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发散思维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繁多,根据探索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答案,如果遇到某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是要找出这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如果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两种思维形式各有其特点:聚合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有方向、有组织、有条理;发散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多年前我任初中语文课教学开始的。一次讲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一文,该文赞扬了一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文章在描写他绝妙的口技表演之前,指出“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全文结尾处写道:“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在课堂讨论中,多数学生认为文章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值得学习,可是一位学生却说:“如果我写这篇文章,我只在结尾处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开头不写这句话”。我就问:”为什么?“她说:”前边只写多种声音一齐发出,写听众惊叹的样子,这样就会给读者造成悬念,想知道表演者有多少人,用了多少道具,文章结尾时再揭开秘密,同样可以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多年来,语文教学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课堂上总是把学生的思路纳入教师的预定的思维路线,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然而,当前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技术革命的冲击,已经和正在对社会发展的“工作母机”──教育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考虑当前经济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学习”才能培养出有适应能力的富于创造性的一代人,语文作为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工具,仅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与未来世界的复杂性。为了培养具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有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宽发散思维空间。
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过程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是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思考,并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其目的是为求得对问题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导部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空间,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较大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客观、本质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应该明确发散思维并非想入非非的自由联想。语文教学中引起联想的前提,是对语言材料的形式化知觉。知觉的不同水平决定联想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求理解其内容,理解其中的字、词、句、段、篇,抓住要点,理解意义,领会特点,而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求。
再则,应该认识理解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而且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流畅性是低层次的特性,它仅仅体现了思维发展的数量方面的特点,具有观念流畅性、联结流畅性和表达流畅性三种形式;变通性是较高层次的特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它为思维开拓了新的思路,寻到新的方法,其有对信息重新分析、对意义进行修正、改变熟悉物等三种形式。独创性是最高层次的特性,它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获得新颖独特的结果。
根据语文教学的过程特点,一般可将拓展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分为词语发散和综合发散两个层次。下面就综合发散谈点体会。
综合发散它不仅仅局限在课文词语上作引申展开思维,而是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写作特点等方面综合性地寻求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的发散思维,它常运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等方式。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把问题目标指向语文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重点以及探究知识的规律上,同时把问题目标指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的热点上、指向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创设“愤”、“悱”的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
如讲述《孔雀东南飞》,结合诗作分析让学生思考:兰芝是个勤劳能干,美丽善良,聪慧知礼,忠于爱情且具反抗精神的年轻妇女形象,但是,如此难得的年轻女子为何为焦母所不容而致遣归?要说她貌不如人吧?那“精妙世无双”的美姿丽容人人可睹;要说她偷懒恶劳吧,那“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的布匹摆在明处;要说她与仲卿感情不和吧,成婚时盟誓:“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被遣时强调:“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最后以身殉情更是最好的说明。就说焦母遣妇的理由:“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诗中已述兰芝“十六诵诗书”而“知礼仪”。嫁进焦府,她孝敬婆婆,关心小姑,“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被遣离府,即使她怨恨难当,可还记挂婆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焦母遣妇的借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兰芝被遣的真正缘由到底是什么呢?我让学生展开思路积极思考,各抒已见,同时引导点拨,结合作品中兰芝与仲卿“共事两三年”沿未生儿女,而史载“汉代以无子出妻为常法”,可以作为一说;由此可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意识正是焦母遣妇的真正缘由。这样可在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的空间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作控诉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着如何领会它,记住它,而不敢另作新解以推翻原说。对此,只要教师特意加以提示,学生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
如《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概括的:“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
这个概括是否失之片面?失之肤浅?是否还有更恰当的概括?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思维,反复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如有的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一段描述:“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他提出,这段描写明显地讽刺了所有在场的人,当然包括老百姓在内。因此,课文中除说出真情的小孩值得称赞外,所有的人都是讽刺的对象,怎么能说只是讽刺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呢?可见教参的概括还失之片面。但也有的学生经思考指出:如果把皇帝和老百姓相提并论,认为课文不分主次地把他们半斤八两作为讽刺对象,也不符合作品实际,课文大量的篇幅是把讽刺矛头指向皇帝及其大臣们,而且讽刺十分辛辣,而对老百姓的讽刺则显然有所不同。可是皇帝、大臣、老百姓为什么受骗而不敢或不能正视事情真相,一个小孩为什么又能一语道破“天机”呢?我又进一步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讨论,终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课文主题得出一个新的认识:任何人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什么地位,如果背上思想包袱,陷入盲目性,失去自觉性,他将不会有勇气如实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结果就会做出蠢事;只有像小孩所象征的那种无私无畏的人才能面对现实,客观反映现实。这个新的概括进一步揭示了课文的认识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不论过去还是今天的人们都可以以它作为一面镜子。
当然,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或结论的意见虽然彼此难以相容,但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思维发散不是目的,不恰当地片面热衷于发散思维,将会影响学生集中深入地思考问题。一个有效的发散思维应该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与聚合思维结合在一起。在拓展发散思维空间的同时,必须使集中思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允许学生用自己“创造”的东西代替教材中公认的标准答案及规则。
标签:发散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