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基本经验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建国6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基本经验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年来论文,战略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09)09-0008-0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出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迈进的时候,回顾和总结这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统筹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客观的角度看,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应付战争的威胁,毛泽东强调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战略后方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因此,我国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考虑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强调内地“三线”建设,希望能够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投资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中,4/5在西部,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①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安士伟,2004)。

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袁继富,1998):一是这种发展战略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这种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工业基础的经济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延缓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了国民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同时失落。三是这种发展战略缺乏实践操作标准,例如均衡发展的含义是什么、衡量的内容是什么,是投资均衡还是增长均衡,是经济总体还是同一部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在认识上是模糊的。随着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人们认识到过分强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而采取的生产力空间配置的西移,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或控制区域间的差距,但却压低了宏观产业结构变动的档次,整体上延缓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寻求更高发展速度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了支配地位。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邓小平果断调整发展思路,大胆创新,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以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作为撬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杠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地区之间适度的经济差距,然后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构想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六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要“努力发展内地经济”,“继续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七五”计划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六五”以来,国家投资重点逐步由内地转向沿海地区。同时,国家率先在沿海地区开辟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赋予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资、外贸、价格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并给予相应的特殊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顾全“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中共十四大作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再次出现高潮,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个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滚动式向前推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效:一方面,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加快了东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部沿海开放地带和工业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精华区域。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和示范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但这种发展战略在发展实践中由于单纯只注重效率优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对地区经济发展公平关注不够,从而使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该从扩大向缩小差距过渡,战略重点应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这才能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提了出来,并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具体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重要讲话中,又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专门阐述。李鹏总理也以“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为题作了专门说明,这标志着我国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党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和15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如何实施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地区发展差距作了战略部署。一是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二是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三是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四是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在主要措施上,一是无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两个转变,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适当调整各自的结构,以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使整个经济结构合理化。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同东部地区差距的缩小,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挖掘内部潜力;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和东部地区要给予尽可能地支持和帮助。四是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仍然基本保持不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央提出了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在重大项目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资源转型,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是对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杨小军,2009)。在区域协调发展阶段,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我国10年前已初步形成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从核心向边缘再到外围的空间扩展进一步扩大。并且在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成功模式后,2007年西部的成都和重庆、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圈也相继成为国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初步完成了由沿海到内陆综合配套的全面布局。通过这些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超越了以往发展战略在效率与公平两难矛盾而形成的价值冲突,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地机结合起来,把公平维度和效率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与腾飞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四、基本经验

从上述三种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和实施的各自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都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

1.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一味强调公平,忽视效率,所达到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反之,片面强调效率,忽视公平和协调发展,则会出现地区发展水平和贫穷差距拉大,破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于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这种反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不能只单方面偏向于公平一方或效率一方,正确的目标取向应该是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杨秀萍、张小萍,2005)。我们目前所选择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地区发展中因效率与公平的失衡而引起的价值冲突,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最佳发展战略模式。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削弱东部发达地区活力的前提下,采取强有力的宏观区域经济调控措施,通过加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用意也在于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整体、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好区域发展,把发展的公平目标和价值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2.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调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实现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调节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李勇齐、颜蔚兰,2000)。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特色经济带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中的作用,使生产要素向低成本、高效益的区位和产业流动。没有这种微观经济活动对最优区位或产业的自动追求,要保证宏观经济处于最优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必须完善和强化市场经济机制。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必须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宏观调控或单纯依靠市场,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都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只有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统筹的调控性作用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3.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区域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均衡战略还是非均衡战略,都含有协调发展的思想。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缺失。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关联性,进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与共同繁荣。当前应主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来推动区域经济顺利发展,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扶持机制。一是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和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间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健全合作机制。区域间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和拓展协作范围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政府应在政策层面鼓励区域合作。三是健全互助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等等,是我们总揽全局、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纲领和战略方针。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全面”就是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的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一点不计其余;“协调”就是关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各个空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政,相互抵触;“可持续”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自身优势和发展积极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发掘各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

注释:

①赵曦著:《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标签:;  ;  ;  ;  ;  ;  ;  ;  ;  ;  

建国6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基本经验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