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数学,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数学的表示。数学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和会学,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数学教师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者内在的创新源泉和思维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小圆片、剪刀。在课堂中把他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同伴一起去发现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并试着写出来。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平等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为了营造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新型师关系,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体验课堂教学的真谛,尽量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蹲下身倾听学生的意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建立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师生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的权利,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的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四、确立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创新能力潜在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们的创新能力才会表现出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和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五、创设多问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提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也应一样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闪光点。然后让学生探讨、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提炼出令人诚服的结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多思善问的积极性,也撞出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只要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能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自我的充分发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创造能力。
论文作者:周青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民主论文; 氛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