绵羊肝源性面部湿疹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探明了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群发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鲁荣光[5](2014)在《一起绵羊痘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绵羊痘(Sheeppox, SP)是由绵羊痘病毒(Sheeppoxvirus, SPPV)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SPPV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成员,主要侵害绵羊,其中以羔羊最为易感,能够引起感染部位皮肤和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临床上以在感染动物唇、乳房、会阴、尾根以及皮肤无毛少毛处发生丘疹、痘疹、脓疱为特征。目前绵羊痘广泛流行于全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内蒙古、辽宁、青海等多个养羊省区也有本病发生的相关报道。即使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绵羊痘死亡率仍可达10~20%。因此该病的发生流行严重阻滞我国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并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2年9月,辽宁锦州某养羊户饲养的130只绵羊中,先后有30只在唇、乳房、会阴以及皮肤无毛少毛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最初局部皮肤出现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水疱和脓疱,最后破溃结痂。此外,在疾病初期,病羊体温持续上升,最高时可达41℃。根据该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绵羊痘。为了进行确诊,本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细菌学检测以及PCR检测等方法从病理学和病原学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剖检可见,在病羊皮肤、肺脏、瘤胃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的痘疹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皮肤棘细胞增生,部分棘细胞胞浆内出现有粉红色、圆形嗜酸性病毒包涵体;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变化,肺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出现化生现象;此外,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将病料研磨上清液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卵圆形的病毒粒子;PCR扩增获得SPPV特有的P32基因片段;此外,细菌学检测结果排除了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在证实该病病原为SPPV后,本研究利用原代胎羊肾细胞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显示,在盲传至第4代时细胞出现变圆,核固缩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现象;收集细胞病变液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有典型的痘病毒粒子。综合该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证实该病的发生原因为SPPV感染。本研究不仅为绵羊痘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对该病的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良波,韩玉霞,孙焕林,柳建新,杨祎,王建华,卜万喜,齐亚银,剡根强[6](2013)在《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为探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对天山北坡天然草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发病过程,病理解剖与组织学,血清肝功能指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并对100只发病羊和100只健康羊及5只病死羔羊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真菌类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绵羊发病只在特定区域草场发病,以6月龄内细毛羊多发,以面部(耳,眼睑)及颌下炎性水肿为特征,病死羔羊肝肿大,表面有黄白色斑状坏死灶,切面有结节性硬变及纤维化,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发病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为94.93260.78U·L-1,明显高于健康羊16.4761.59U·L-1,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也明显高于健康绵羊(P<0.01),而发病羊和健康羊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发现205只试验羊都有真菌的感染,发病羊的分离菌中纸皮思霉属、链格孢菌属、镰刀菌属和曲霉属真菌4种菌的分离率较其他属真菌高,其中纸皮思霉属分离率为最高,酵母菌、根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发病羊和健康羊都有分离,但是分离率都较低。表明本地区放牧绵羊湿疹属肝功能不全和肝坏死引发的肝原性光过敏性湿疹,其病原可能为纸皮思霉属、链格孢菌属、镰刀菌属和曲霉属4种真菌。

丁国婵[7](2011)在《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研究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属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的成员。可通过皮肤感染而引起多种动物以及人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皮肤性传染病,以浅表性渗出、脓包性皮疹或结节为主要临床特征。动物感染后可引起生产力以及抗病力下降,绵羊感染后可导致羊毛品质及皮革质量降低,羔羊消瘦及死亡,OIE将本病列为B类疫病。由于刚果嗜皮菌在生长过程中存在孢子期和菌丝期的特性,并且在从病变皮肤中分离时常受到杂菌污染而难以获得纯培养菌,因此建立一种高效、有效的刚果嗜皮菌的分离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技术问题。本研究以分离纯化并鉴定的刚果嗜皮菌绵羊株和发病盘羊病变皮肤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涂抹的方法,研究病料样品的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培养基、增菌活化剂、杂菌抑制剂对刚果嗜皮菌的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一种用于实验室分离纯化刚果嗜皮菌的高效简便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发病盘羊皮肤病料进行刚果嗜皮菌的分离,并对刚果嗜皮菌盘羊分离株进行菌落与形态学鉴定、家兔人感染试验、PCR鉴定及RAPD分析。结果如下:1、皮肤病料在无菌蒸馏水室温静置浸泡15天后,取上清接种于pH7.0 6%酵母膏活化液中,60℃培养30min,再涂于绵羊血液琼脂平板,37℃培养48h,可获得较多的刚果嗜皮菌典型菌落。菌落经染色镜检,可观察到呈不规则状及少量的圆形孢子。而采用将病料悬液经37℃水浴1h、烛罐处理15min均未分离到目地菌;0.05%SDS及0.05%SDS 6%蛋白胨的活化液对病料中的刚果嗜皮菌无活化作用。6%酵母膏的最佳活化温度为60℃30min;刚果嗜皮菌在高氏Ⅰ号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上不生长,在LB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不如绵羊血液琼脂;常用于放线菌分离培养中防止杂菌生长的孔雀石绿和重铬酸钾抑菌剂,在本试验中无明显抑制杂菌生长的作用,不适合作为刚果嗜皮菌分离培养的选择性抑菌剂。本试验所建立的刚果嗜皮菌分离纯化方法可为动物与人类嗜皮菌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有用的技术手段。2、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刚果嗜皮菌分离方法,从发病盘羊皮肤病料中分离获得刚果嗜皮菌(盘羊株),经培养特性、菌体染色与形态特性、PCR检测、分离株间接免疫酶染色鉴定,以及家兔感染试验均与绵羊分离株相同。说明来自同一地区发病的刚果嗜皮菌绵羊和盘羊分离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3、对刚果嗜皮菌绵羊株和盘羊株的DNA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析,扩增产物有一定的多态性,根据欧氏遗传距离公式计算出遗传距离为0.6667,显示盘羊株与绵羊株的基因组DNA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8](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库拉别克,吕春华,舍卫军,古丽孜亚,努丽拉,玛衣拉,周京强,热孜万,田野,沙衣兰别克,巴合提别克[9](2008)在《阿勒泰地区羊水肿病的调查与防治》文中提出

