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撕纸活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教育是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奠基教育,它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多种形式来实施的。所以,做为幼教工作者应为幼儿创造条件,设计有益于幼儿智力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撕纸活动就是一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撕纸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各种撕纸的技能技巧;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幼儿的撕纸活动象猜谜、绘画、玩翻绳等游戏一样,不是单纯的玩儿。单纯的玩虽然也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那是随意性的,盲目性的,幼儿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实际上幼儿撕纸活动有一个由无意识地玩纸到有意识地模仿成人撕出一定图形,再发展到创造性地撕出一些物体图案的过程。
撕纸活动最初阶段,幼儿只是拿着纸翻来翻去地玩或干脆撕成小碎块扔掉。可是以后便能模仿年龄稍大的同伴进行最简单的、有目的撕纸;如撕出两个圆洞蒙在脸上作为面具等。能学习成人撕一些较复杂的物体;如小松树、小花等。用对折的方法撕出对称的、有规律的图案,如四角花、三角花等图案。
幼儿的撕纸活动是一个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孩子的经历各不相同,个性萌芽也有差异,但是每个幼儿都是有潜在的创造力的。做为教育工作者应细心去观察、去激励、去发展他,并进行因材施教,而绝不能将教师的教学意图生硬地强加给幼儿,使幼儿从中真正获得乐趣,求得发展。
撕纸活动所用的材料是:废旧挂历纸、报纸、电光纸及各色包装纸、彩纸等。
撕纸活动的教学进程:
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撕纸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训练幼儿撕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椭圆形、圆形、半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此阶段要求教师讲清撕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包括纸的拿法、起撕、直撕、转撕等),尤其提醒幼儿撕纸时要专心、耐心,不可半途而废。
第二阶段:撕拼各种图形图案。
教师教给幼儿用撕的几何图形拼成形态各异的图案。如图。
第三阶段:直接整体的撕物体图案(从简单到复杂)。
整体撕物体图案主要包括两种方法:按轮廓线撕和目测撕。按轮廓线撕是指由教师或幼儿自己事先在纸上画好某一物体超廓,然后按轮廓线把图案撕出来。目测撕是指先仔细观察所要撕的物体的外部特征,然后有顺序的依次撕出物体图案。(一般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撕)
第四阶段:折叠撕纸(包括对角折撕、对边折撕、对边反复折撕、三角折撕等)要求折叠时将边边、角角对齐,要折的平直、整齐,然后再进行撕纸,撕纸要求同前所述。
1.教师示范前,最好先出示一个范例,使幼儿对要撕的图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明确折撕的目的、任务,以便于更好地理会教师的示范讲解。
2.教师示范时,开始最好分步进行,即教师折撕一下,幼儿学着折撕一下,以后逐渐过渡到一次示范完毕,然后幼儿再去折撕。
3.教师示范时的注意事项:
A.无论哪种示范,应讲解所要折、撕的标准部位。
B.每折撕一步,为使幼儿折撕的平直、整齐,要提醒幼儿线条要尽量直,用手抹平,压扁,再去仔细地撕,否则所撕图案易走形。
第五阶段:创造性地撕拼图案并编讲故事。启发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撕出各种图案,拼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编成有趣的故事,从而将一幅孤立、静止的画面变成为动态的、深受幼儿喜爱的连环画故事。这样一方面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劳动的快乐,另一方面,又可使幼儿的创造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如幼儿编讲的故事《狐狸与公鸡》、《春天》等。
总之,撕纸和绘画、折纸一样都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途径,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启发幼儿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在自发的表现中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幼教园地》(济南),1996.7/8.50~51
标签:幼儿园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