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社会思潮的新动向及政策建议_社会思潮论文

我国青年社会思潮新动向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新动向论文,青年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5)06~0018~08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思想最开放与最活跃的群体,青年总是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青年与社会思潮关系的紧密性与重要性,使得这一领域得到了不少学术关注。以中国期刊网为例,将“青年”和“社会思潮”设置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有4468条相关文献。就时间维度来看,从2001年的69篇到2007年的204篇,到2010年的352篇,到2014年接近500篇(481篇),研究的数据形成逐年增加的态势,从中可以看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青年社会思潮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并付诸研究实践。就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集中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包括价值观、文化、信仰、行为等)和“对青年的引导策略”两个方面。例如,陈昌兴和干承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信仰危机现象的透视[1],陈尧对网络民粹主义影响青年政治参与行动的分析[2],郑洁和姬全生有关“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的研究[3],陈超和姜华有关“新时期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趋向与应对”的研究[4]。当然,也有学者注意到,“社会思潮与青年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两者在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双向互动和建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社会思潮影响青年,青年也影响社会思潮”[5]。值得一提的是,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年主体认同[6],例如,刘波、李映秋有关“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研究。就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分析较少。例如,沈卫星有关“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及其引领”的研究[7],陈亮等人有关“社会思潮与青年成长的实证研究”[8]。就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研究仅采用模糊的青年概念,在有明确研究对象的文献中青年大学生受关注最多,而青年农民工、青年白领很少进入研究视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尽管有关青年社会思潮的研究并不少,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高同质性和研究对象的高单一性,导致青年社会思潮研究的丰富性极其欠缺,这正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难点。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是国内外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也正是当代青年从出生到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期。当代青年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9],这使得“高、大、上”的传统主流意识引导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当代青年对社会思想的认同需求。另一方面,2014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在国际上,政治风云变幻,乌克兰、泰国政局动荡,中东战事再起,恐怖极端组织肆虐。在国内,中央继续加大作风建设,强力反腐,各领域改革全面展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开启依法治国新征程;同时,我国也面临“十二五”规划收官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交替。在此背景下,了解当代青年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本研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大学生、青年白领和青年农民工三大青年主体的社会思潮动向,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设计

       核心概念。社会思潮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目前,学术界并未对我国到底有多少种社会思潮形成一致性观点。有研究提出,当下中国民间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主要有自由主义思潮、新权威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新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6种[10];有研究则指出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等8种主要社会思潮[11]。同时,关于对青年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的看法也并不相同。有研究认为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人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等6种;另有研究则提出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5种。此外,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关注度、活跃度和影响力三个维度综合评估,从2010年起连续5年公布最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其中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和宪政思潮等入选2014年十大思潮[12]。由于其统计材料主要来自网络,因此,其结果更能反映青年的社会思潮动向。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目前在我国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社会思潮主要有10种,即邓小平理论、新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儒家、宪政思潮、民粹主义、新左派。从思潮选择上考虑了多元化特征,既涵盖官方主导思潮(邓小平理论),也有草根主流思潮(如新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既涵盖经济领域(如新自由主义),也涉及政治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还有文化领域(如新儒家)。

       测量方法。首先,为考察当代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类型的了解情况,本研究直接列出了目前我国最为活跃的10种思潮的名称,请被调查者选出自己有所了解的思潮的类型。其次,为更真实地反映青年是否会潜在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通过对摘录代表性观点的认同度进行间接测量。其中:“市场经济为腐败和贫富分化创造了条件”代表新左派思潮;“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全民民主”代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阻碍中国进步的是目前陈旧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潮;“全世界最后都要依靠东方文化来解决问题”代表新民族主义思潮;“政府应完全顺应大众情绪和意愿”代表民粹主义思潮;“建立儒教、实施仁政是解决目前中国问题的出路”代表新儒家思潮;“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代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代表宪政思潮;“西方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代表普世价值论思潮;“邓小平思想是引领国家富强、人民共同致富的伟大创举”代表邓小平理论。每个观点均采用“很不认同”、“不太认同”、“说不清”、“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5级量表。最后转换为3个值:知晓率,指青年对某社会思潮了解的总体比例;认同度,指青年对某社会思潮观点选择“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的比例;隐性渗透力,指青年并不知道所认同社会思潮的类型的比率,操作化为总体认同度减去知晓率,数值越大代表其隐性渗透功能越强。

