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泪的重整——危机后韩国经济的复兴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韩国论文,危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深重的创伤,韩圆汇率急剧贬值,资本迅速外流,短短几个月内,韩国经济已频临破产的边缘。经过1年多的努力韩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1999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2%,居亚洲各国经济增长之首。高速的经济增长很容易让人觉得韩国已经走出危机的阴影,开始了危机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但是,深入韩国经济的内部,就会发现韩国经济的复苏应该打个折扣。到目前为止,韩国失业率仍然高达7%,有将近160万的人仍然没有工作。高经济增长率只是技术性反弹的结果。例如,1999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9.8%,但国民生产总值只比1997年同期多出2%。由此, 许多人一直在问,韩国经济的复苏是真的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明确。其实,真正重要的是韩国因为金融危机的打击,正在步入全面改革的转折时期。
现在的韩国,最常用的词汇就是重整。不仅政府、企业在重整,连一般的韩国人也在重整自己的价值观。在全国改革、重整的时期,对立、冲突的情景和经济数据将持续存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韩国人要接受现实——如今是一个好与坏并存的时代。”韩国高丽大学企管系教授张夏成说。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韩国刚刚开始走进历史的转折点。这场巨变,全亚洲都无法置身事外。毕竟,韩国仍然是亚洲的第三大经济体。
金大中:临危受命拯救经济
从数字上看,韩国经济的成效确实非常亮眼,经济增长率反弹十几个百分点、通货膨胀迅速下降,外贸顺差巨幅增长,外汇储备增加2 倍(见表)。
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几乎倒下的韩国经济能够最先摆脱危机的阴影,重新站了起来,金大中是关键因素。韩国的政界、学界、以及企业界人士对金大中的工作都比较肯定,认为韩国国民当初选择金大中为韩国总统是正确的。
1997年对韩国经济来说可谓是灾难深重。先是有年初的大罢工,而后是1月底韩宝钢铁工业公司宣告破产,3月22日韩国殊钢公司破产、 4月21日韩国最大的酒类集团真露公司出现债务问题被列入银行援助计划、7月中旬韩国第8大财团起亚集团宣告破产。接着是韩兴、代龙等集团相继破产或出现债务问题,韩国掀起了企业破产风。屋漏偏逢连夜雨,11月,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韩国,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 韩国汇率从1美元兑860韩圆急剧下跌到12月22日的1美元兑2000韩圆; 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又波及到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指数跌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韩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在一个月内被连降10级。12月3 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并与IMF达成经济改革的协议, 协议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前者包括货币、汇率、财政等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后者包括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金融部门结构调整、企业结构改革、提高劳动市场的弹性以及构筑社会保障网等有关市场机制的确立和结构调整的内容。
对于民族自尊心极强的韩国人来说,与IMF达成协议,让IMF对韩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实在是难以忍受。因此,全国的反对声浪很高。
12月韩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金大中当选为韩国总统。他除了抵抗强烈的反对声浪,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援助条件外,还锁定金融、产业、劳工和政府四大经济部门,开始全面改革。
出身反对党、不与财团挂钩、也没有执政党沉重历史包袱的金大中决心放手一搏。金大中一直对韩国自我封闭、财团独大、政企勾结的经济结构不满,因此,执掌大权伊始就下定决心要在任期内,为韩国的金融体系和企业建立市场机制,重塑韩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在这种信念下,金大中政府相继出台了包括全面开放外资并购韩国企业、强迫财团重组、政府机构精简合并等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仅仅在金融部门,韩国就关掉了约1/3的银行、200 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裁员4万。改革幅度之大,令世人瞩目。
金大中非常清楚,改革的关键在于国民的支持。所以,他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国民沟通的机会,向他们宣讲自己的改革主张。例如,在开放外国资本收购韩国企业方面,民族自尊心极强的韩国人觉得难以接受,但金大中政府通过媒体反复解释引进外资的好处,如增加就业机会、拯救国内企业、增加外汇储备等等,使韩国人民逐渐接受。
企业重组:切割财团,活化经济
在金大中政府的一系列改革药方中,切割大财团和重整金融体系是最猛的两剂烈药。