王军[10](2006)在《无角多塞特肉羊与蒙古羊自然感染球虫的感染规律及免疫指标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无角多塞特肉羊和蒙古羊自然感染球虫的感染情况以及两个品种羊对球虫的感染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来说明两个不同品种羊抗球虫的感染能力的不同。同时对两品种羊的免疫动态指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D2、CD14的表达率及一氧化氮的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品种羊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进而探察引进无角多塞特肉羊与当地蒙古羊抗病能力的不同,为进一步引进肉羊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1.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进口无角多塞特肉羊共检出5种艾美尔球虫,分别是小型艾美耳球虫(E.parva)感染率为60.83%、雅氏艾美耳球虫(E.ninakohly-akimovae)感染率为58.30%、阿撒他艾美耳球虫(E.ahsata)感染率为37.50%、浮氏艾美耳球虫(E.faurei)感染率为25.00%、错乱艾美耳球虫(E.intricate)感染率为10.83%。最高感染率可达100%,最低感染率为36.7%,平均感染率为70.83%。无角多塞特羔羊球虫感染率和虫卵计数平均EPG值与当地蒙古羔羊球虫感染率和虫卵计数平均EPG值有显着差异(P﹤0.05);无角多塞特青年羊球虫感染率和虫卵计数平均EPG值与当地蒙古青年羊球虫感染率和虫卵计数平均EPG值有显着差异(P﹤0.01),结果说明无角多塞特肉羊对球虫的抗感染能力较弱与当地蒙古羊对球虫的抗感染能力。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值)结果说明,无角多塞特羔羊的EOS值增多的百分比最高可达81.48%,蒙古青年羊的EOS值增多的百分比最低为31.03%,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羊中无角多塞特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当地蒙古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即EOS值增多与球虫感染强度增大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嗜酸性粒细胞在抗球虫感染中的作用。3.无角多塞特羊血液CD2、CD14的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蒙古羊血液CD2、CD14的表达率,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同一品种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中,羔羊组血液CD2、CD14表达率低于青年羊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显着。4.一氧化氮的测定结果表明:无角多塞特羔羊NO的含量值低于蒙古羔羊NO的含量值且差异极显着(P﹤0.01);无角多塞特青年羊NO的含量值低于蒙古青年羊NO的含量值且差异显着(P﹤0.05)。

二、放牧绵羊光过敏症的调查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绵羊光过敏症的调查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临床症状
    2.1 发病初期
    2.2 发病中期
    2.3 发病后期
3 病理观察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4.2 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5 结语

