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信念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英语教师论文,信念论文,特征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随着对教学工作复杂性认识的深入,教学研究范式从关注外显的教师行为转换到探索内隐的教师认知,教师信念作为教师认知的重要维度,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教师信念指教师对教学工作所持有的稳定的、自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假设和原则。近十年来,教师信念研究在我国外语界勃然兴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师信念的内容(郑新民、蒋群英,2005)、教师信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楼荷英、寮菲,2005;高强、秦俊红,2010)以及影响教师信念的各种因素(覃成强,2007;张凤娟、刘永兵,2011)。而在我国复杂的外语教育环境中,外语教师信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这是认清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师信念本质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目前我国外语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国外已有成果基础上的理论探讨,没有大量基于中国外语教育情境的实证数据加以验证和支撑,而促进教师信念研究的本土化是推动我国教师信念研究乃至教师教育和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研究者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研究外语教师信念特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了解外语教师信念的现状和特征是促进外语教师信念发展和变革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一线教师对外语教学的真实看法,了解到他们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和发展课程,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只有当我们了解到外语教师信念结构中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摒弃陈旧的理念和做法,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能,成为外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了解当前复杂教学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的主要特征对于改善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信念的主要特征,为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教育变革提供实证数据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6名初中英语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中隐去了他们的真实姓名,使用代码TI到T6表示。表1列出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研究方法
由于教师信念属于教师内隐的认知维度,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深入发掘,而定性研究方法是获取丰富的深度数据的最佳方法。因此,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形式,对6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每人访谈时间1到2小时,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教师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持有的信念。
3.数据分析
研究者通过反复研读个案数据,采用对数据进行编码、分类等方式发现其中的显著主题和规律,并对不同的个案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归纳,力争全面、深入、细致地反映初中英语教师信念的特征。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通过访谈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了初中英语教师信念的几个重要特征,包括多维性、矛盾性、个体性和情境性,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1.多维性
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师信念具有复杂的多维结构,传统观念和课程改革新理念并存。一方面,所有受访教师都认同一些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价值,尤其是语法讲解、背诵和模仿、操练和做题。在他们看来,适当的语法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言功底,也是准备中考的必要手段。背诵、操练等也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增强对语言的熟练程度,对于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应对中考都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受访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大多数新理念也都表示认同,尤其是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如倡导任务型教学,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这种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T4老师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角度谈论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优点:
我觉得这个课程改革其实挺必要的。像以前单纯一味追求语法啊,一味给学生死抠分啊,的确对学生学习语言没有什么帮助。你说我们这些学语言的人,专业出身的人也都明白,语言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交流、沟通,那你要是单纯抠这种语法,你抠完之后还是不会说话、不会沟通、不会交流,那这个语言学得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你就是教语言,不教给他方法、不教他怎么自己去学,那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了。你不可能总跟他一辈子,最后得让他知道自己的学习方法,怎么去做、怎么自己去看书、怎么去理解。
但是,也有教师对外语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存有疑虑,尤其是在乡镇中学和办学条件较差的普通城市中学里工作的教师都提到,外语课程改革在所在学校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例如,T3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由于她所教的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英语,所以进入中学后很难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农村中学落后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学生薄弱的外语基础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的不利影响在国内一些研究中已有论述(例如孟春国、刘学惠,2011),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适用性,本研究中所有受访教师都表示自己在教学中采取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这表明,在当前教育变革的时代,广大英语教师采取对原有信念系统进行调整和充实的策略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既传承了部分英语教学传统,又吸收了一些外语课程改革新理念,因此,他们具有传统和现代理念并存的信念结构,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关于教师信念多维性的发现与国内的一些研究是一致的(夏纪梅,2002;郑新民,2008;高强、张洁,2010)。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教师信念的多维结构,但是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学领域(例如Chan et al.,2007),外语教学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少。不过在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师信念的多维结构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复杂的教学情境对教师信念的多重影响。
