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400100)
摘要:幼儿时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幼儿获得的文化经验对其终生具有印刻性、根基性影响。幼儿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幼儿接触到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以及初步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幼儿接触一些他们能理解的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关键词: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原则;路径
1.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其表现出特色浓厚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遵循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习惯等方式逐渐演变而成,具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性。它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展示本民族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1.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教学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即3-6岁在幼儿园接受学习的幼儿。在幼儿教学阶段也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特征,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3-6岁的幼儿年龄特点层次较为分明,对待不同时期的幼儿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不同。如小班的幼儿,能进行简单的模仿教学,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仿学阶段;中班的幼儿,对事物有较为基础的认知,喜欢与同伴进行竞赛活动;大班的幼儿,对事物有自我的辨明,已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2.幼儿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成长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尊重这一规律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三项原则:传承活动整体化、项目选择在地化和内容设计多样化。
2.1内容设计多样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个大的类别: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③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④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⑤传统体育和游艺。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地域、各民族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着极为不同的构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容设计过程中,很难找到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方式,只能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结合自身实际,选取最合适的项目。多样化还意味着幼儿园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应当跳出单一的课程教学的方式,而是从文化建设、氛围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达到多管齐下的整体效应。
2.2传承活动整体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幼儿教育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是幼儿园承担文化责任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园创新培养形式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从幼儿园教育规划的高度来进行传承活动的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不应只限于教改项目、课程改革等局部方面,而应当是包括了幼儿园文化氛围营造、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特色节庆等多个方面,还要渗透到现有的课程和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幼儿园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首先就要对幼儿教师进行整体的培训。幼儿教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明确作为教师所承担的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参与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表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引入,可以对幼儿教师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起到良好的作用。
3.幼儿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路径
3.1以项目传习为拓展
在幼儿园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往往是以项目传习作为重点。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结晶,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其技艺本身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幼儿直接参与项目传习,一方面很难获得很好的传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并且使其可能因为学习困难而对家乡文化产生不接受的文化态度,而这恰恰背离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的初衷。因此,传道者需要从建立幼儿对家乡、民族、国家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拓展和延伸幼儿园教育活动。
3.2以氛围营造为基础
依据幼儿园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仅仅只选择某个具体项目开展传习实践口,对幼儿园整体氛围营造和幼儿园文化建设较少涉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来看,都是根植于地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项目化的传承往往只实现了单项技艺的学习,对其内在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却很难传达,而后者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杰出创造力的见证的本质之所在口。因此,基于地方文化生态的整体氛围的营造,是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础。对幼儿园而言,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体氛围,主要有三个方面:
3.2.1幼儿园整体视。览形象系统应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接。地方代表性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符号,是幼儿对家乡文化建立起直观认知的重要渠道。在幼儿园视觉形象设计中,引入地方性文化符号,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3.2.2幼儿园活动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具体的技艺、表演类项目,还有大量的民俗、节庆类项目,幼儿园可以根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引入传统的民俗、节庆,如2016年被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则可以通过活动,让幼儿建立起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
3.2.3幼儿园教室空问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接。幼儿园教室在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作为空间美化的手段和途径。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氛围就能初步地在幼儿园建立起来,使幼儿园成为文化传习的“场域”,一方面充分凸显了幼儿园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基础。
3.3以理念培育为核心
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起幼儿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知和认同,所有的技艺、表演,都只是为这一核心目的服务的手段。但受限于教师认知等因素,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技艺传授层面,对幼儿通过参与传习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幼儿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期目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思墨.幼儿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235—236.
[2]张血玲.近十年幼儿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综述与评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29(3):64-67.
[3]左雪,张海燕.在幼儿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构建和实施[J].幼儿教育,2010(30):28-30.
[4]曾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探索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33).
论文作者:龚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物质论文; 幼儿园论文; 文化论文; 幼儿论文; 认知论文; 项目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