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外部需求互补发展战略与政策探讨_扩大内需论文

中国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有过三次大讨论,但并未能形成明确的共识。

(一)学术界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

1.关于走出口导向型经济道路的大讨论

1988年,我国学术界展开了第一次关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原国家计委副研究员王建提出了中国加入国际大循环、走外向型经济道路的设想。其实施依据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具有成功的示范效应;全过程为从沿海地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到内地分三阶段20年完成。这一观点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兴趣和反响。虽然少数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建立“对外贸易平衡的战略”(唐海燕,1993),但实践中我国开始走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道路,且这一趋势日渐强化。198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12.5%,1995年上升到39.9%,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8.9%。①

2.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工业出现建国以后第一次全行业亏损,经济增速下降。1999年GDP同比仅增长7.1%,为15年间的最低。朱镕基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必须首先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思想。

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了关于扩大内需的大讨论。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是林毅夫(1999)提出的,即开展中国新农村运动,通过扩大农民消费来扩大内需。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从总量上看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居民远远超过占70%的农民,因此,应通过启动市民消费来扩大内需(刘晓超,1999)。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启动市民消费将扩大城乡差距,而农民消费又受到购买力限制,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只能转向依靠以外需为主(贾保华,1999)。但有观点(田应奎,2005)进一步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和战略定位,不能也不应该由于某些具体情形的变化或者政策调整,而发生战略上动摇甚至逆转。”

可见,第二次讨论中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应转向扩内需的意见并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尤其是未能影响决策层对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实践中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更为强劲,对外需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1980-2008年,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由34.87%提高到53.3%;同期,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2.5%提高到59.2%(钟山,2010);而2007年美国、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只有21.3%和19.6%。

3.美国次贷危机后关于以内需为主导发展战略的讨论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学术界展开了第三次关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在总结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负面效应之后,大量文献倾向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必须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傅毅夫,2009)。有学者特别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应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应对出口导向战略遭受严重挑战的现实选择,是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张国军,2009)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忽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应当向“平衡型出口导向战略转变”(陆寒寅,2009)。

(二)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经历了关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多次大讨论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正在深化,但至今仍存在两大局限性。

第一,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出口导向”和“内需主导”战略的负效应。长期以来,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存在的负面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即面临高度外部冲击的风险;频遭反倾销投诉尤其是影响较严重的大国的反倾销投诉;出口技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处于“低端锁定”、升级缓慢的状态(周亚敏等,2009);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等等。

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最近国内关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流观点转向“内需主导型”战略,虽然这是积极和重要的转变,但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一个完全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很容易被边缘化,并因缺乏国际经济竞争环境而失去活力。可见,我国学术界对内需为主导战略的负效应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乏对消除这些负效应的深入分析。

第二,中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定位长期处于动摇和模糊状态。早在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实际上提出了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思想。但是实践中出口导向的趋势越来越强,每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就匆忙转向扩内需政策,然后在出口贸易比较利益的诱惑下又再次转向出口导向并继续遭受冲击。显然,如果对外发展战略长期摇摆不定,对未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二 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特征、依据及其在我国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明确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作为长期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并构建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来确保这一战略的实现。所谓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是指一国的经济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目标组织一切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实现国际国内经济的互接互补。这一战略既区别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区别于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类似于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杨永华,2007:469-471)。②

(一)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特征与优势

与出口导向战略不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组织本国生产、流通等一切经济活动,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完全以国际市场需要为目标组织本国一切的经济活动。

第二,实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具有相对独立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既能满足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又能满足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完全服从国际市场的需要,相对于国内而言,其国民经济体系是不平衡的。

第三,在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中,国际贸易部门是国民经济的辅助部门,并不是决定性的主导部门;通过进口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通过出口输出富余的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技术。而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中,国际贸易是立国之本,国际贸易部门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部门。

第四,采取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国家将实行非倾斜性的中性贸易政策,财政税收、信贷汇率等政策手段既不单向鼓励出口贸易,也不单向地鼓励进口贸易,而是有选择地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

第五,内外需互补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指标包括:国际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和赤字;国际贸易平衡或略有顺差和逆差;适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15%-50%)、适度的出口依存度(10%-20%),等等。

上述特征表明,采取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优势在于:(1)能够有效防范外部冲击的风险,即使在国际经济发生危机和动荡时,可以用50%以上的内需支持经济稳定增长;(2)能够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外向性,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能力;(3)能够以外需市场弥补本国要素资源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平衡。

