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论文_王瑾懿

王瑾懿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卫生所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抽取了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皆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冠心病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又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实验组在冠心病常识、用药常识、运动以及膳食方面的了解情况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及时采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效增加了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187-02

近些年,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持续发展,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也在显著的攀升,除了对患者的躯体功能造成影响外,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显示[1],焦虑及抑郁是老年冠心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在对老年冠心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主要对抽取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抽取了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要求,且不存在其他种类的附加疾病及精神障碍疾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5.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7年。所有患者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属知情同意书,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皆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冠心病护理,如严密监测病情、生活护理、基本的健康宣教等。实验组患者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评估,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又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健康教育

1.2.1.1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可以分为集体教育与单人指导二种,集体教育的话可以通过采取健康教育课堂进行讲解,并不定期安排资深医护人员进行集体授课,讲解冠心病的常规防治知识及护理重点,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同时也可以组织患者集体观看相关宣传片,同时加强患者间的相互交流,让成功康复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也可以安排冠心病健康教育专栏,及时更换专栏内容。单人指导的话可以利用每天巡视病房或者晨晚间护理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向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的认识。

1.2.1.2健康教育内容 临床有研究说明[2],老年人血脂高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高危因子,为此如何有效降低其低密度高脂蛋白及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首要任务。此外高血压及糖尿病也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安排合理的膳食结构,饮食尽量要低脂肪、少糖、少盐及低胆固醇,同时多食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指导患者紧遵医嘱用药,切忌自行增减药物,并熟知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注意加强保暖措施,以免发生感冒,加强自身机体免疫力;告诉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戒烟戒酒,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以加强心肌营养及氧的供应。

1.2.2心理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评估结果,并结合其临床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如患者因为长期受疾病折磨,久治不愈,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时,护理人员需要主动给予关心,并对其耐心疏导,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讲诉,同时告诉患者冠心病并不是不可治疗的,有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并列举以往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加强其治疗信心。此外需告诉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促进作用,让患者尽早排除消极抑郁情绪,积极面对治疗;对于部份莫名焦虑,感到紧张与恐惧的患者,可以在患者入院后,就及时为患者介绍此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式,注意诱导,并采用示范,说服,暗示等方式,让患者身心放松,多鼓励及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心态放松,尽早摆脱焦虑状态,增强治愈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3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分,若HAMA大于7分则代表患者有一定的焦虑情绪,HRSD大于17分则代表患者具有一定的抑郁情绪。

健康知识了解状况: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冠心病常识、用药标准、运动和膳食方面的了解状况,知晓率=(了解特定知识的人数/参与调查的全部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焦虑、抑郁、健康知晓人数采用频数及%表示,给予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脂质代谢不平衡,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进行导致动脉内膜产生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最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老年患者一旦发病,就会导致巨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压力,对身心造成巨大的损害。有文献报道[4],老年冠心病的发病诱因有很多,如精神紧张、过度饮酒、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及悲伤、抑郁、恐惧、激动、兴奋等情绪波动皆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临床大量研究已说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及时采取健康教育后,实验组患者及时的掌握了冠心病的日常防治知识及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并加强自身锻炼,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治疗过程,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也增加了医护间的信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实验组在冠心病常识、用药常识、运动以及膳食方面的了解情况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朱宏彬,赵刚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 19(02):321-324.

[2]庞艳玲.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J].河南中医,2010,30(4):412-413.

[3]吴静,伊小红,王梦玉. 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18-22.

[4]顾琴.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1):272.

论文作者:王瑾懿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论文_王瑾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