(2)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析与治疗和阜康市哈萨克族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变化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上下气道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103例疗效探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阜康市哈萨克族人群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情况与生活相关健康因素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主要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PCR-DGG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牧草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1.3 真菌分离与培养
        1.3.1 牧草样品真菌分离
        1.3.2 土壤样品真菌分离
    1.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5 PCR-DGGE分析
        1.5.1 样品真菌总DNA的提取和测定
        1.5.2 真菌18SrDNA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1.5.2. 1 引物设计:
        1.5.2. 2 PCR反应体系:
        1.5.3 DNA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 分析
        1.5.4 DNA片段回收测序及相似性比对
2 结果
    2.1 发病地区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2.2 该地区放牧状况
    2.3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2.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5 样品总DNA的提取
    2.6 18SrDNA的PCR扩增
    2.7 PCR-DGGE图谱及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4)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绵羊面部湿疹的研究进展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毒素产生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1 真菌毒素形成的本质
        2.2 真菌生长并产生毒素的因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病理
        5 治疗与防控
        5.1 饮用水中加硫酸锌
        5.2 氧化锌浆料浸透
        5.3 氧化锌瘤胃内药丸
        5.4 牧场喷洒杀菌剂
        6 抗性育种
    第二章 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进展
        1 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
        1.1 形态学方法
        1.2 生理生化鉴定
        1.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PCR-DGGE 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 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2.1 常见免疫介质
        2.2 其他免疫因子
        3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3.1 薄层色谱法(TLC)
        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3.4 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
        3.5 蛋白芯片技术
        3.6 分子印迹技术
        4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4.1 曲霉病的动物模型
        4.2 球孢子菌病的动物模型
        4.3 孢子丝菌病的动物模型
        4.4 镰刀菌病的动物模型
        4.5 丝孢酵母病的动物模型
        4.6 分支菌病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第二部分 论文试验
    第三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1.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1.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1.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2.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2.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病理学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本情况
        1.2 试验材料和试剂
        1.3 血液肝功能辅酶指标检测
        1.4 真菌分离培养及真菌孢子检查
        1.5 动物临床观察
        1.6 动物剖检观察
        1.7 病料组织学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肝功酶测定结果
        2.2 真菌分离培养及统计分析
        2.3 病理解剖学观察
        2.4 病理组织学镜检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 PCR-DGGE 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牧草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1.3 真菌分离与培养
        1.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5 样品真菌总 DNA 的提取和测定
        1.6 真菌 18S rDNA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1.7 DNA 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1.8 DNA 片段回收测序及相似性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样点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2.2 该地区放牧状况
        2.3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2.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5 样品总 DNA 的提取
        2.6 18S rDNA 的 PCR 扩增
        2.7 PCR-DGGE 图谱及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试验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真菌培养
        1.4 真菌毒素的提取
        1.5 真菌毒素的纯化
        1.6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1.7 真菌混合毒素对绵羊的毒力试验
        1.8 血清肝功能酶检测
        1.9 临床及病理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真菌毒素提取及检测
        2.2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2.3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临床观察结果
        2.4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解剖
        2.5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血清肝功能酶测定结果
        2.6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附录 1 DGGE 回收产物测序序列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主要论文、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导师评阅表

(5)一起绵羊痘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病毒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2 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1.3 病毒的分离培养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现状及地理分布
        2.2 流行特点
    3 发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5.1 体表病变
        5.2 剖检变化
        5.3 镜检变化
    6 诊断
        6.1 临床诊断
        6.2 实验室诊断
    7 疫苗
        7.1 灭活疫苗
        7.2 弱毒疫苗
        7.3 多肽菌苗
        7.4 亚单位疫苗
        7.5 基因重组疫苗
    8 综合防治
        8.1 预防
        8.2 治疗
第二章 一起地方绵羊痘的实验室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流行情况
        2.2 临床症状观察
        2.3 病理剖检
        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2.5 电镜负染
        2.6 PCR 扩增
    3 讨论
        3.1 羊痘的危害
        3.2 羊痘的诊断
    4 小结
第三章 绵羊痘病毒辽宁锦州分离株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分离
        2.2 病毒毒力测定
        2.3 电镜负染
        2.4 测序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6)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1.3 试验材料与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临床观察
        1.4.2 剖检观察
        1.4.3 病理组织学检查
        1.4.4 试验羊血清肝功能酶的检测及统计分析
        1.4.5 真菌孢子检查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解剖与组织学观察
        2.3.1 眼观
        2.3.2 镜检
    2.4 血清肝功酶测定结果
    2.5 真菌分离培养及统计分析
    2.6 真菌种类与分布统计分析
3 讨论