       数据来源。本研究中,青年指年龄为18~34岁的青年白领、青年农民工和大学生(以社会经济身份为主要分类标准)。考虑到抽样成本、可操作性、样本代表性、亚群体分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选取了经济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北京)和省会城市(郑州)三大城市,并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各群体的主要特征分布数据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员由当地大学本科生构成,在调查前经过了系统的专业培训,调查督导分别为当地社会学调查专家,调查时间从2014年5月初开始,到6月底完成,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样本3483份,其中:青年白领占33.0%,青年农民工占32.8%,大学生占34.2%;北京样本占33.4%,上海样本占32.9%,郑州样本占33.7%;男性占50.9%,女性占49.1%;汉族占94.7%,少数民族占5.3%;有宗教信仰者占8.5%,无宗教信仰者占91.5%;中共党员占12.4%,共青团员占51.7%,民主党派占1.0%,群众占31.7%,其他占3.1%;独生子女占45.1%,非独生子女占54.9%;平均年龄为25岁(标准差=4.57)。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

       1.青年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邓小平理论仍占主导地位

       从知晓率来看,青年对邓小平理论、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知晓率均超过两成;从认同度来看,青年对邓小平理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思潮的认同率也均超过两成,另有少部分青年了解或认同其他类型的社会思潮。从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社会思潮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如邓小平理论、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思潮)等“硬”的、实实在在的领域;而对文化(如新儒家)等“软”的领域关注较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草根”为基础的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也较为活跃。事实上,这一趋势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印证[13]。当然,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仍保持着青年社会思潮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从知晓率来看,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邓小平理论的知晓率最高(66.9%),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对其他社会思潮的知晓率,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排名第二位)和新民族主义(排名第三位)的两倍多;从认同度来看,当代青年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度达到65.0%,超过六成,这一比例也远高于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认同度,这一比值分别比其他社会思潮平均高出27~50个百分点(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年不但对邓小平理论有较强的知晓率,并且有较高的认同感。这说明,尽管改革进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但改革成果还是令青年有目共睹的,因此能得到大部分青年的自愿认同。值得指出的是,仍有三到四成青年不了解或不认同邓小平理论,这既与传统宣传教育模式有关,也与各种非主导社会思潮的冲击有关,意味着青年思想意识教育的形势依然严峻。

      

       2.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熟悉,对新左派思潮最陌生

       就非主导社会思潮的知晓率来看,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民主社会主义(32.3%)、新民族主义(28.9%)、新自由主义(23.5%)、历史虚无主义(11.9%)、新儒家(7.5%)、普世价值论(7.3%)、宪政思潮(5.0%)、民粹主义(4.3%)、新左派(2.4%)。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知晓率相对较高,而新左派、民粹主义和宪政思潮的知晓率最低,均未超过5%。因此,通过知晓率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熟悉,对新左派思潮最陌生。这可能是因为民主社会主义带着“民主”与“社会主义”两个帽子,容易与“社会主义民主”相混淆,易受到当代青年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青年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极强渴望。此外,新左派则可能与“极左”的表面负向刻板印象相联系,容易使青年产生反感和排斥情绪。

       3.青年最易认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

       从非主导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来看,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37.3%)、新自由主义思潮(36.4%)、新左派思潮(35.4%)、民粹主义思潮(20.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9.1%)、宪政思潮(17.9%)、新儒家思潮(16.7%)、普世价值论思潮(16.5%)、新民族主义思潮(13.8%)。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最易认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最不认同新儒家思潮、普世价值论和新民族主义思潮。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并不完全一致[14],但在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排名上差异不大。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高认同度表明,青年对改革存在较强的矛盾心理。新自由主义思潮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读为“彻底市场化”,否定国家宏观调控,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读为公有制企业“私有化”;新左派思潮则反对“市场化”,认为政府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甚至还有极端“左派”者利用当前腐败多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甚至希望回到计划经济时代[15]。这可能是因为当代青年既是改革最受益的群体,也是受改革带来的问题影响最深的群体。同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高认同度既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也体现出青年强烈的政治参与需求。