2.矛盾性
初中英语教师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的不同信念有时能够融洽共存,有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课程观方面,虽然教师们普遍认同外语课程改革提倡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英语教师还是认为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中考的反拨作用和学生水平的限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方面,从而忽视了外语技能的培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学校里,特别是乡镇中学。在乡镇中学工作的T3和T6老师以及在一所生源很差的城市中学工作的T5老师都谈到了学生基础差、很难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如果大量开展此类活动就会耗费很多课时,导致无法完成教学进度。
在师生观方面,虽然受访教师普遍赞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但他们也认为初中生还不能完全独立学习,应该采取教师主导的原则指导教学,毕竟在教学方面老师比学生更有权威。T1老师认为,虽然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但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因为“老师的方法都是比较科学的”,所以学生“一定要比较听话”。T4老师也认为,学生要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她觉得“如果没有老师的安排,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完全失控的课堂我觉得不可能好”。这种强调教师权威和主导地位的师生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思想观念对外语教师信念的影响。
在评价观方面,虽然很多教师认可多元评价形式的价值,但是,他们认为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更符合教学实际。T4老师对多元评价的看法就反映出教师们的这种心态:
我觉得这种东西肯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说说而已。家长不看那些,就看孩子中考之后能去哪啊,能不能去四大校(重点高中),家长看的还是这个啊!那些都不重要。
以上数据显示,教师信念系统内部十分复杂,可能存在着很多矛盾,如何理解这种矛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些学者主张,教师信念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反映了教师信奉理论(espoused theory)与实际使用理论(theory-inuse)之间的矛盾(Argyris &Schon,1974)。根据这个观点,教师信念系统内部存在着两套理论,有些是教师宣称或者在表面上认为自己信奉的理论,有些则是支配实际行动的理论,两者经常存在不一致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教师信念的矛盾性以及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国外的很多研究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Fang,1996),如何排除不利因素的制约、帮助教师做到知行合一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3.个体性
教师在社会化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自身经历、教育背景、所处教学和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会对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独特的主观看法,即便是同样的信息内容在进入不同教师认知视域后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信念具有强烈的个人化特征,它不需要与整个教师群体保持一致与共识。本研究发现,在外语课程改革的强大影响下,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信念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信念既具有群体性又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个典型例子是不同教师对学生大量做习题的态度。在城市中学工作的T2老师、T4老师和在乡镇中学工作的T6老师对于让学生大量做题这种做法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T2老师和T4老师认为,通过大量做题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更扎实,还能够提高考试做题的准确性,是学生取得高分的保证。在乡镇中学工作的T6老师非常不认可这种做法,认为大量做题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并无益处,觉得这种做法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T6老师的这种理念一方面与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机械应试技巧的个人教学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也符合她所教学生的现实情况,她认为乡镇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再通过大量做题、频繁小考施加过多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他们退学,这与城市中学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她说:
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如果总是这样做的话,有一些学生就会失去了,就会辍学了,经不起这么大的压力。就是你让他天天做这么多作业,有的时候他就不念了,就辍学了,不来了。然后,老师找到家长,家长说孩子回家就说作业完不成老师不允许,作业多、做不完、又不会,然后就不念了,会这样。
此类体现教师信念差异的例子在本研究的访谈数据中多次出现,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等。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教师信念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Breen等人(2001)发现,英语教师个体和群体在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具有多样性,某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实践可能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教学原则,同理,某种被普遍接受的教学原则也可能表现为截然不同的教学行为。他把造成这些个体差异的原因归于教师(知识背景、教学经历)、学生(成人还是儿童英语学习者)、教学环境等因素。正确认识教师信念的差异性对于理解我国外语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教育和发展项目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情境性
本研究在探讨教师信念的多维性、矛盾性和个体性时,经常涉及教师信念的情境性,情境性与教师信念的其他特点密切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教师信念的复杂性。以下就情境因素与教师信念的多维性、矛盾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别展开论述。
