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采访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采访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的日常性重要工作,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文献采访过程中,图书馆的投入是否存在风险,如何防范风险,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采访风险定义
图书馆是为广大用户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机构。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图书馆可分为各种类型,同一类型图书馆又因其地理位置、专业取向、收集文献结构等不同而拥有特定的用户群。作为图书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采访,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特定用户群所需的文献资料,确保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
由于采访活动主要是资金与文献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如具体的图书馆、资金、采访人员、书商、出版物等等),有些采访活动的结果往往偏离了采访目的,使采访目的受到削弱和损害,造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由此,我们将采访风险定义为:文献采访工作可能发生的有损于采访目的的危险。
2风险类型2.1 缺藏风险
缺藏风险指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料因种种原因未能购入,从而削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造成缺藏风险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是:
2.1.1 经费短缺。采访是资金与文献的交换。没有资金保障,采访就成了“无米之炊”。时下,经费在图书馆界处于短缺状况。一方面,采购资金的增长跟不上书价的飞涨[1],使图书馆的绝对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知识爆炸”带来出版物品种骤增,使得图书馆相对购买力下降。苦于经费的制约,不少馆采访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已处于停顿状态。
2.1.2 发行障碍。采访是对已出版的文献资料进行选择和购买,与文献的出版发行密切相关。采访的成功在于对出版发行信息的掌握和畅通的采访渠道。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书刊发行市场打破了过去由新华书店包销的一统天下,形成出版社、国营、集体、个体书店、机关团体、著者个人一齐上的竞争局面。一方面,这种竞争尚处初级阶段,不时表现出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图书馆由传统地依靠新华书店供书到自觉地去寻找市场、适应市场尚需一个过程。结果造成图书馆在搜集和掌握出版发行信息上的困难,使图书馆文献采访面缩小,缺藏程度加大。
2.1.3 决策失误。图书馆采访工作决定因素是人,采访过程也就是人的决策过程。采访过程中,或因对读者需求状况不了解,或因对学科知识陌生,或因不掌握出版发行信息,或因缺乏采访经验,或因工作不认真,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2.2 价值风险
价值风险指采访中购入无价值或价值不高的文献,偏离采访的目的。造成价值风险的因素主要有:
2.2.1 出版物质量。图书馆采访要求购买的是高质量的文献资料。而当今图书市场,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假、冒、伪、劣的产品不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据报道,1995年进行的“首次全国图书质量大检查”,结果图书合格率仅占20%[2]。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给采访选择带来很大障碍。
2.2.2 价格误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书刊的价格与其他商品相比有其特 性:即明码标价。这种价格除了重新印刷标签贴在书刊上,一般为涨价;或者按标价公开打折处理。除降价外,无法随图书销售行情的变化而自由浮动。而正是这种“公开性”掩盖了其高利润。书刊的高订价,对图书馆有限的采访资金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2.2.3 价值需求。文献的价值有其绝对和相对的一面[3]。绝对价值指文献的社会意义,相对价值指文献对于不同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文献价值的体现是主体(读者)对客体(文献)的要求,缺乏主体,再有价值的文献也难以体现其价值。图书馆采访收集的文献资料必须符合读者的需求,脱离这种需求,获得的文献资料必然少人问津,造成浪费。
2.3 供求风险
从文献出版发行到读者从图书馆获得文献,采访是一个中间环节。采访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处于社会大背景之中,社会必然对其产生影响。此外,采访与读者之间还隔着分编、馆藏、借阅等环节,这些环节也制约或影响着供求的平衡。
2.3.1 社会导向。图书馆是因社会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文化机构。在市场经济中,图书馆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阵痛之中。一方面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另一方面多种文化现象,多种信息传递手段的产生和应用,使得图书馆的作用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减少。表现为图书馆用户日益减少,文献利用率逐步降低。据统计,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4],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50%左右。图书利用率的降低对采访产生负面影响。
2.3.2 管理水平。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况。在管理思想上,重藏轻用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在管理手段上,大多数馆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文献加工周期长,检索繁琐,获取困难。即使在一些引进了现代技术的图书馆,其负面影响远大于预期值。[5]
2.3.3 服务态度。图书馆作为服务性机构,其服务态度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文献资料的使用状况。图书馆服务类属于政府行为,与商业性服务不同。一方面,这种服务不是追求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以自觉、诚实、可靠服务读者;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图书馆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人员待遇相对较低,人员思想不够稳定,结果使得图书馆服务从整体上看有点漫不经心,缺乏热情,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4 其他风险
2.4.1 费用。图书馆采访文献资料有多种方式。同一种文献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得。获得文献方式不同,所花费的劳务和费用是不相同的。如邮购要加邮费,书展购书要加差旅费、运费,等等。采访中不考虑书价以外的费用是不行的。采访人员要学做“帐房先生”,学会精打细算。每年几万,几十万的购书经费,算帐不算帐,结果会大不一样。
2.4.2 书商信誉。图书馆采访一般为书目预订,成批支付款项,因而代理书商的选择十分重要。如今的图书市场,有用优质服务竞争的,有用“回扣”开道的,有用行政命令发行的,还有用“树碑立传”引诱的。对此,采访人员要冷静地进行分析选择。供货品种、图书质量、数量、时间、费用支出,是采访选择供货商要优先考虑的。供货书商如果不可靠,造成的损失会是巨大的。
3风险对策
由上可见,图书馆采集的文献资料能否适应用户需求,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是否产生效益,主要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对于外部因素,采访工作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只能随外部环境的改善而改善。对于内部因素,采访以及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可以主动地做工作,尽可能回避和减少风险。
3.1 增强风险意识。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采集是国家和社会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投资。采访人员作为投资的执行者,责任是重大的。要用好手中的资金,真正做到购入的文献“物有所值,物尽其用”,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要树立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3.2 提高决策水平和采访能力。采访活动是一种不断决策的过程,决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采访结果。采访又是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采访能力大小又决定着采访能否实现。采访能力是一种综合力,表现方面诸多,如:学科知识掌握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信息获取能力(出版、发行信息、用户需求、馆藏情况等),公关能力,文献鉴赏能力,购买能力等。只有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采访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采访工作的质量。
3.3 开展馆际协作。馆际协作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通过馆际协作采访,一方面可以合理布局文献资料,减少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互通余缺,相互调剂。这样就可大大减轻文献资源建设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压力,提高各馆资金与人力使用的效率。
3.4 加强管理。采访是少数人的活动,涉及的经费又很大,必须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避免资金流失和浪费。对于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大多图书馆都有规定,重要的在于执行。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规章制度要适时修订,加以完善。
3.5 不断评估,总结经验。采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对上一次采访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失误,就能不断地改进工作,不断地提高采访质量,避开或减轻采访中的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