       4.非主导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性渗透力普遍较强,以新左派最为突出

       从隐性渗透力来看,青年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度与知晓率最为接近(仅相差1.9),新民族主义思潮的隐性渗透力最低(-15.1),新左派思潮(33)、民粹主义思潮(15.9)和宪政思潮(12.9)、新自由主义思潮(12.9)隐性渗透力相对较强,而普世价值论思潮(9.2)、新儒家思潮(9.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7.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5.0)的隐性渗透力则较弱。从中可以看出,非主导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性渗透力普遍较强(新民族主义例外),以新左派最为突出(其认同度几乎是知晓率的12倍),其次为民粹主义(认同度是知晓率的4.7倍)和宪政思潮(认同度是知晓率的3.6倍)。从中可以看出,非主导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性渗透力普遍较强,以新左派最为突出;而主导社会思潮宣传的隐性渗透力较弱。由于社会思潮不仅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利益诉求的表达,因此,新左派思潮极强的隐性渗透力,反映出青年可能将目前我国社会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现状归因于改革的思想倾向。

       (二)青年社会思潮的群体差异

       为了清楚地看到青年白领、青年农民工和大学生三个青年群体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和差异,本研究将每个群体对每种社会思潮类型的知晓率、认同度和隐性渗透力进行加总处理,得到社会思潮总体知晓率、认同度和隐性渗透力。结果发现,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青年白领和青年农民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

       1.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以新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为突出

       从社会思潮总体知晓度来看,大学生对各类型社会思潮的知晓率最高(224.5%),其次为青年农民工(175.0%),最后为青年白领(168.4%)。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新民族主义思潮的知晓率接近四成(37.1%),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知晓率为两成(20.4%),比其他两群体均高出一成多;同时,对新自由主义思潮(26.5%)和普世价值论思潮(10.4%)的知晓率也比其他两群体分别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青年白领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知晓率(25.5%)则比其他两群体低一成左右(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以新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为突出,而青年农民工与青年白领对社会思潮的知晓率比较接近。这一结果说明,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最为活跃,这可能与青年大学生本身对社会思潮感兴趣有关。

      

       2.青年农民工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以民主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最为突出

       从社会思潮总体认同度来看,青年农民工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最高(299.9%),其次为大学生(277.2%),最后为青年白领(258.4%)。差异主要表现为:青年农民工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认同度(44.1%)和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认同度(28.7%)均比其他两个群体高出一成左右;对新儒家思潮(20.5%)、宪政思潮(20.6%)和新民族主义(18.8%)的认同度均比其他两群体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同度(40.0%)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群体;而青年白领对新左派思潮的认同度(31.9%)则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群体(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农民工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以民主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最为突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农民工最容易接受非主导社会思潮。换句话说,民粹主义思潮真正的“草根”基础是青年农民工,这可能与他们遭遇的社会问题多,利益诉求多有关。

       3.社会思潮对青年农民工的隐性渗透力最强,其次为青年白领,最后为大学生

       从隐性渗透力来看,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农民工的隐性渗透力最强(124.9%),其次为青年白领(90.0%),最后为大学生(52.7%)(见表4)。差异主要体现为:民粹主义思潮(26.2%)、宪政思潮(17.4%)和新儒家思潮(14.2%)对青年农民工的隐性渗透力分别高出其他两个群体6~13个百分点;而新民族主义思潮(-25.5%)、民主社会主义(-1.5%)和历史虚无主义(1.1%)对大学生的隐性渗透力则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群体。从中可以看出,社会思潮对青年农民工的隐性渗透力是对大学生的2.4倍,是对青年白领的1.4倍。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大多来自主动选择(先了解,再认同),青年农民工对社会思潮的认同更多源自被动接受(认同,但不了解),而青年白领对社会思潮则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冷漠(先认同,再了解)。其中,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主动选择,可能与其追新求异的群体心理有关;社会思潮对青年农民工的强隐性渗透力可能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辨别力较低,很容易受到渗透和引导有关;青年白领的理性与冷漠,则可能与其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四、研究的结论与对策建议

       社会思潮是民心的风向标,是国家与执政党把握社情民意的传感器和晴雨表[16]。青年社会思潮的动向,反映的是当代青年的群体心态、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以青年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为基础,关注隐性渗透力和群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引领策略,才能发挥社会思潮的正能量。

