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8年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45个高教硕士点的1980篇论文为样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文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教育学论文,样本论文,高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10)01-0025-04
一、问题提出及样本选取
自1984年厦门大学取得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以下简称“高教”)硕士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高教硕士点发展缓慢,到1991年才增至6个,在读硕士生不足百人。1998年后,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高教硕士点增长迅速,目前已经接近100个,在读硕士生超过2000人。从某种意义上看,高教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从“纯精英”逐步走向了“类大众”。那么,扩招后的高教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情况如何呢?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和方法,因为选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生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也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文选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版http://aead.cnki.net)上收录的2001-2008年全国45所院校1980篇(收录总数为2007篇,其中27篇重复)高教硕士学位论文为样本,进行选题方面的统计分析。以高教研究生学制三年估算,这1980篇论文实际上是1998年后研究生教育步入扩招时代的产物。
在所选1980篇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为2005年,该年全国有高教硕士点61个。即本文所选的45个高教硕士点,占当时总数的73.8%。45个点中,创建于80年代的“元老级”硕士点有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5个,占11.1%;90年代建立的“中生代”硕士点有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13个,占28.9%;21世纪的“新生代”硕士点有29个,占64.4%。因而,本文所选样本不仅具有较广的覆盖面,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选题情况概述
(一)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参考别敦荣等学者的分类方法[1],将高教硕士论文选题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等20个领域开展统计分析,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来看,20类选题可分为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为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都超过300篇,比例都超过10%;第二方阵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德育,都超过百篇,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是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史、大学生心理学、教师教育,都超过40篇,比例在2%到4%之间;第四方阵是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其余7类选题,都在40篇以下,比例均低于2%。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选题数位列各类选题榜首。在394篇论文中,对当前教学与课程改革各类实践问题的研究占30.7%,是热点中的热点。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16.0%)、教学理论(13.5%)、学科与课程建设(9.9%)、教学评估与评价(8.6%)、大学生学习(6.1%)、各学科教学(6.1%)也受到不少研究生的重视。但作为课程与教学重要领域的教学方法研究却仅占4.1%。需要补充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分别有36篇、9篇和4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与前述394篇合计,研究课程与教学的论文总共达到443篇,占22.4%。这充分表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的理念在各高教硕士点已经深入人心。
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的论文达到344篇,仅次于教学与课程,其中研究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最多,比例为33.7%。其他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管理(18.3%)、高等学校管理理论(11.6%)和科研与学术管理(11.0%)三个方面,而近年来改革力度很大的后勤管理,研究论文很少,仅占1.7%。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论文177篇,其中近一半(48.0%)专门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并有17.0%的论文进行中美比较,两项合并比例高达65.0%。研究其他发达国家的论文较少,其中英、日、法、德分别为13篇、5篇、3篇和3篇。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更是乏人问津,只有5篇,占2.8%。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研究的论文有173篇,研究选题都是当前体制与结构改革的重大问题,其中区域高教改革(28.3%)、宏观体制改革(23.1%)、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12.1%)等课题研究者较多,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5.8%)研究者较少,这可能与结构问题研究难度大有一定关系。另有8.7%的论文研究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达到124篇,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必然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研究的重点(53.2%),此外高职发展政策(26.6%)和师资队伍建设(19.4%)也颇受关注。
高等学校德育论文为117篇,研究的热点比较分散,除29篇(24.8%)研究德育理论的论文外,其余都是研究当前高校德育实践问题,而与网络有关的德育问题研究(12.8%)、辅导员与德育队伍建设(12.0%)是相对的热点选题。
