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要发展,要实现跨世纪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大量复杂的具体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就有了大计方针,其他各种具体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了。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从战略上来思考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笔者粗略统计,在《邓小平文选》第二、第三卷中,大约有86次使用了“战略”一词。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是他所设计的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涉及到各个领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阐明了关于发展的八个重要战略问题:
第一,战略任务。跨世纪的任务有许许多多,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中,生产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说到生产力时,又几乎都是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等一系列角度,阐明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始终明确这一战略任务,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第二,战略布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战略布局”。这个布局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提出的,党的十三大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既是基本路线,又是战略布局,表明了它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三大要素。经济建设是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是互相关联的两个基本点。中国的发展要通过改革开放的战略途径来实现,而改革开放又必须有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可靠的政治保证。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跨世纪的中国,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战略布局。
第三,战略目标和步骤。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国到下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大致分三步走。三步走的战略,明确了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把它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体现了雄心壮志与实干精神的统一,远大目标与现实步骤的统一,是指导我们向现代化迈进的行动纲领。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已经完成。2000年前,是要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也翻两番,随后,再朝第三步目标上一个新台阶。
三步走,主要是经济目标,但也有很强的政治性。按基本路线的规定,我们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应该是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在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和步骤的同时,明确了政治、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第四,战略重点。邓小平同志说:“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这个基础并不稳固。1978—1993年,我国人口净增2.2亿,耕地却减少6400多万亩。到2000年,要保持目前的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粮食须增产近500亿公斤。任务相当艰巨。能源和交通是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瓶颈。未来5年,要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缺口率达20%。交通要缓解紧张状况,则需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以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育和科技,是实现整个发展战略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几个战略重点,是我们跨世纪必须始终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五,战略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战略方针。两手抓的内容包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了哪一面,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走向21世纪的中国必须全面进步,而不能畸形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没有两手不行,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行。只有两手都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第六,战略关系。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不仅逐个规定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而且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是跨世纪的中心任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与条件。改革、发展、稳定,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从整体上把握好三者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跨世纪的整个战略格局就能既活又稳了。
第七,战略环境。中国的发展,需要有尽可能良好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为了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制定了一系列处理国际问题的大政策、大原则。根据这一外交战略,我们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加快自己的发展。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第八,战略主体。所有的战略,由谁来实施?这就是战略主体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邓小平同志构画的这一大战略或战略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正确战略选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坚决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构画的这一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现在,党和政府又制定了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纲领。我们悼念邓小平同志,就是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自觉性、坚定性,学习这个战略,把握这个战略,运用这个战略,通过切实的努力和工作,来逐步实施这个战略,从而使跨世纪的目标和任务得以成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