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锋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人民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84)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213-01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以肝脏急性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用常规西药护肝、退黄、降酶的方法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医疗费用较低、使用方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门诊30例,住院7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5岁。15~20岁30例,21~30岁30例,31~40岁20例,41~50岁10例,51~60岁10例。病程最长90d,最短3d。以黄疸、乏力、纳差、厌油腻,肝区闷痛、尿黄、舌苔黄腻或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为主要症状,少数有肝肿大。肝功能:ALT600~20000μmol/L,TBil 30~300μmoI/L,HBsAg(+)、HBeAg(+)、Anti -HBc(+)、HBVDNA(+),本组病例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治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应用自拟茵柴玄栀黄芩汤。方剂组成:土茵陈30g,柴胡、黄芩、玄参、生地、金钱草、土茯苓、茯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赤芍、牡丹皮、栀子、白术、板蓝根、泽泻各10g,陈皮6g,丹参30g,生大黄10g。随症如减:恶心呕吐加竹茹10g,纳差加生麦芽、山楂各15g,腹胀加厚朴、枳实各10g,肝区闷痛加白芍、香附、延胡索各lOg,湿重加薏苡仁、赤小豆各30g,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西药:5%GS 250mL、甘利欣30mL,静脉滴注;5%GS 250mL、门冬氨酸钾镁l0mL、Co–A 1OOU、ATP40mg,静脉滴注;肝安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30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TBil、HBV标志物及HBVDNA。
1.3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恢复到17.1umol/L以下,HBsAg、HBeAg、Anti-HBc均转阴,或Anti - HBs转阳,HBVDNA转阴,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降至17.1umol/L以下,HBsAg转阴或Anti -HBc转阴,HBVDNA转阴。有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降至17.1umol/L以下,但HBV标志物及HBVDNA无明显变化。无效: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均无变化。
2.结果
本组100例,治愈35例,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疗后HBV标志物变化:HBsAg转阴35例,HBeAg转阴80例,Anti-HBc转阴70例,Anti-HBs转阳30例,Anti-HBe转阳60例,HBVDNA转阴77例。
3.病案举例
患者,女,24岁。1999年6月13日初诊。眼黄、皮肤黄、纳差、腹胀、疲倦乏力,厌油腻、恶心、肝区闷痛,尿色如浓茶16d。诊见:神清、精神疲倦,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检查:肝区轻度压痛,叩击痛(+),肝肋下2.0cm,质软,无触痛,脾正常。肝功能:ALT2500umol/ L,TBil 150umol/L,HBsAg(+)、HBeAg(+)、Anti-HBc(+)、HB VDNA(+)。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中医诊断:阳黄,证属湿热疫毒内蕴肝脾、阻滞脉络,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入于血分,痰热互结。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泄火退黄、疏肝理气,截断病邪传变。以自拟茵柴玄栀黄芩汤,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两对半及HBVDNA均转阴,随访1年无复发,病告愈。
4.讨论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在临床上很常见,用常规护肝、退黄、降酶的方法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本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失常和HBV的生物特征,从而引起受感染的肝细胞膜上存在的HBcAg和HLA-Ⅰ类抗原的双重表达而被细胞毒性CD8+T细胞通过双重识别作用而导致肝细胞溶解。同时,辅助性CD4+T细胞通过其表面的HLA-II类受体与B细胞上表达的HBsAg、HBcAg及HLA-Ⅱ类抗原相结合而激活,还有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困子(TNF)及白细胞介素1、6(IL-1、IL-6)等的作用下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而致自身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受到严重损害。病原唯“毒”是本,湿、热可造成“毒”的滋生和良好环境,湿热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直接导致肝细胞损害的是“毒”,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症见发热、口苦、身黄如橘皮色,尿黄而赤。《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明确提出“瘀热发黄”的概念,此与急性肝炎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血窦充血,肝内胆管胆汁瘀积的病理变化相符合。湿热而致脾胃失运,故见纳差、神疲、腹胀、恶心、呕吐。“湿”是反映乙肝具有重浊粘滞之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故湿、热、瘀、毒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且在整个病程中始终存在。当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泄火退黄,疏肝理气,截断病邪传变为首务。根据近年来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清除乙肝病毒可选用白花蛇舌草、虎杖、重楼、出豆根、半枝莲、土茯苓、土茵陈、板蓝根、仙鹤草、夏枯草等。
本方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板蓝根、生地、玄参、黄芩、土茯苓清热解毒,以金钱草、茵陈清利湿热,以栀子泄火退黄,赤芍、丹参、大黄能清血中伏热、活血化瘀、泄浊排毒,清除免疫复合物。既能祛湿逐邪,又能建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生薏仁、陈皮等更是方中必备之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可加入上述药物以杜绝肝病未愈而脾胃已伤的后顾之忧,这是一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积极主动的治疗思路。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用泽泻、金钱草、赤小豆利湿,使湿、热、瘀、毒从小便排出。配合西药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安注射液护肝、退黄、降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医疗费用较低、使用方便,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学超,张再康.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100例[J].山西中医,2008,24(9):29.
[2]王玉忠,于培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56例[J].河南中医,2003,23(3):35.
[3]谢颖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9):135-136.
[4]陈日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3,29(9):27.
[5]李福荣.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42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3,28(5):42.
论文作者:许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肝功能论文; 转阴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体征论文; 湿热论文; 黄芩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