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披髪——唐代女冠谢自然传奇考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代论文,自然论文,传奇论文,谢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2)02-0135-08
一、关于《太平广记》等记载中的谢自然
韩愈《昌黎先生集》卷1《谢自然诗》:“[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昼轻举。郡守李坚以闻,有诏褒谕]。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繁华荣慕絶,父母慈爱捐。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聨。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入纮大,影响无由缘。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驱车领官吏,甿俗争相先。入门无所见,冠履同蜕蝉。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山林人可入,魍魉莫逢旃。逶迤不复振,后世恣欺谩。幽明纷杂乱,人鬼更相残。秦皇虽笃好,汉武洪其源。自从二主来,此祸竟连连。木石生怪变,狐狸骋妖患。莫能尽性命,安得更长延?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寃。来者犹可诫,余言岂虚文?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绩耕耘。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感伤遂成咏,昧者宜书绅。”[1]58-59
谢自然自幼入道,到了14岁时,就已断绝饮食。李昉《太平御览》卷662:“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礼不愿下山,母从之,乃迁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于开元观,受紫虚寳经于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坛、烟箩、修竹,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似小于人间官印,四壖若朱,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忽于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一川散漫,弥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间壁记。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曰:降世为某官职。又,自然于所居堂东壁上书数字,皆道德之意,真迹存焉。”[2]2958《太平广记》卷66记载:“自然性颖异,不食荤血。年七岁,母令随尼越惠,经年,以疾归,又令随尼日朗。十月,求还,常所言多道家事,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自然因拜礼,不愿却下,母从之,乃徙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饭,云尽是蛆虫,自此絶粒。数取皂荚,煎汤服之,即吐痢,困剧,腹中诸虫悉出,体轻目明。其虫大小赤白,状类颇多。自此犹食柏叶,日进一枝。七年之后,柏亦不食。九年之外,仍不饮水。贞元三年三月,于开元观诣絶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寳箓》。”[3]408