首先,教师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中初中英语教师信念的多维结构反映出我国传统外语教育向现代外语教育过渡阶段的情境特征。一方面,外语教师在入职之前都具有多年的外语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做法怀有不同程度的认同。儒家文化所崇尚的尊师重道也深远地影响着师生关系和课堂文化。最近几年外语界开始重视中国外语教育传统对教学的影响,史耕山和周燕(2007)发现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国学者的外语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好学”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多练,在勤学苦练、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自然会有水到渠成之日。另一方面,近年来西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被源源不断引入中国,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外语课程改革,很多优秀的新理念为外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教师在面对新理念时,通常不是采取完全吸收或完全拒绝的方式,而是在原有信念结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新理念、摒弃旧理念,采取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结构,实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平衡。这就在客观上造成教师信念系统内部同时具有传统和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具有多维性、情境性和复杂化的特征。
其次,外语教师信念的情境性不仅在于教学情境塑造教师信念,还在于教师信念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在教师信念这个开放的系统中,所有信念以簇(clusters)的形式围绕特定的教学情境而独立存在着(Green,1971),也就是说,教师信念总是依托于一定的教育情境而存在。当教师身处某种教学情境中时,会根据具体情境的要求灵活选择最恰当、最适宜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教师信念结构混乱或表里不一的现象(Hoyles,1992),而是教育情境的变化促使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行动。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也存在,上文提到的很多表面上貌似矛盾的理念其实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灵活调整,因地制宜地采取新的对策和行为。这也正是后方法时代的特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灵活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而不是囿于某一种教条的束缚。
最后,教师信念的个体差异很多时候也与情境性相关,不同的学校文化、资源条件、同事氛围、学生素质等情境因素都可能造成教师信念发展轨迹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态度,这两点在前面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详述。
以上分析显示,情境性是教师信念的核心特征之一。教师生活和工作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其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必然受到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教师信念时,必须把教师信念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考察,这样才能获取更为真实准确的信息,深刻认识教师信念的复杂性。外语教师信念的情境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以充分重视。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6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师信念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多维性、矛盾性、个体性和情境性。这些发现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凸显了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外语教育传统、中国外语教育现状(例如发展不均衡,地区、城乡、校际差异大)等“中国特色”因素对外语教师信念的深远影响,为理解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师信念特征提供了实证数据的参考。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深化外语课程改革、完善外语教学环境、促进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外语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当前初中英语教师信念呈现出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并存的多维取向,这种多维取向不能简单理解成思想观念上的混乱,而是教师在特定教学环境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教师作为朴素的教育家,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智慧,在他们眼中,传统观念与课程改革新理念不是水火不容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采取兼容并收、各取其利的对策。一些适合中国学生学习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传统英语教学法应该得到坚持和弘扬,例如重视语言基础、适当背诵和练习;同时,对于西方外语教学理论和做法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要充分理解这些“舶来品”的特定产生背景和适用性,注重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从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弹性态度对待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取向,保留中国优秀外语教育传统并不断修正西方现代教学理论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我国外语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
其次,要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教师信念具有情境性,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升学考试、学校文化、学生特点、资源设施等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都能对教师信念的发展产生促进或制约影响。很多教师对教学抱有很高的热情,并在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一旦进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可能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放弃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要想避免出现教师信念系统内部的混乱和矛盾以及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就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教师信念的各种因素,理顺影响外语教学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尤其是外语课程改革与外语考试制度之间的关系,培育积极宽松的学校文化气氛,这样才能确保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信念,并将其转化为丰硕的课堂教学成果。
最后,学校和相关部门要为外语教师创造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广大教师有更多机会系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培训和进修模式要具体化、差异化,充分考虑到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对于处于不同教学环境(例如城乡、地域差异)的教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培训和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外语教学理论、教学知识层面,要关注教师内在的认知维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加深教师对各种外语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情境错综复杂的后方法时代灵活调整教学原则和策略,应对各种复杂的教学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