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只使用阿司匹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C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对治疗后3天,7天,15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提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81-02
脑梗死需要强调综合治疗,应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脑梗死的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抗血栓药物在开发应用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1]。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现对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及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后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各25例,观察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48±3.5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病变发生部位均有可比性无差异无统计学设计(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常规治疗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保护脑细胞与抗感染。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首剂口服100~325mg,以后每日25~100mg,或qod,每次100~325mg。预防用量为每日25~100mg。肠溶片应空腹服用。观察组是在基础治疗上和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负荷剂量300mg,以后为75 mg,1次/d。
1.3 疗效评价
参照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2]。在入院时第1、3、7天进行NIHSS评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痊愈:NIHSS评分减少率为91%~100%;显效:NIHSS评分减少率为46%~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率为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率为0~17%;恶化:NIHSS评分增加。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15.56±2.78),治疗后(6.35±1.28)。对照组治疗前(16.25±2.73),治疗后(9.46±3.28)。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患者经治疗,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组经治疗,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两组治疗对治疗后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两组效果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抗血小板药物不等同于抗凝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①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药物;②增高血小板内核苷酸含量的药物;③特异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④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受体拮抗药[3]。已经有一些研究验证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两个大型研究(IST、CAST)显示缺血性卒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对于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有一定效果,症状性脑出血无显著增加,但与溶栓药物同时应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已经有单独使用或者联合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小样本研究显示这类制剂还是安全的。
阿司匹林本品原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后来发现它尚有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阻碍AA衍变为TXA2。它使环氧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使酶失活。因此,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2~7天,大致与血小板的生存期相当[4]。但因为循环的血小板每日约有10%更新,阿司匹林的作用只维持约36小时,所以仍需每天服用
氯吡格雷为噻氯匹定的第二代产品,起效快,口服后2小时即开始起效,一次口服负荷量300mg后3小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率70%,口服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和制酸剂影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与血小板的ADP受体结合,进而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受阻,因而血小板被抑制。本品需在体内生物转化后才能发生作用,但其代谢性活性物质尚不明确。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是可逆性的。一次口服2小时后即可发生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作用的强弱与剂量相关。长期口服75mg,7天后对血小板聚集的平均抑制率为40%~60%。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较各自单用作用均明显增强,且不增加出血倾向。对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减低急性心脑血管梗死发生率及再梗死的风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风雷,李翠萍,热依汗,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2-33.
[2]付国惠,张保朝.氯吡格雷预防32急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63-64.
[3]黄勇.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46-47.
[4]顾力华,庞永诚,陈斌,等.阿司匹林片联合氯吡格雷片对急性脑梗死进展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0):1146-1148.
论文作者:毛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阿司匹林论文; 血小板论文; 格雷论文; 脑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作用论文; 药物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