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办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回眸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农村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人民满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从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到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从1978—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了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大幅下降到1.6%,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1倍,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了43.1%,总体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农村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党的好政策;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从1984—2002年,全国县镇和农村职业学校共为社会输送了近1300万中初级技术人才,其中涉农专业毕业生达550多万人。这些毕业生多数都成为农村技术推广的骨干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在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5所在科教兴农中作出贡献的农林中专、农村职业中学和94名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
30年来,尽管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要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中全会精神,根据自己分管农村职业教育期间的切身体会,想从回眸与展望两个方面谈谈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再认识。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眸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困惑与磨难、探索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1980年,全国仅有3314所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年招生30.72万人;370所农林中专,年招生3.89万人。为了改变农村教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统筹规划,有步骤地增加一批农业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除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开办职业班,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中学或其他职业学校外,还要根据可能,新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力争1990年,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数达到或略超于普通高中”。根据《通知》要求,当时,许多省市将一些条件较差的普通中学改办成职业学校。通过改建,农村职业学校由1984年的4 217所增加到1986年的5113所,招生数由51.06万人增加到65.29万人,在校生由89.51万人增加到136.06万人,使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得到了初步改善。
但是,由于当时教育观念陈旧,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的办学设施和合格的专业教师;加之受鄙薄农业的陈腐观念影响,毕业生回乡后缺乏有关部门的扶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徘徊。这一时期,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数由1987年的65.29万人下降到1989年的62.24万人。
为了走出困境,探索一条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路子,1987年原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在联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阳原、完县、青龙等三个贫困县进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开展以职教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为了搞好实验,原国家教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动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在内的1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实验区的经济开发和教育教学改革,并承担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努力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收到了较好的人才、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为了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在山东平度召开了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现场会,推广了山东、甘肃等省“政府统筹、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1988年在总结三县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燎原计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在全国开始实施。同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召开了实施“燎原计划”工作会议,推广了河北南宫市第二职业中学“上挂—横联—下辐射”的经验,并于1989年在全国确定了116个县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同年与原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科委、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在安徽滁州地区召开了农科教结合现场会,推广了安徽省“农科教结合”的经验;在湖南召开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推广了湖南省“开设家庭经营专业”的经验。从此,农村职业教育开始走出困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广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经验,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制定并下发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对指导农村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9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了540个省级教育改革实验县,燎原计划示范乡发展到7 056个,分布在1 553个县。为了扩大实验范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确定了29个地区(市)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
1991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次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推广了湖南怀化地区改革办学体制、实行政府统筹、农委主办、教委主管、部门配合的经验。1991年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和民族教育司在云南召开了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教工作座谈会,推广了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建立农村职教网络和广西横县职业中学“种——养——加——销一条龙”办学模式;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了江苏、辽宁、湖南、河南等省发展校办产业,实行产教结合的经验;1994年在河北召开了骨干示范职业学校(中心)建设现场会,推广了河北省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经验。以上这些经验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务院于1992年下发了《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采取的战略措施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农村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由1989年的62.24万人和140.88万人提高到1998年的95.2万人和227.28万人,这一时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要求,专业设置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数不断下降,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占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由1984年的63.7%下降到1991年的38.1%、1995年的18.4%。农业类专业之所以下滑,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农业类专业下滑的问题,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于1996年4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对农村职业学校改革的思路、办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模式以及扶持政策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的办学经验,如江苏省“集团开发式模式”,河北省南宫市职教中心“产加销一条龙模式”,湖南省邵阳市“学校+公司+农户模式”,重庆市石柱一职中“宽实活模式”,江苏省海安县农业工程学校的“产教结合模式”,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的“农科教结合模式”。这些经验除了在各种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外,原国家教委还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湖南农大、河北科技师院分期分批地对全国教改实验县分管职业教育的县长及农村职业学校校长进行了全员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科教各部门紧密配合,大胆试验,不断创新,创出了一条农村职教改革的新路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回眸农村职业教育走过的历程,反思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成功与失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事业就蓬勃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观,事业就停滞不前。
二、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对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再认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全会还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我国12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还直接制约着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步波及到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特别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企业受到重创,数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冲击。在这种国际、国内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拉动内需的潜力在农村。要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而职业教育又是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最好载体。
面对新的形势,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得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改革步伐,办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
2.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乡村从业人员结构看,2005年底,全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为29 975.5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只有33.8万人,平均880多人中才有一名中职生。农村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层次,统筹安排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根据需要制定招生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办人民满意的农村职业教育。
二是要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新框架。在办学方向上要树立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在办学体制上要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农户联合办学;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在专业设置上,要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因此,在办学模式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政府统筹,实行农科教结合,动员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的精神,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农科教各方面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动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建立以高等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信息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引科技之水,修教育之渠,灌农业之田,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