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分析论文_袁红梅

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分析论文_袁红梅

(简阳市云龙中心卫生院;四川成都641408)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来我院76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76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0例产妇(对照组)实施传统方法来防治产后出血,36例产妇(实验组)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法来防治产后出血,分析比较两组产妇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结果 对照组30例产妇经防治后,有23例产妇为有效,有效率为76.67%,产后出血量为600-13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929.45±168.77)毫升;实验组36例产妇经防治后均为有效,有效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400-8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639.98±123.61)毫升,两组比较可得,组间有效率及出血量的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 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中具有较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关键词】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产后出血;价值

产后出血属于临床妇产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由于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该病症若不及时处理,易使产妇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严重出现休克、死亡,极大程度威胁了产妇的生命安全[1]。我院对接受剖宫产术产妇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法来防治产后出血,现详细内容见下文。

1 76例产妇的资料和方法

1.1 76例产妇的一般资料

抽取来我院76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76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实验组36例产妇中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23、13例,最大产妇和最小产妇的年龄分别为40、22岁,36例产妇年龄均值为(28.15±2.11)岁;孕周为38至41周,平均孕周为(39.84±0.61)周。

对照组30例产妇中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18、12例,最大产妇和最小产妇的年龄分别为39、23岁,30例产妇年龄均值为(28.07±2.05)岁;孕周为38至42周,平均孕周为(39.75±0.45)周。

实验组36例产妇的一般资料和对照组30例产妇无显著区别,P大于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76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及其家属均已知情该研究的内容、目的并自愿签署同意协议。

1.2 方法

30例产妇(对照组)实施传统方法来防治产后出血,主要是指对产妇子宫进行按摩,并使用热盐水纱布垫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或静脉注射缩宫素、静脉应用止血药物。对出血部位使用8字缝合法,并按照传统术式对产妇的双侧子宫动脉进行结扎,对宫腔使用填塞。36例产妇(实验组)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法来防治产后出血,具体方法为:36例产妇均实施椎管内麻醉,并采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生产,在手术过程中,以子宫下段横切口将胎儿娩出,若发现产妇子宫下段过度拉伸,长度超过7厘米或菲薄小于3毫米,或子宫下段出现囊袋状无张力收缩乏力现象时,为避免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应立即对产妇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法。先判断膀胱底和子宫下段的界限,然后于产妇子宫横切口左顶端外0.5厘米、上下边缘1.5厘米浆肌层内对其实施常规缝合第一针(使用带针1号可吸收缝合线),间隔1.5厘米再缝合第二针,从产妇子宫下段和膀胱底交界上2厘米浆肌层处进针至切缘处出针,再于切缘浆肌层处进针至子宫体和子宫下段交界下1厘米处出针,轻拉可吸收缝线,使子宫下段纵向折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间隔1.5厘米再缝合第三、四针(参照第二针的缝合方法),同时参照第一针的缝合方法将右侧顶端缝合,返转连续缝合浆膜层,缝合结束,使整个子宫下段由原来的长度纵向折叠至2-3厘米。对于伴有子宫体收缩乏力的产妇,必要时可以对其实施子宫背带缝合法。

1.3 评估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产妇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以有效率[2]作为判定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标准,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1)有效:产妇的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尿量正常,子宫轮廓清楚,宫体存在皱褶现象,子宫下段折叠缩短平整,产时产后出血每小时不超过50毫升;(2)无效:产妇的生命体征指标恶化,尿量每小时小于30毫升,子宫质软,轮廓较模糊,子宫下段呈囊袋,产时产后出血每小时超过50毫升。

1.4 统计学分析

对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研究结果使用(%)表示,计量资料的研究结果使用(??±S)表示,P<0.05时,表示比较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研究结果

对照组30例产妇经防治后,有23例产妇为有效,有效率为76.67%,产后出血量为600-13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929.45±168.77)毫升;实验组36例产妇经防治后均为有效,有效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400-8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639.98±123.61)毫升,两组比较可得,组间有效率及出血量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3],子宫下段过度伸展易导致子宫下段肌纤维失去正常的收缩力,从而引起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为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机率,保证其生命安全,对产妇实施一定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本研究对接受剖宫产术产妇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法来防治产后出血,主要是由于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可有效缩短子宫下段肌纤维,使子宫肌纤维恢复收缩,避免产妇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且该缝合法可在缝合子宫下段切口时同步完成,不会增加产妇的手术时间,为抢救产后出血赢得时机,同时该缝合法的操作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手术技巧,止血效果较好[4]。对此次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对照组30例产妇经防治后,有23例产妇为有效,有效率为76.67%,产后出血量为600-13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929.45±168.77)毫升;实验组36例产妇经防治后均为有效,有效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400-8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639.98±123.61)毫升,两组比较可得,组间有效率及出血量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这提示相比于传统方法,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可有效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妇发生出血的机率,防治效果显著,切实可行。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中具有较显著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减少产妇的出血量,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徐相婷,郭文玲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2例[J].山东医药,2011,51(14):15.

[2]刘劲松.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24(3):227-229.

[3]牟媛媛.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2):40-42.

[4]刘艳,蒋小亚,吴婉林等.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55-157.

论文作者:袁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子宫下段连续纵向折叠式缝合在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分析论文_袁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