此后六年,这位“谢真人”行为怪异,不但引起地方长吏的怀疑,甚至连父亲谢寰都视为怪异。但是她的能力更是灵奇,似乎不得不使人信服。“谢自然者,其先,兖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举孝廉,乡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试秘书省校书表为从事。母胥氏,亦邑中右族”。“贞元六年四月,刺史韩佾至郡,疑其妄,延入州北堂东阁,闭之累月,方率长幼开钥出之,肤体宛然,声气朗畅,佾即使女自明师事焉。先是,父寰旋游多年,及归,见自然修道不食,以为妖妄,曰:我家世儒风,五常之外,非先王之法,何得有此妖惑?因锁闭堂中四十余日,益加爽秀,寰方惊骇焉。七年九月,韩佾轝于大方山置坛,请程太虚具三洞箓;十一月,徙自然居于州郭。贞元九年,刺史李坚至,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坚即筑室于金泉山,移自然居之。山有石嵌窦,水灌其口中,可澡饰形神,挥斥氛泽。”[3]408-409谢自然之父“谢寰”一名,又见于地方存碑。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4:“谢寰《山灵泉碑》,谢真人父讳寰,所居名谢寰山。山有院,名灵泉,有一唐碑,字多讹缺。”[4]15而“韩佾”,也确曾任“果州刺史”。林寅《元和姓纂》卷4:“[韩]质,京兆少尹、中书舍人。生翃,拾遗。翃生伦,佾。佾,果州刺史。并云昌黎人延之族弟恬后焉。”[5]24
第二年,即贞元十年,正是谢自然被认为白日飞升的时间。对此《太平广记》卷66中有生动的记载:“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场。其日,云物明媚,异于常景。自然云:此日天真群仙皆会。金泉林中长有鹿,未尝避人,士女虽众,亦驯扰”。“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湿,诘之,云:旦离金泉耳;程君甚异之。十一月九日,诣州,与李坚别,云: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静室。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闻其诀别之语曰:勤修至道。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所著衣冠簪帔一十事,脱留小绳床上,结系如旧。刺史李坚表闻,诏褒美之。李坚述《金泉道场碑》,立本末为传云:天上有白玉堂,老君居之,殿壁上高,列真仙之名,如人间壁记。时有朱书,注其下云: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者。又自然当升天时,有堂内东壁上书记五十二字,云: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其书迹存焉。”[3]409-413此外,《舆地碑记目》卷4也论及:“唐《金泉山仙居述》,唐大和五年,果州刺史韦公肃文,在山上。”[4]14
二、关于谢自然师事司马承祯的考证
另一神仙传记——五代沈汾的《续仙传》,则将兹南充“女冠”谢自然与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联系起来。《续仙传》卷上《谢自然》有述:“后闻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居玉霄峰,有道孤高,遂诣焉,师事承祯。三年,别居山野,但日采樵,为承祯执爨而归,又持香果专切问道”。“承祯以女真罕传上法,恐泄慢大道,但唯诺而已。复经逾岁月,自然乃叹曰:明师未録,无乃命也?每登玉霄峰,即见沧海蓬莱,亦应非远人间,恐无可师者。于是,告别承祯,言去游蓬莱,罄舍资装,布衣絶粒,挈一席以投于海,泛于波上。适新罗船见之,就载”。“自然乃焚香想蓬莱祷祝,须臾俄到一山,见林木花鸟,烟岚若春,海师登山望,有屋舍人家甚众”。“俄而人皆登山散游,而自然独游一处,有道士数人,侍者皆青衣,有树,风动如金石声,花草香熏人彻骨,彩鸾、霜鹤、碧鸡、五色犬游于庭际。中有一人,花冠霞帔,状貌端美,青衣引自然入,虔恳礼谒,道士问:欲何往?自然曰:蓬莱寻师,求度世去。道士笑曰:蓬莱隔弱水,此去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莫到。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乃良师也,可以回去”。“及扬帆,又为横风飘三日,却到台州岸。自然欣然复往天台,具言其实,以告承祯,并谢前过。承祯曰:俟择日升坛以度。于是,传授上清法。”[6]18-19