上述第一、第二方阵,论文合计1341篇,占总数的67.7%,这与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基本一致。
第三方阵的选题中,考试招生与就业、民办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因为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热点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选题数量逐年上升。
第四方阵的7类选题,可谓“冷门”。其中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忝列其中,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更是屈居末位!1996-2006年《高等教育研究》选题中基本理论研究占19.3%[2],而高教硕士论文中基本理论研究,仅占1.7%,加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只占2%。这表明,近年来高教硕士论文的选题已经远离、甚至基本放弃了位居学术高端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了丰富多彩的问题研究领域。至于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高等教育法律、成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选题位居第四方阵,说明这些重要领域的选题尚未引起高教研究生的足够重视。
需要补充的是,1980篇论文中非高等教育选题达到62篇,占总数的3.1%。这表明,近年来部分高教硕士论文选题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已经把研究拓展到基础教育(18篇)、普通教育史(11篇)、教育基本理论(6篇)等领域。甚至还有18篇是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课题,如《汉语语音加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混凝土防渗灌浆单位量的实证及预测》等,“高等教育学专业”怎么会研究这类问题,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二)研究层次
国内学者很少注意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问题,本文采取研究层次这一分析维度受到国外学者的启发。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M.Tight)将高等教育研究分为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国家、系统和国际7个层次。他按此对2000年西方17种高等教育专业期刊的406篇论文进行了分类,详见表2:[3]
泰特认为,在院校和国家这两层中间,还有“地区”这一层次。他之所以没有考虑地区层次,是因为“关于此层次的研究确实不多”[4]。但我们在分析中发现,我国高教硕士论文存在较多“地区”层次的论文,因而我们在泰特分类的基础上将高教硕士论文的研究层次分为八类。这里参考泰特的观点对各层次做简要说明:(1)个体层次以学生或学者的个体为研究对象,如以5个学生为案例研究大学生的逃学问题,某教育家思想研究等;(2)课程层次是研究某一种或几种课程及教学方法等,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某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等,注意不是泛泛研究教学和课程;(3)系级层次以大学内的某个或几个系(学院、研究所、管理机构等)为研究对象,如某大学某经济学院课程改革研究;(4)院校层次以某一所或几个院校为对象,如S大学改革研究,注意不是泛泛研究某类院校,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不属于此类;(5)地区层次以某一地区或几类地区的高等教育为对象,如某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6)国家层次是以某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为对象,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7)系统层次属于“普遍性”的研究,不具体指向某个国家、地区、院校、课程和个体,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8)国际层次以两个及以上国家的高等教育为分析对象,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等。
据此,我们对1980篇高教硕士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详见表3:
尽管比泰特的分类多了一个地区层次,但仍然可以看出我国高教硕士论文与西方高教研究论文层次取向的明显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大部分研究是系统层次的,是“泛研究”,而不是指向某一类具体对象的研究。当然,如果深入分析1 175篇系统层次论文研究内容的话,可能会发现不少研究还可划到“国家”层次,特别是主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只是题目没有显示而已。国家层次521篇论文中,研究中国有404篇,占77.5%;研究外国的117篇,占22.5%。国家层次与系统层次合计1696篇,占85.7%,而西方高教研究这两项合计为48.3%。
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四类研究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反映了中国高教研究在这些层次研究的薄弱局面。38篇个体层次中,以教育家为对象就有21篇,真正以大学生和普通教育者为对象的研究仅有17篇。26篇课程层次论文,研究大学英语的有15篇,占57.7%;研究某一具体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有9篇,占34.6%。系级层次的研究仅1篇。研究院校为35篇,其中研究国内院校为26篇,研究国外院校的9篇,主要研究牛津、剑桥、哈佛等著名大学。
我国地区层次高教研究远多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国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差异较大,有专门探讨的必要。
三、特点分析与建议
(一)论文选题存在“五重五轻”的特点