韩国大财团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然而,昔日奇迹的功臣今天却成了危机的罪魁祸首。造成韩国企业财团现状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部分韩国企业界人士认为,财团体质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因为举债过度,又恰逢亚洲金融危机,资金极度短缺,从而造成困境。但是,国际专家及韩国学者则认为,韩国财团的倒闭风潮根本原因不在于财团的短期债务、资金流动性短缺等问题,而是更深层的、更难以解决的公司管理问题。韩国财团的公司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规模扩张的速度和全球竞争的压力。财务问题可以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却需要持续不断的变革和重整。企业财团能否建立起有竞争力的公司管理体制,不仅决定了财团本身的发展,而且决定了韩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90年代,世界企业都进入全球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大公司纷纷裁撤无关联、缺乏竞争力的业务,专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全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韩国的各大财团却仍然认为规模重于一切,进行无止境的业务扩张和投资,抢占市场份额,而无视平均利润率只有2%(韩国前30大财团)的现实。
支撑财团进行扩张的原动力就是所谓的“舰队型”管理体制。也就是说整个集团像舰队一样相互支持,获利的子公司把资金注入亏损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相互提供信贷。这种管理结构的问题,除了极容易引起连锁倒闭之外,还造成管理上的不透明和责任不明确。因为,从表面上完全看不出集团下属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经营业绩,股东也无从追究经理人和决策者的责任,作为监督者的银行和投资机构迷失在一堆虚虚实实的财务数据中,无从下手。只有等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才会暴露,而无法采取先期的防范措施。
针对大财团的这种弊端,金大中政府提出了切割财团的“大交易”(big deal)计划。然而,重组计划的实施谈何容易,因为财团实在是太大了。截止到1997年,仅前5家企业财团,现代、大宇、三星、 乐喜和鲜京的产值就占韩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7%,共拥有264 家子公司,业务范围遍及半导体、钢铁、百货公司、牙膏等行业。
财团支配着韩国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财团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这倒正好成了金大中推行其“大交易”计划的良机。1998年1月, 韩国政府同5大财团就“大交易”计划达成5项原则协议:(1 )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2)取消企业集团间的相互担保,(3)彻底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4)确定企业的核心产业, 也就是各大财团不能什么都做,相反,必须把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与此同时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5)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严格的管理会计制度。 在上述5项原则的基础上,韩国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措施, 并修订了有关企业结构调整的10部法律,它们包括破产制度方面的法律(公司整顿法、和议法、破产法)、金融及会计制度方面的法律(银行法、证券交易法、对企业财团进行外部监督的相关法律等)、租税以及外国人投资方面的法律(租税减免规制法、法人税法、外国人投资及引进外资的相关法律、垄断规制及公平交易法)。
在“大交易”计划中,5大财团的业务切割和重组最受关注。 根据大交易计划,业务重组后的5大财团,将在9个产业部门实现集中化。这些部门包括:石化、航空、半导体、汽车、电子、炼油、动力设备、造船、铁路车辆等。5 大财团各自的核心业务分别为:现代的核心业务是汽车、造船和建筑;三星的核心业务是半导体、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乐喜的核心业务是化学/能源、电子/电讯、金融服务;鲜京的核心业务是能源、化工、电讯、建筑、金融服务。在确定了核心业务以后,财团必须出售或与其他财团交换非核心业务,从而使每一个行业都有“世界级”的公司。例如现代的半导体和乐喜的半导体、现代石化和三星通用化学,各自合并成立新的公司;三星集团放弃汽车产业,和大宇集团交换大宇电子,等等。
韩国政府直接参与“大交易”计划,决定各个财团之间的业务交换和匹配。由于政府直接参与,推动了重组计划以较快的步伐进行,但是也招来了不少的非议。以三星汽车与大宇电子的交换为例,三星人认为,三星集团原本就想放弃汽车产业,但是三星可以以出售的方式退出汽车产业,而不一定非得像政府安排的那样与大宇电子置换。有些学者也认为,政府不应该介入,而且也没有能力介入企业的业务重组。
对政府直接参与重组计划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韩国政府和财团之间的纠葛。过去的韩国政府虽然在贷款和政策上扶持财团,但也担心放任自流可能带来的恶果。前几任总统都试图对财团进行重组,但都半途而废,未能成功。因为,财团知道,只要能够拖到新总统上任的前两年,政府对财团的重组就会不了了之。但是,这次的金大中可是真刀真枪地实干,记得当初金大中找5大财团的头脑们开协商会,会议结束后,5大财团的头脑们脸色都非常难看。财团们抱怨、质疑政府的强力参与,并认为这样的干预一定会带来反效果。而政府官员则表示一切正常,认为动手术总会流血。但该不该换人操刀?流血以后能否药到病除?这些问题都是韩国企业重组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而言之,这场世纪之交的企业重组,不仅关系到金大中的政治生命,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到韩国经济和产业的未来。