谢自然拜司马承祯为师学道,究竟是不是确有其事?勿论真假,我们可以发现后世文士著述中经常引述这一说法。如《悟真篇》卷上:“翁葆光注:昔谢自然以兹道之难遇,欲求真师于蓬莱,竭其家产,以备舟楫,不顾洪涛巨浪之危,直往而不少惮。遂感神人,而语之曰: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一芥不为之浮,子将安往?赤城山有司马子微在焉,子往师之。谢回舟寻访,赤城果遇子微,授其道修之。不数载,白日升天。噫!人之精诚,一发于中,感格应之于外,将无往而不遇矣。”[7]4而邓牧《洞霄图志》卷5《司马天师》:“司马承祯居天台山,事师正潘先生,传辟榖导引术,无不通。后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维、孟浩然、王适、毕构、李白、贺知章为方外十友”。“女真谢自然,沉海欲诣蓬莱求师,至一山,见道士谓曰:天台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自然遂还,求之得度。冲举一旦,谓弟子曰:吾于玉霄峰东望蓬莱,常有真仙降驾。今为青童君所召,须往矣。俄顷蜕去,诏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帝亲为制碑,韦渠牟作传,文集行于世。”[8]7-9而更奇怪的是由司马承祯与李白盘桓,竟至于云李白与谢自然盘桓,这是不是以讹传讹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40《太白传神》:“李太白歴见司马子微、谢自然、贺知章,或以为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或以为谪仙人。其风神超迈,英爽可知。”[9]509
我们先来考证一下,天台“道士”之司马承祯,在唐代不但实有其人,而且还是极为著名的道教中人。《旧唐书》卷192《隐逸传》中有其传:“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周晋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孙。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承祯尝遍游名山,乃止于天台山。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承袆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列正文句,定着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其所居,修金策斋,复加以锡赉。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10]5127-5128而刘肃的《大唐新语》卷10《隐逸》:“睿宗深加赏异,无何,[司马承祯]苦辞归,乃赐寳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当时文士无不属和,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11]158
司马承祯卒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享年89岁。而《太平广记》卷66记载谢自然:“年十四……自此绝粒。……自然绝粒,凡一十三年。”[3]409-413即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谢自然飞升之时为27岁,考其生年,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也就是说司马承祯死后三十多年,谢自然才出生,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对此宋人邵博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做过相似的推算,只不过将后者之诞年又往后晚了五年。邵博《闻见后录》卷16:“又序:谢自然欲过海求师,或谓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承禛),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可,还,授道于子微,白日仙去。按子微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乃云自然授道于子微,亦误也。”[12]4这很明显地指出,谢自然师事司马承祯之事乃是谬误。也有以“谢自然”作“焦静真”者。《续仙传》卷下《司马承祯》:“时女真焦静真泛海诣蓬莱求师,至一山,见道者指言曰: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静真既还,诣承祯求度,未几,升天。尝降谓薛季昌曰:先生得道,高于陶都水之任,当为东华上清真人。”[6]2张君房《云笈七籖》卷5《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先生(司马承祯)门徒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静真虽禀女质,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导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东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贞一也。乃归而诣先生,亦欣然授之。”[13]110
