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走进”与“走出”论文_邱梦桦

文本的“走进”与“走出”论文_邱梦桦

广东省从化希贤小学 510900

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个体阅读行为,而是为教学解读文本,不仅是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这是文本“走进”与“走出”的“度”之所在。

一、走进文本,强化语言的输入

语文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促进“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1.聚焦文本的言语形式。

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将教学定位于“内容的理解”,他们在内容上挖掘和拓展,却忽视了呈现这一内容的语言形式,缺乏了对课文语言积累的咀嚼,致使教学不够细化,语文课就变成了对课文主题进行理解、归纳的课。

广东省名教师阮美好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进行了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进入课文情境,聚焦对话的提示语,从而了解了“对话”这一细节描写在故事中的巨大作用。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对提示语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认识,他们的作文往往也正是缺少细节描写。阮老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在整节课中,阮老师以“对话的提示语”为教学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不仅仅感受了对话的感情,而且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阮老师结合语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师生朗读和角色体验等方式中习得,学生由读,到悟,到说,再到读,再到写,它是基于言语表达上的理解和运用。

2.转换文本的言语形式。

教师应该在品读、感悟教材文本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表达。

3.重组言语的增长点。

学生的言语建构过程是不断熟练、不断推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准确地把握“教什么”。因此,教师在处理文本时,要站在语用提升的角度,洞察出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增长点,对文本进行优化组合。

二、走出文本,优化语言的输出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优化语言的输出。

1.转换文本文体创写。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裁,像记叙文、童话故事、诗歌、剧本、散文、调查报告、文言文等,它们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架起了一个文本意识、练笔创造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只要把握得当的文体教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自由变换中彰显和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记叙文、散文等转创作成诗歌。孩子们一篇篇生动的创写,既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又得到了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

2.点拨文本的语识之妙。

经典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其阅读与欣赏只有品其言才能会其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抓住文中“两根指头”和“三次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与痛苦,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使得这种知识的传递与感悟人物形象融合起来,促成了“语识”向“语感”的转化。

3.推荐互文阅读提升。

互文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比较,对比着进行阅读,围绕着教学目标分析不同点与相同点。通过这一方式,对作者相关主题的文章展开简单的讨论,一方面是能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结合多篇文章的简单比较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在学习完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和太阳赛跑》、《一只鸟又飞走了》、《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读完后引导交流三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摘录下最欣赏的精彩片段;学习完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之后,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节目《人与自然》,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在生活这一大语文课堂之中去继续学习课内的相关知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指导学生“学语文”而非“学课文”,是以课文为依托,向教材外扩张,在文本中有效地“走进”又“走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大世界中汲取知识养料和精神养料,学会运用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邱梦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  ;  ;  ;  ;  ;  ;  ;  

文本的“走进”与“走出”论文_邱梦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