(7)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研究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刚果嗜皮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1 刚果嗜皮菌的分类
        1.2 刚果嗜皮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刚果嗜皮菌的致病机理与发病原因
        1.4 嗜皮菌病的流行现状
        1.5 主要临床症状
        1.6 诊断与检测以及防治
    第二章 刚果嗜皮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的分析的研究进展
        1.1 RAPD技术
        1.2 刚果嗜皮菌RAPD分析研究的意义
第二篇: 试验部分
    试验一 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来源及处理
        1.1.2 参考菌株
        1.1.3 培养基的配制
        1.1.4 含抑菌剂培养基的配制
        1.1.5 其他试剂和主要用品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选择
        1.2.2 活化剂和活化温度的选择
        1.2.3 抑菌剂的选择
        1.2.4 病料的处理
        2. 结果
        2.1 培养基的选择
        2.2 抑菌剂的选择
        2.3 活化剂和活化温度的选择
        2.4 滤器过滤处理和水浴处理及烛罐处理
        2.5 浸泡处理
        3 讨论
    试验二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离培养
        1.1.1 皮肤病料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的分离培养
        1.2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
        1.2.1 阳性菌株及阴性菌株
        1.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3 免疫笔的自制
        1.2.4 玻片的处理
        1.2.5 染色方法
        1.3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PCR鉴定
        1.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2 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
        1.3.3 PCR扩增反应引物设计
        1.3.4 PCR扩增反应
        1.4.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对家兔的致病性测定
        1.4.1 试验菌株
        1.4.2 试验动物与分组
        1.4.3 人工感染方法
        2 结果
        2.1 刚果嗜皮菌盘羊株的分离
        2.2 间接免疫酶标染色鉴定结果
        2.3 PCR检测结果
        2.4 家兔人工感染结果
        3 讨论
    试验三 刚果嗜皮菌RAPD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引物来源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方法
        1.4.1 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
        1.4.2 RAPD-PCR扩增反应
        1.4.3 多态性分析
        2 结果
        2.1 RAPD-PCR扩增反应
        2.2 刚果嗜皮菌RAPD-PCR多态性
        2.3 相异系数以及遗传距离的计算
        3 讨论
全文小结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2 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4 预防措施
5 治疗方案

(9)阿勒泰地区羊水肿病的调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现场调查
        1.2.1 发病地点及基本情况
        1.2.2 调查地点及范围
    1.3 变质草的检查
    1.4 病羊症状
2 对真菌孢子观察
    2.1 真菌的培养
    2.2 牧草中的真菌孢子
3 治疗试验
    3.1 实验动物
    3.2 方法
    3.3 治疗结果
4 预防试验
    4. 1 试验地点
    4. 2 方法
    4.3 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10)无角多塞特肉羊与蒙古羊自然感染球虫的感染规律及免疫指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球虫及球虫病简介
        1.1.1 羊球虫病
        1.1.2 球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2 嗜酸性粒细胞与寄生虫感染
        1.2.1 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性
        1.2.2 嗜酸性粒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1.2.3 嗜酸性粒细胞对寄生虫感染引起的I 型变态反应的调节
        1.2.4 嗜酸性粒细胞对宿主造成的损伤
        1.2.5 EOS 增多症与寄生虫感染
    1.3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和临床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4 CD_2 ,CD_(14)
        1.4.1 CD_2分子的结构
        1.4.2 CD_2分子的功能
        1.4.3 CD_(14)
        1.4.4 CD_(14)的功能
        1.4.5 CD_(14)抗原的功能
        1.4.6 CD_(14)作用机理
        1.4.7 CD_(14)在疾病中的意义
    1.5 一氧化氮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1.5.1 NO 的生物学活性
        1.5.2 一氧化氮与球虫感染
        1.5.3 NO 抗寄生虫感染作用的机理
        1.5.4 NO 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6 巨噬细胞
    1.7 T 淋巴细胞在球虫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1.8 粪检虫卵的意义
    1.9 环境、性别和年龄对球虫感染的影响
2 试验研究
    2.1 球虫感染的调查研究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
    2.2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
    2.3 CD_2、CD_(14)表达率测定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4 一氧化氮的测定
        2.4.1 测定意义及原理
        2.4.2 试剂的组成与配制
        2.4.3 试验测定
        2.4.4 试验数据处理
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放牧绵羊光过敏症的调查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诊断与防治[J]. 赵志国,刘良波.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03)
  • [2]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析与治疗和阜康市哈萨克族流行病学调查[D]. 阳玉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3]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PCR-DGGE分析[J]. 刘良波,张豫,孙志华,欧科鹏,孙焕林,剡根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4(10)
  • [4]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D]. 刘良波.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一起绵羊痘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D]. 鲁荣光. 吉林大学, 2014(10)
  • [6]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 刘良波,韩玉霞,孙焕林,柳建新,杨祎,王建华,卜万喜,齐亚银,剡根强. 畜牧兽医学报, 2013(09)
  • [7]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研究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D]. 丁国婵. 石河子大学, 2011(04)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9]阿勒泰地区羊水肿病的调查与防治[J]. 库拉别克,吕春华,舍卫军,古丽孜亚,努丽拉,玛衣拉,周京强,热孜万,田野,沙衣兰别克,巴合提别克. 中国兽医杂志, 2008(11)
  • [10]无角多塞特肉羊与蒙古羊自然感染球虫的感染规律及免疫指标比较研究[D]. 王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0)

标签:;  ;  ;  ;  

放牧羊光过敏的调查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