三、关于韩愈《谢自然诗》涵义的考证
关于韩愈所作《谢自然》诗的涵义,早在宋代就已经评价不一,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顗《彦周诗话》:“退之(韩愈)见神仙,亦不伏,云: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赋《谢自然》诗曰:童騃无所识。作《谁氏子》诗曰:不从而诛未晚耳。唯《华山女》诗,颇假借,不知何以得此?”[14]2释契嵩《镡津集》卷一九《非韩第二十九》:“韩子(愈)前作《谢自然》诗,而讥斥神仙异端者,语句尤厉。今方降为郡,乃自衰变动,尤惑兄事仙翁异人,帖帖然,愿欲伏为其门人,扫洒厅宇以候之,凭其言而望脱去迁谪,以酬其待用之志也。”[15]471黄震《黄氏日抄》卷59《读文集韩文》:“《谢自然诗》,[韩愈]指其轻举之事为幽明杂乱、人鬼相残,不知人生常理,而弃其身。卓哉!正大之见乎!”[16]3董逌《广川书跋》卷9《跋罗池庙碑文》:“夫鬼神茫昧幽眇,不可致诘,圣人閟而不言,惟知道者,深观其隐,自理得之,然不以示人,恐学者惑也。昔殷人尚祭祀,事死以生,其敝小人以鬼,则立教御俗,可不慎耶?尝观文公(韩愈)守儒道甚严,以世教为己任,其论武陵、谢自然事,勇决果断,不惑于世,可谓能守道者。至罗池神,则究极细琐,惟恐不尽,岂亦蔽于好奇而不能自已耶?”[17]7
宋人吕午认为韩愈诗中有“告戒、感伤”之意,而元人刘将孙则做了非常清晰的解释。《古今事文类聚》前卷35《慈竺院记》:“士大夫平日于亲故交际,缪相爱敬,一旦利害相及,名位相轧,反眼若不相识,而弯弓下石者有之,苟可以求富贵利达,不背公死党,则左右诡随,虽行不顾言,坏名败义,不恤也。闻[祖]证之风,宁不少愧?昔韩吏部于《谢自然》深致其告戒、感伤之意,至咏《华山女》,颇独假借,得非以雾阁云窗,追攀不可,其持守甚严,有以自拔于流俗者欤?彼有证之一,犹见取于吏部。吏部而遇证,当如何其称予也?予故因[汪]翔甫之请,极陈其事,以警世之为尼者,且以警吾党之士,而亦以自警云。”[18]36-37《养吾斋集》卷17《汴梁路栖云观记》:“若李之母(王守志)、子(李妙元)奋于孤孑,喘息相倚,不苟附托,周旋澹泊,经营节缩,以有栋宇,传之后来。迹其事师服勤之初心,岂希觊于度世成仙者哉?母子至情也,孝节一理也,即其不忍于弃捐,天下念之矣。东坡(苏轼)谓无仙则已,有则非斯人,谁宜为仙?未易言也。予独本其初、谅其志,而栖云为可传矣。韩昌黎(愈)赋《谢自然》诗,为吾徒者喜诵之,然昌黎正惜其弃父母、絶影响,而离世之所托,倘非所谓仙,则不得其所归。”[19]21
宋时佚名作者所著《南窗记谈》云:“秦、汉以来,方士言神仙,莫不白日上升。后世小说所载,往往而是。然人未尝有目见之者,难以必其有无。惟韩文公(愈)诗叙谢自然事曰: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聆笙箫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气明灭,五色光属聨。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据此等语,则其自幼学仙而致轻举,众所共见者,昭然不诬。”[20]433范晞文列举韩愈诗作,也有类似的看法,《对床夜语》卷4:“退之(韩愈)《纪梦》云: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仙?《游青龙》云:忽惊颜色变韶稚,却信灵仙非怪诞。又《谢自然》云:檐楹气明灭,五色光属聨。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信且见矣。《华山女》云: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縁重,浪凭青鸟通丁宁。又《谁氏子》云:或云欲学吹风笙?所慕灵妃嫓萧史。非不信,且见故从而斥之也。”[21]155后世甚至有人,因为读了此诗的缘故而真的信世有“神仙”。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荥阳公尝曰:吾尝夜而计过,然自闲居来,尝自省,已颇无过事。又曰:吾读荀子《非相篇》,然后知有相术也。吾读韩氏(愈)《谢自然》诗,然后知有神仙也。”[22]538