一是重问题,轻理论。中国高教研究如今已是“问题研究时代”[5],因而1980篇高教硕士论文绝大部分是问题研究当在情理之中,只是理论研究的比重太小:高教基本理论33篇、学科建设6篇、体制与结构理论15篇、教学理论53篇、高校管理理论38篇、德育理论29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2篇、教育基本理论6篇,合计182篇,仅占9.2%。忽视理论研究除受到国内高教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部分高教硕士生理论基础差、理论思维欠缺,无力承担理论性课题;高教硕士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一些硕士生在选题上片面追求“实用课题”和“热点问题”,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的理论课题不敢问津。我们鼓励研究生重视与实际相关的问题研究。但理论研究比例过小的状况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道理很明白,理论是高教研究的根基,过度忽视理论研究,将动摇高教研究的根基,使高教研究成为立在浮萍上的“繁荣”。同时,也会导致高教研究生理论思维的全面退化,进而威胁到中国高教研究专业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是重宏观,轻微观。如果将地区、国家、系统、国际四个层次理解为宏观研究,将个体、课程、系级、院校四个层次的研究界定为微观研究的话,就能看出1980篇论文选题中宏观与微观的比例相差悬殊。宏观1878篇,占94.8%;微观102篇,占5.2%。大家都愿意做大题目,指点江山,而很少有人愿意仔细和耐心地探讨一下身边的“小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认识误区,似乎选题的大小与意义的大小成正比。二是方法局限,宏观问题的资料较多,往往通过文献法基本就可以解决了;微观问题资料少,如果不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就很难搞清楚。研究生做一点宏观研究未尝不可,但微观领域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特别是要深入探讨一个高等教育问题,既要研究宏观思路、线索和背景,也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微观领域的分析,这样才不至于使研究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
三是重现实,轻历史。1980篇论文中,历史研究的选题很少。高教史论文56篇,加上11篇普通教育史论文,总共才67篇,占3.4%。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对现实问题和理论的研究当然是重点,但历史研究绝对不容忽视,因为“高教理论一般说是从高教历史中总结出来的”[6],过于忽视历史研究只能使现实问题与理论的研究断了源头。据我们了解,历史研究选题少除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外,还受到文献资料的限制,特别一些新建高教硕士点历史文献资料严重缺乏。
四是重国内,轻国际。1980篇论文中,除了一些从题目上难辨“中外”的选题外,绝大部分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问题的,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论文所占比重(8.9%)偏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177篇论文中,真正属于中外比较和其他国际比较的文章仅有40篇(其中中美比较30篇),仅占22.6%,这正是所谓“比较教育无比较”。国际性选题比较偏小是中国高教研究的国际交流薄弱、国际化层次较低的真实写照。同时,一些研究生国际视野欠缺、外语水平不高也是他们不敢选择国际性课题的重要原因。
五是重追随,轻前瞻。据我们粗略分析,大部分高教硕士论文都属于“追随性”或“追释性”研究,而缺少“前瞻性”研究。如大众化开始启动了,才研究大众化;素质教育开展起来了,才搞素质教育研究。这类研究当然有必要,但总是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无法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高教硕士论文选题还存在较为严重且逐年增多的选题雷同现象,仅2007-2008年,就有至少20个选题出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研究生选的“撞车现象”,有个别题目甚至一字不差。过多的重复选题,只能导致研究成果创新性的下降。此外,个别论文拟题不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模糊不清,也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
(二)建议:高教研究生选题应提升能动性,增强创新性,提高有效性,减少重复性。
一是开发问题意识,提升研究生选题的能动性。据我们了解,当前越来越多的硕士学位论文都是由导师命题,这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一方面,选题是科研过程的起点和重要环节,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需要高度的创造性,谁也无法替代。另一方面,导师命题自然受到其研究方向的局限,选取的课题不一定适合研究生的兴趣和需要。上述高教研究生选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可能是“被动选题”所致。因此,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要着力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文献阅读及社会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使他们真正成为科研的主人。
二是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五重五轻”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开阔所致。因此,各硕士点不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课题体系来构建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要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还要提倡阅读哲学及其他学科的文献,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各类课题都要有所涉猎和了解,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选题时超越现有课题和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或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增强选题的创新性。
三是加强选题指导,提高研究生选题的有效性。虽然选题能力是一个研究者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反映,但选题也存在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因而,选题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并不意味着导师就不问不管了,导师要结合自己的学术经验在选题方法上给研究生合理的指导,以提高研究生选题的有效性。所谓选题的有效性是指课题不仅有意义,还要适合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加以完成。现在研究生选题普遍存在“贪大求全”的倾向,也有个别学生为了求新求异,选择了一些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课题,导师对此要多加引导,以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四是增进信息交流,减少研究生选题的重复性。各高教硕士点要利用中国高教学会、全国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以及其他渠道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交流的内容除了各硕士点的培养经验外,还应该包括各自研究生的方向和选题情况。有可能的话,以后各硕士点、博士点可以通过中国高教学会等专业组织的网站定期发布学位论文目录及摘要。此举,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成果,也可有效地避免选题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