人们关心的是,这场重组能否成功?答案并不肯定,一般认为希望不大。因为,在实际的执行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各财团对资产价值、股权交换的方式、债务如何清偿等具体问题都有不同意见和争议。而且,随着经济回升,财团的财务问题逐渐缓解,更增加了财团抵制重组的筹码。事实上,除了现代半导体和乐喜半导体的合并,现代石化和韩华(Hanwhua)石化的合并,以及现代、大宇、Hanjin 的铁路车辆合并外,还没有其他的成功案例。最近一家韩国调查机构的民意调查表明,有53%的韩国人认为,直到金大中2002年任期届满,韩国的财团重组计划也不会成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韩国的财团重组抱有乐观的看法,认为韩国财团的基础甚好,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站起来。
乐观、悲观本身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发韩国财团危机的核心问题能否得到真正的解决,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公司管理体制。
金融改革:竞争力从倒闭1/3开始
早在危机爆发前一年,韩国政府就已经把金融部门的结构改革作为最大的政策课题,召集各界专家为金融改革委员会制定金融结构改革的方案,打算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部门进行大胆的改革。然而,改革因遭到各利益集团的抵制而流产。1997年底,危机爆发,金融部门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金大中政府顺应形势的需要,为金融改革确定了一个制度性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内容包括:(1)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 包括赋予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韩国银行发修正案”;对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并设置同意监管机构的法案;存款人保护法、有关关闭金融机构、损失分配、持股减资的立法等。(2 )成立直接隶属总理的金融监督委员会(简称FSC),统一行使对银行、证券、 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金融监督委员会运作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保持决策上的独立性。首先,不首外来的干预。例如,中央银行将监管工作交给FSC后,只负责货币政策,不能再威胁、 利诱银行配合政府政策。财政部也不能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金融部门协助贷款给特定的企业和项目。其次,FSC的工作人员也要谨守超然原则。FSC 内有9个委员,他们由律师、大学、以及政府财经官员组成。每个委员都不能参与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决策。为了强化金融改革的执行效力,韩国政府将规划、法规制定等决策工作与实际的监管工作分开。FSC 负责决策,在FSC下再设金融监管执行机构,执行FSC的决策。(3 )允许外资参与韩国金融机构的重组,允许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在韩国开设分支机构。
由于金融改革的涉及面很广,所以最要紧的是确定改革的先后次序。韩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致认为,银行业的彻底改革最为要紧。银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铲除那些体质太差,资本充足率低于8 %的银行。铲除的主要方式是标购(purchase & assumption,P&A),在这种方式下,买主可以只接受被收购银行的较好资产和员工,存款保险公司吸收被收购银行资产小于负债的差额,韩国资产管理公司购买被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收购银行就不易被被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拖垮。如果在标购的过程中,没有算清被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标购后6个月内, 收购银行仍然可以将被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卖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其次,针对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如贷款决策高度集中、风险控制结构不完善等弱点,扩大了董事会的权力,推行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贷款分类方法、信息披露和会计标准。
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除了强行关闭经营不良的机构外,对于那些问题不太严重、能够持续经营的机构则要求它们限期提交“经营正常化方案”,经营正常化方案的评估标准主要有三,即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韩国就关闭了近1/3的银行,200 家的金融机构(见表2)。
表2 韩国政府关掉了二百家金融机构
机构种类 年底家数 目前家数
银行
3323
证券公司
3632
保险公司
5045
证券投资信托公司
3124
租赁公司
2522
相互储蓄融资公司 231
204
(类似台湾的信用合作社)
商人银行
3012
信用联合社
1666 1544
总计 2102 1906
资料来源: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