“飞升”既然虚妄,眼前所见超乎“自然”的现象,或者是奸巧道士的障眼法(类似今日的魔术),或者只是韩愈的个人想象。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2:“白日升天之说,上古无有也。老子为道家之祖,未尝言飞升。后之学道者,稍知清虚寡欲,则好事者,必以白日上升归之。见于仙记者,抑何多耶?如淮南王安,汉史以为自杀,而《神仙传》以为白日升天,有鹿鸣天上、犬吠云中之语,其妄乃尔。韩退之(愈)集载《谢自然》诗曰: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人多以为上升,而不知自然为魅所着也。故其末云: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22]538明代杨慎《升庵集》卷73《谢自然》:“韩文公(愈)不信神仙,而《谢自然》一诗,亦信以为有。盖当时有人的见,而公亦的闻也。”“以此观之,谢为道士所惑,染其妖术,飞升之事,如今时术人骑草龙上天之类耳。是昌黎,亦为所欺也。世又有病风颠者,即能乘危升高,疾愈即不能矣,谢自然宁非此流耶?”“噫!以古凖今,谢自然得非妖道士挑之以奔乎?是以圣人不语怪,而士君子深恶而痛絶之,亦以避祸而远辱也。”[23]3-4这里猜测谢自然被道士“挑之以奔”,真的很有意思。“挑之以奔”是很有可能的,以致道士用编造的升天谎言掩盖真相,骗取信徒的信任和皇帝的嘉奖。清李光地《榕村集》卷7《天地篇》:“韩子(愈)其知鬼神者乎?谓鬼神无显,然而与人交之理。其或与人交者,物也。然则古今之惑于鬼神之说者,其亦召致物怪而已。故其作《谢自然》等诗云云。”[24]34
四、谢自然升仙故事在后世的流传
除了韩愈,还有施肩吾,也以“谢真人”之“升仙”为题进行习作。《万首唐人絶句》卷34《谢自然升仙》:“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25]3此外,中晚唐士大夫范传正、夏方庆、刘商等以其“过旧山”、“还旧居”为主题的吟咏。《文苑英华》卷187《谢真人仙驾过旧山》:“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缺,风起草堂关。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老,移石藓仍斑。望路烟霄外,回舆岭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何年成道去?绰约化童颜。天上辞真侣,人间忆旧山。桑田今已变,萝蔓尚堪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逍遥看白石,寂寞闭玄关。应是悲尘累,思将羽驾还。”[26]915而《万首唐人絶句》卷42《谢自然却还旧居》:“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25]5字里行间的意识似乎写的是“升仙”以后的归返。杨慎《诗话补遗》卷2《谢自然升仙》:“谢自然女仙,白日飞升,当时,盛传其事。至长安,韩昌黎(愈)作《谢自然》诗,纪其迹甚着,盖亦得于传闻也”。“盖谢氏为妖道士所惑,以幻术贸迁他所而淫之,久而厌之,又反旧居。观[刘]商诗中所云,仙侣招邀,意在言外,惜乎昌黎又不闻也。然则世之所谓女仙者,皆此类耳。”[27]3-4这里认为的谢自然可能为妖道士迷惑而淫奔,其实是假借升仙遮人耳目而迁居别处,后来被厌弃而返旧居。虽然似乎是漫无边际、无法证实的猜测,但是也代表了后世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谢自然的怀疑。
世上既无御风驾云的神仙,凡自称亲耳闻、亲目睹者,可能存在欺骗世人的内情。周密《癸辛杂识》前卷《郑仙姑》就是这样一个骗局:“瑞州高安县旌义乡郑千里者,有女定二娘。己酉秋,千里抱疾危甚,女刲股和药,疾遂瘥。至次年,女出汲井之次,忽云涌于地,不觉乘空而去,人有见若紫云接引而升者。于是,乡保转闻之县,县闻之州,乞奏于朝,立庙旌表,以劝孝焉。久之,未报,然乡里为立仙姑祠,祷祈辄应,远近翕然趋之,作会几数千人。明年,苦旱,里士复申前请。时洪起畏义立为宰,颇疑其有他,因阅故牒,密遣县胥廉其事。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且又旌义人,因呼牙侩,讯即所谓郑仙姑也。盖此女初已定姻,而与人有奸而孕,其父丑之,遂宛转售之傍邑,乃设为仙事以掩之,利其施享之入,以为此耳。昌黎(韩愈)《谢自然》、《华山女》诗,盖亦可见。然则世俗所谓仙姑者,岂皆此类也耶?”[28]30尽管没有任何明显“诈骗”的证据,然而,对于“真相”的揭示,明人曾有的猜测未必没有道理。