       (一)加强“主旋律”的隐性渗透力,引领多元化的青年社会思潮

       当代青年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社会思潮并存是我国现阶段思想意识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并可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同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例)占主导地位,但至少三成青年并不完全认同,这表明继续加强“主旋律”引领作用的重要性。在目前时代背景下,“主旋律”正面的、显性的引领虽然不可避免(且非常重要),但由于青年的逆反心理而容易引起青年排斥,难以收到理想效果,急需加强“主旋律”教育引导功能的隐性化渗透。在具体模式上,主导思潮宣传模式应“自降身段”,向其他社会思潮的传播模式借鉴和学习,通过大众媒介、社会时尚包装以及社会舆论造势等方式,对青年产生眼球吸引、情感刺激、心理认同、价值洗礼的作用,从而自觉规避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二)关注并重视群体利益诉求,切实解决青年发展的现实问题

       当代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熟悉,对新左派思潮最陌生;当代青年最易认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熟悉度和认同度,直接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对改革的矛盾心理,对民主政治的渴望。一方面,当代青年希望加快改革的步伐,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伴随改革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直接压抑了青年的现实生活(如高房价压力、高职业压力等),这使他们易对改革本身产生疑虑;同时,便捷的信息技术又使他们有更多机会直观地看到西方世界的“优越性”,也看到更多本国社会的矛盾问题,从而产生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向往。长期以来,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主导价值观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片面强调整体价值,这种无条件要求个体为整体做出牺牲的理念,已经不能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中东之变的教训就在于忽视青年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因此,关注并重视群体利益诉求,切实解决青年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实施青年优先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断绝社会思潮负面影响的植根土壤。

       (三)将社会思潮由“暗”变“明”,提高青年对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

       非主导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性渗透力普遍较强,以新左派最为突出,这意味着青年中存在着“主义”与观点之间严重脱节、错位现象,即知道并认同一些社会思潮的观点,但并不知道它是属于哪类社会思潮。因此,过去一味“堵”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急需改变,既要“堵”,更要“疏”。这就要求应主动将不同社会思潮由“暗”变“明”,才能真正提高青年对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首先,对含有反动、极端、分裂等有害思想理论的网站或信息源,要予以坚决的屏蔽,而对于科学合理地阐明各种社会思潮的内涵、历史、观点等的信息源,要予以适当的“放行”。其次,鼓励青年了解各种社会思潮,使青年能更科学、更理性、更客观地审视和理解当代各类社会思潮,如建立介绍当代社会思潮的专业网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和开展专家讲座、辩论交流活动等。

       (四)借助青年社会思潮的实证数据,发挥网络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青年社会思潮的实际特点可能与学术或媒体的感受有较大出入,应根据青年社会思潮的实际实证数据,发挥网络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社会思潮无论是在形成还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和社会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以致一些青年自认为是在以社会思潮中的理念、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实则却是在受着社会舆论的左右。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已成为青年社会思潮交流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借助网络社会舆论的特点与规律,正面引导青年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例如,建立引领社会思潮的网络队伍,在青年偏爱的网络平台(青年对官方网站的使用率普遍不高)上,针对青年存在的错误思想进行有效的及时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删除;引导青年对感兴趣、有疑惑的社会思潮进行网上正面讨论,甚至在线直接讨论。

       (五)根据青年思潮发展的群体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引导策略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青年白领和青年农民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大多来自主动选择,青年农民工对社会思潮的认同更多源自被动接受,而青年白领对社会思潮则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冷漠。根据青年思潮发展的群体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引导策略。例如,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趣度较高,那就需要教育者采取主动和正面的引导态度,辅助大学生利用正规的渠道了解信息,鼓励大学生在校园网上讨论和交流观点,甚至可以直接邀请专家与大学生现场互动并作网络直播等。青年农民工无论居住还是工作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分散,很容易成为主导价值宣传的空当,因此,应主动利用社区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让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无生根之基,尤其应关注民主社会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的生存基础。最后,针对青年白领对社会思潮的理性和冷漠态度,可为青年白领提供更多的理性讨论条件,如客观、科学地介绍各类社会思潮等。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青年社会思潮的新动向及政策建议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