(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而现代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俄林、格里芬、丁伯根等都为此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按照国际分工的需要出口能发挥本国优势的产品,进口外国生产的比本国生产更便宜的产品,这样,各国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本都会得到最有效利用。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思想,认为即使两国生产同种产品,由于成本优势的不同,仍然存在贸易交换的需要。可见,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并没有特别强调出口或者进口某一方的作用,他们的贸易理论是以进出口对贸易双方的互补互利作用为基础,尤其是以对本国经济具有辅助补充作用为基础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第一次使用了不同于一般均衡理论方法,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解释国际贸易,标志着新古典学派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修改已经开始”(陈彪如,1995:40)。俄林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出发,指出不同的国家拥有的自然禀赋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有些富裕,有些稀缺,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又不能随意移动,这就决定了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出口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转引自杨永华,2007:469-472)。可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一步阐明了正是由于各国内部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才需要发展国际贸易,以实现各国各种资源的互补互利以及本国经济结构的平衡。

和上述经济学家不同,基里·格里芬作为发展经济学家,根据19个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提出了六项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包括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外向型发展战略,而这些战略的共同点都是在政府干预下实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如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政策,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因此要实行开放的外向型的战略,利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劳动力流动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中,国家的政策应是中立的,在进口和出口之间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无歧视政策;汇率政策既不能严重高估,也不能过度贬值。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自由贸易带来的静态利益不可能很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开放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国经济利用开放的各种机会实际上取决于投资”,取决于本国资源配置的改进(转引自杨永华,2007:469-472)。可见,格里芬实际上指出了一国经济增长既要坚持对外开放,但又不能过度依赖外部经济和国际贸易,应当依靠的是本国的投资,而投资就要靠扩大内需。

丁伯根创立的经济政策学,尤其是其中的政策目标体系化原理和开放型经济下的政策模型,为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了政策层面的技术性难题。内外需互补型战略要求政府实现内外均衡的多元目标体系。丁伯根(1988,中译本,下同)认为,通过技术方法可同时实现矛盾的多元目标。丁伯根设计的开放宏观经济政策模型的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根据固定目标法,他提出了三个政策工具,即政府支出、工资率和汇率,并认为通过逻辑结构分析和方程推导可以求解出工具值,实现内外经济平衡的多元目标。这一理论为实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我国采取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合理性

中国作为资源性大国,走内外需互补型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采取内外需互补型战略符合中国国情。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一方面是由于国土规模小,资源严重匮乏且结构不平衡,因而需要用技术、资金、劳动力与世界市场交换。而我国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矿种配套程度强,与产业结构基本适应。中国主要矿产占世界首位的有8种,而美国为4种、俄罗斯为3种。虽然我国的人均资源较少,但是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仍然有天壤之别,后者的自然资源极度紧缺,只能走出口导向型道路。另一方面,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多数是因为国内市场狭小,生产扩张受到限制,需要通过扩大外需市场来发展经济。相反,中国拥有占世界1/4人口的庞大市场,仅一个省的市场容量就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市场容量,且有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内需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该走开放的但不一定是出口导向的道路。

其次,采取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能够有效防范外部冲击,维护经济安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安全稳定。根据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整体国民经济将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安排生产和销售,一旦国际市场发生经济危机时,占GDP份额50%以上的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可以有效降低整体经济的波动及其损失;出口企业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当国际环境有利时扩大出口,当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马上转向内销,将使企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将保证中国经济的灵活性、机动性,避免外部冲击,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增长。

三 中国采取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政策模型及其体系

(一)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基础模型——丁伯根开放经济宏观政策模型③

本文认为,丁伯根设计的开放经济宏观政策模型符合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并能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础性定量政策模型。

1.开放经济宏观政策模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本模型的功能是,从政策技术层面提供了政府实现开放经济中内外经济基本平衡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模型设定三项目标:充分就业(v)、货币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D)。充分就业可视同为经济增长目标;货币均衡可视同为物价稳定目标,属于内部经济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主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反映经济平衡指标。三项目标完全符合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同时,兼顾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丁伯根法则的要求,政策工具数量必须大于等于目标数量。本模型提出三个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工资率(l)和汇率(k),涉及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三大方面,是实现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关键性政策工具。其中,以政府财政支出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内需;以汇率政策控制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收入分配及工资政策扩大内需、控制出口、减轻通胀压力,实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模型的逻辑结构图

逻辑结构图反映的是与目标和工具相关方程的逻辑关系(见图1)。本模型共有11个方程(因篇幅有限省略,参见丁伯根原著第284页)。逻辑结构图反映了11个方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以目标为已知数推导未知数政策工具的过程。

图1中实心圆圈字母表示已知数政策目标:充分就业(v)、货币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D);虚线圆圈字母表示未知数即三个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工资率(l)和汇率(k);方框为资料,其他字母属于无关变量,在推导过程中将逐渐消去。图1下方的推导方程序号,是指与图1中作为推导出中间未知数变量以及最终未知数变量相对应的方程序号。

3.目标与工具关系式

根据逻辑结构图推导,在消去无关方程后,最后留下的是直接与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相关的关系式,包括短期和长期反应的关系式。短期反应关系式为:

上述分析表明,为了实现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政府把预期目标值代入关系式,就可求解实现三项目标的工具值并进行调控,实现预期目标。由于丁伯根模型中的方程系数是根据荷兰的经济数据得到的,因此,在我国实施这一战略中引入丁伯根模型时,必须对上述方程系数进行修正,即根据中国经济的历史数据测算系数,并运用有关的计量方法,建立含有新系数的方程式及开放宏观经济政策模型。

(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经济政策体系——丁伯根基础模型的扩展

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取向,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求对上述基础性政策模型进行丰富和扩展,构建更为具体和综合性的经济政策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由基本目标进一步扩展到中间目标,并形成更大的政策工具体系。图2中,政策工具扩展为两大部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分为扩内需政策和稳外需政策。

1.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如图2所示,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基本目标。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下,前两项和后两项目标存在尖锐矛盾,出口过于强劲虽然能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却会加大国内通胀压力和外汇储备压力,并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协调四大目标的矛盾,即通过适当压缩出口规模减轻国内通胀压力和外汇储备压力;同时由于有内需的支持,宏观经济不仅能防范外部风险,还能继续稳定增长和扩大就业。因此,这一战略能够确保中国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实现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必须有中间目标作为桥梁和保证。如图2所示,主要的中间目标及其指标包括国际贸易平衡以及适度的对外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竞争力指数、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经济效益、投资依存度、金融依存度、资源依存度等等。这些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有一定浮动。

图2 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经济政策体系

2.扩内需稳外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1)扩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国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中国居民有着强大的潜在需求。在本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实施了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效果积极但仍然有限。其原因在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相差悬殊,城市居民尽管在人数上低于农民,但前者的消费能力是后者的3-5倍,仍然处于消费主体地位。因此,中国新一轮消费热潮需要通过城乡并举的家庭消费革命来推动。今后一段时期的城乡消费新热点可归结为:两代居住房普及、家庭轿车普及、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普及、家庭住房太阳能发电普及等等。这些热点产品的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密集性强、科技含量大,既能拉动GDP增长、扩大就业,又有利于节能环保,实现政府的多元政策目标。

为扩大内需,实现城乡家庭消费革命,急需大量新建财政金融等基础性政策工具,包括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提高居民购买力;采用政府财政补贴等财税政策;推行贷款贴息、住房信贷、汽车信贷等金融政策;建立工资和GDP同步增长的收入分配政策;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拓宽社会保险渠道,如推广税延型保险、企业年金等;改革地方政府考核制度,把扩大内需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提高其在考核时的权重。

(2)稳外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今后,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国际市场,又要防止盲目扩大出口的倾向。稳外需方面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实行小幅缓慢升值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使之既有利于控制出口盲目增长的趋势,在汇率压力下促使企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又能保护出口企业,避免大幅度升值对企业带来的冲击,继续发挥较低汇率对出口的刺激作用。

3.扩内需稳外需的微观经济政策体系

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实现根本上将取决于微观基础即企业的经营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往往出现大规模的亏损、倒闭。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应实行常规性的内外并举经营方式。

(1)出口企业扩内需的经营方式转变及其配套政策。企业扩内需的经营方式主要有:第一,与国内同行业企业合作的内外对接方式。出口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国内市场是十分艰难的,而国内从事内贸的企业往往具有熟悉国内市场、销售渠道畅通等优势,因此,双方合作开发可以迅速扩大内需市场。例如,宁海佳佳文具公司在继续稳定外销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与北京文具公司合作开发动漫文具,扩大门店和加盟店至300家,销售额预计高达1.2亿元,真正实现了内外需互接互补。第二,内外销售市场联动的方式。国内企业开发、创建大型专业商品的国际贸易市场,既吸引外商参与市场交易,又直接面向国内消费者。外贸商品的质量、款式具有国际水平,将对国内消费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对于出口企业各种扩内需的方式,应当及时总结推广。

出口企业扩大内需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保障和鼓励。政府有关部门对不同行业尤其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企业的扩内需,可有针对性地实行财政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支持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相反,对那些仍然把增长的希望放在出口、把经营的重点置于单向出口方面,严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出口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应实行必要的限定措施,例如实行内外核定销售许可证制度等。

(2)出口企业稳外需的经营方式转变及其配套政策。出口是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我国实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仍然要求继续稳定出口企业的外需,一味强调内需主导,完全否定出口作用的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的。因此,出口企业应尽快转变经营方式,使出口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外销方式从薄利多销向自主开发设计转变。为此,政府需要继续实行结构性的出口退税政策,使之有保有压,调整出口结构,继续推动出口的增长;鼓励意愿结汇,既能减轻央行庞大的外汇储备压力,又能提高出口企业用汇的灵活性和出口积极性等。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②外向型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一起,都是发展经济学家基里·格里芬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本模型选自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开放宏观经济政策模型14—问题14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0-141页。

标签:;  ;  ;  ;  ;  ;  ;  ;  ;  ;  

中国内外部需求互补发展战略与政策探讨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