谢自然可能也是类似于郑仙姑似的骗局。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仍是美好的愿望成为主导。就是后世的宋、元,人们仍然清晰地记得“女真人”谢自然“升仙”的所在“金泉山”。宋沈辽《云巢编》卷2《和毅公赋谢仙》:“常爱金泉谢自然,题诗多在蕊珠篇。玄洲灵草自有种,西郭故人还作仙。飞驭飘摇谁可想?断云流散世空怜。锦江何处无由到?乞与齐谐异日传。”[29]474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6:“谢真人祠,唐书: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身轻举,万目之所睹焉。”[30]4祝穆《方舆胜览》卷63:“金泉山,在[顺庆府]城西果山之足。唐谢自然于此上升,有青霞观。”[31]1103陆游《剑南稿》卷16《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一别南充十四年,时时清梦到金泉。山阴道上秋风早,却见神仙小自然。果州金泉山,谢自然飞升之地。”[32]吴泳《鹤林集》卷3《和制垣金泉山》:“昔日南充县,卑栖枳棘鸾。道根随境悟,屐齿过桥寒。梦觉松花白,重来鹤顶[丹]。仙翁梨枣熟,亦欲傅修翰。”[33]295李曾伯《可斋杂稿》卷26《登果州金泉山和韵》:“故迹存{楼}[栖]鹤,高风扫镜鸾。烟霞扄{他}[地]邃,冰雪照人寒。妙句挥浓墨,仙颜焕渥丹。虽云归棹晚,犹及附飞翰。”[34]412《蜀中广记》卷27录宋郑芳庭《登[金泉山]步虚台》诗、李宏《游金泉[山青霞]观》诗:“平生酷好退之诗,谢女仙踪颇自疑。不到步虚台下看,琼笙玉佩有谁知”?“昔时谢女升天处,此日遗踪尚宛然。蝉蜕旧衣留石室,龙飞胜地涌金泉。碑书故事封苍藓,殿写真容锁翠烟。薄暮松巅听鹤唳,犹疑彷佛下神仙。”[35]5-6
谢自然的故事,还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道教的“神仙”之说。《太平广记》卷22《仆仆先生》、卷66《谢自然》:“其后,果州女子谢自然白日上升。当自然学道时,神仙频降,有姓崔者,亦云名崔;有姓杜者,亦云名杜;其诸姓亦尔,则与仆仆先生姓名相类矣。无乃神仙降于人间,不欲以姓名行于时俗乎?”“须臾,金母降于庭,[谢]自然拜礼,母曰:别汝两劫矣。自将几案陈设,珍奇溢目,命自然坐”。“是日,金母乘鸾,侍者悉乘龙及鹤,五色云雾,浮泛其下。金母云:便向州中过。群仙后去,望之,皆在云中。其日,州中马坊厨戟门皆报云:长虹入州。翌日,李坚问于自然,方验之,紫极宫亦报虹入,远近共见。八月九日十日十一日,群仙日来传金母敕,速令披发。”[3]410李绰《尚书故实》:“[果]州谢真人上升前,玉帝锡以鞍马为信,意者使其安心也。刺史李坚遗之玉念珠,后问:念珠在否?云:已在紫皇之前矣。一日,真人于紫极宫置斋,金母下降,郡郭处处有虹霓云气之状。至白昼轻举,万目覩焉。”[36]13《云笈七签》卷114《西王母传》:“太真金母,师匠万品,校领群真,圣位尊高,总緑幽显。至若边洞玄躬朝而受道,谢自然景侍而登仙,故洞玄及自然传谓金母师即王母也。《玄经》所证事迹盖多,此未备録矣。”[13]790
纵观“女仙”谢自然的“传奇”文字,大致分属于二个“体系”。一是《太平广记》所引《集仙录》,一是沈汾《续仙传》。前者的原始文字,极可能出自贞元十年在任果州刺史李坚之作。《新唐书》卷59《艺文志》:“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37]1524《宋史》卷205《艺文志》:“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38]5190后者则在内容上,与前者大相径庭。除添入其与司马承祯的“师徒”情节外,其里望、喜好、阅历、年龄以及“上升”时果州刺史任职者都不相同。《续仙传》卷上《谢自然》:“谢自然,蜀华阳女真也。幼而入道,其师以黄、老仙经示之,一览皆如旧读,再览诵之不忘。及长,神情清爽,言谈迥高,好琴阮,善笔札,能属文。常鄙卓文君之为人,每焚修瞻祷王母、麻姑,慕南岳魏夫人之节操”。“及年四十,出远游,往青城、大面、峨嵋、三十六精庐、二十四治(直犁切);寻离蜀,歴京、洛,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灵迹之所,无不辛勤歴览”。“后却归蜀,至贞元年中,白日上升而去,节度使韦皋奏之。”[6]20据此,误将其弟子“焦静真”之传杂入“谢自然”之传的可能性很大。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86:“《三洞珠囊》:谢自然,女道士,入洞庭山,无疾而化,有云鹤之瑞,仙去。”[39]3