在付出高昂的改革代价后,金融业新气象开始逐渐展现。与以前相比,金融机构的透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外资对韩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开始恢复,韩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也重新开始回升。更为重要的是,韩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韩国政府直接指挥银行为财团提供贷款、筹措资金。在大多数的银行里,个人和中小企业一贷难求。储蓄银行也很少主动找客户。德国商业银行投资韩国外汇银行后,外汇银行的作风大有改观,从1999年起开始对客户发动主动攻势。
银行内部的组织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例如,现在几乎每一家银行都新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推出每一项新产品、承接每一笔新业务时,都要衡量、了解背后的风险。韩国外汇银行甚至找了17个新员工,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直接由德国商业银行来的主管领军。
经历了危机和改革洗礼的韩国金融机构,开始按国际标准来做事。例如,危机前韩国的银行作出贷款决策的依据不是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项目的好坏,而是“这是不是韩国政府的重要计划?政府会不会支持?”只要是,就一定能拿到钱。但是现在,所有的贷款都要经过银行的贷款委员会讨论。在外汇银行,甚至连韩方的董事长都不参加这个委员会,而是直接由德国商业银行的专业主管来主持。
未来展望:成功的根本力量将来自社会重组
企业重组、金融改革仍在持续进行,韩国仍然有其特殊的优势,如韩国人团结、爱国的民族性在金融危机、剧烈变革的时期形成了一股稳定的社会力量;韩国的工业实力在半导体、通讯、电子、造船、汽车等行业,不管是品牌、技术开发或制造,韩国都有世界顶尖的实力。这两者相结合带来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但是,经济复苏并不表明韩国已经摆脱了危机。
首先,正如前面指出的,象征经济复苏的漂亮的数字背后,其实有很大成分的“技术性反弹”。两年前经济状况不佳,基数较低,改革措施到位后,自然容易看到高增长。更重要的是,金大中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随着经济复苏,出现了停滞的苗头。
金融危机把韩国累积了40多年的深层问题,如金融体系、产业结构、官僚组织、政企勾结等全暴露了出来。但是这些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形势危急时,大家都愿意妥协,牺牲;但是情况稍有好转,改革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阻力就会重新出现。如财团改革,本来声势浩大。目标包括前5大财团的子公司, 债务/股本比率要在1999年降到200%以下, 而且财团要出售或交换子公司,重塑竞争力。
但是,目前的韩国股市牛气冲天,股票指数狂涨,经济开始回稳。财团开始抵制政府的改革计划。1999年8月15日, 金大中还为此严重警告财团领导人。
另外,原先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也遇到了瓶颈。1999年9月, 韩国最大、最有象征意义的银行并购案——汇丰银行收购汉城银行,已正式宣告谈判破裂。金融改革与财团重组之间也是“鸡生蛋,蛋生鸡”那样,纠缠不清。“企业经营不好会把金融业拖下水,而金融业出了问题则会导致信用不足,加重企业的资金困难。”这两项改革越往下推进,深层的问题就暴露越多,改革就会陷入一定的僵持状态。
拉锯、冲突、妥协原是任何改革都少不了的,但是如今韩国的改革步伐却显得异常的沉重和迟缓。虽然改革会出现反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就此不前的倾向。正如有识之士认为的那样,改革倘若半途而废,危机就会第二次爆发,惟一的选择就是知难而进。
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决定了韩国能否摆脱危机的阴影。但从长远来看,更持续、更根本的改革力量则是韩国社会的重组和转型。
经历了危机的冲击,韩国人民对经济增长的价值观开始转变。以前,为了增长,韩国人民眼看着政府主导产业的发展,眼看着金融机构不负责任地向大企业提供资金,眼看着财团不断扩张,规模越来越大,效率却越来越低。韩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增长以外,似乎没有别的目的。
然而,追求增长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旦夕之间,国家经济频临崩溃,往昔的赫赫威龙转眼成为不得不求助于国际援助的“病龙”;“惟利是图”的外国资本则乘着韩国企业急需资金的困难时刻,大举入进。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好强争第一的韩国人开始反思对“经济增长”的信仰。
除了对大环境进行反省以外,韩国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韩国的年轻一代,不再相信终生雇佣制,而是认为自己有专长才是最现实、最可靠的保证。个人的就业观也开始转变,以前高学历、有能力的人才都往大财团跑。到大企业就职是社会认同的主流价值。但是,金融危机后,大财团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就业场所,反倒是一些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更显示出生存和发展的潜力,过去以进大财团为荣的韩国大学生,现在开始转变观念,愿意到有前景、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就业,实现自身的发展。
危机后的韩国,正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大重组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样的重组势必痛苦,也势必漫长,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不断的反复。但是,一个懂得自我反省、能够痛下决心向自己的病体开刀的民族必将能够赢得未来。
表1 韩国经济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