细细品味韩愈所作《谢自然》一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很复杂,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又很模糊。即是否亲眼目睹一项,也是含混而不可信。唐人皇甫湜《皇甫持正集》卷6《韩文公神道碑》根本没有提到贞元十年事,只是说:“先生讳愈,字退之。乳抱而孤,熊熊然角,嫂郑氏异而恩鞠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秀人伟生,多从之游,俗遂化服,炳炳烈烈,为唐之章。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40]91宋人吕南公《灌园集》卷16《重修韩退之传》,行文简略但是评语却格外褒奖,甚至以相关诗为“人伦之药石”:“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三歲而孤,养于从兄嫂,自知读书,日记数千言。二十五,登进士第,再试博学宏词,不中。三上宰相书,激昂无所合,郑余庆颇称之,稍渐有闻。董晋镇汴州,辟为推官。”“今之论者乃曰:[韩]愈不知道德,然则必若柳宗元、刘禹锡,涉略元幻,乃为知道德欤?愈文既多,固无不工者,其间有补典训,如《丰陵行》、《谢自然诗》、《季千墓志》、《讳辩》、《师说》、《丧服议》等书,皆人伦之药石也。”[41]5-6不管怎样,谢自然之受到后世连续而充分的关注,多半得归功于韩愈。
非常有意思的是,宋、元以降,直至明、清,相关谢自然的“胜迹”,几乎遍布于“果州”亦“顺庆府”治“南充县”的许多山陵。《明一统志》卷68:“金泉山,在[顺庆]府城西。唐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上有石像”。“栖乐山,在[顺庆]府城西一十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仙乐响振峰顶,因名,上有驭风亭”。“大方山,在[顺庆]府城西三十里。谢自然尝栖真于此。又有小方山,与此山相峙,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疑若洞天。”[42]24-25《雍正四川通志》卷24:“鹤鸣山,在[南充]县东十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旁有紫云亭,相近有凌云山”。“朱凤山,在[南充]县南十里。周回二十里,高一百七十二丈。相传尔朱仙及李淳风修炼之地,丹井尚存。苏子瞻(轼)偕黄鲁直(庭坚)居此歲余,鲁直书准提咒,刻石今尚在。昔有凤凰集此,因置凤山观”。“金泉山,在县西二里。唐贞元十年,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上有石像。山有青霞观、步虚台,下有金泉。”[43]1“朱凤山”上之“凤山观”,也与这位相传“飞升”的“仙女”有关。元代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5《游果州凤山观》:“谁是浮游独醉仙?凤还来上凤山巅。定应人不知名字,只问南充谢自然。”[44]14
勿论当年韩愈的创作态度如何,勿论后世儒生的议论倾向如何,百姓们却更愿意将谢自然视作真正的神灵,而将地方的祭祀、供奉维持长久。如《草堂雅集》卷3郑元佑《题谢自然像》:“老韩佶屈在世间,好以险语锼神奸。上仙空飞上丹阙,政自与世不相关。奚为造言极诬诋?何妨月照千江水?龙伯珠宫深处明,鹤髪蒿归醒时喜。扶植世教须老韩,天风不碍锵鸣鸾。君不见果州南充县,香火至今盟未寒。”[45]54清代吴雯《莲洋诗钞》卷8《送大凯之官宕渠》:“使君镇西近梁益,我欲因之慰畴昔。巴马骑过陈寿祠,栈云引到谯周宅。更访仙人谢自然,遗踪灵水涌金泉。驭风亭上还须到,下看齐州九点烟。”[46]4究其原因,“緑髪童颜”毕竟是十分美好的形象。宋代何梦桂《潜斋集》卷3《和何逢原寿母诗》:“春风霞袂玉堂前,緑髪童颜谢自然。令子重孙拜家庆,阿奶迎笑掷金钱。”[47]727-728就是不真实的夸张,只要造诣特别,似乎也能成为脍炙人口的掌故。孙奕《示儿编》卷13《赦书弱水》:“《{神}[续]仙传》:谢自然泛海求蓬莱,一道士曰: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飞仙不可到。《东坡[集]》卷一五《金山妙高台》诗则曰: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信如苏[轼]之说,无乃太近乎”?[48]8
收稿日期: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