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姜盐芝麻茶_茶叶论文

谈生姜盐芝麻茶_茶叶论文

说姜盐芝麻豆子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豆子论文,芝麻论文,说姜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岳阳茶俗,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特别是平江、岳阳、临湘一带的椒子茶、川芎茶,汨罗、湘阴一带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等,都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留有明显的古文化积淀的痕迹。我们且以汨罗一带的姜盐芝麻豆子茶为例,谈谈民间茶俗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你乘火车去汨罗,一下火车,走出车站,迎面进入你眼帘的,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对面半边街,一字儿排开,摆着几十个茶摊,向旅客兜售姜盐芝麻豆子茶,这是你走遍其它车站所很难看到的现象,摊主吆喝着揽客时,有的叫“姜盐茶”,有的叫“芝麻豆子茶”,有的叫“姜盐芝麻豆子茶”。茶摊上出售的这种茶,是一杯一杯的泡茶,在瓷杯中,放上茶叶和炒熟的芝麻豆子(一般是黄豆),加入适量的盐,然后在一个陶制的小擂钵里把洗净去皮的生姜擂成姜泥,泡茶时,先把开水泡入放好了配料的瓷杯里,再把杯子里的水倒一点在擂钵里,把姜泥洗下来再倒回杯中,一杯姜盐芝麻豆子茶就泡好了。

但是,这不是地道的姜盐芝麻豆子茶,这只是为了适应旅客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姜盐芝麻豆子茶,而地道的传统的姜盐芝麻豆子茶却还不大一样。

笔者第一次喝这种茶,是在1975年的初夏,作为湖南师范学院政教系的一名学生,到汨罗实习。第一次作家访喝姜盐芝麻豆子茶时,便尝到了一种特有的甜头。

在汨罗、湘阴一带的民间,家里来了客,女主人立即去烧茶。所谓“烧茶”,可以分作两个阶段:一是准备,二是泡茶。准备阶段要作好五件事:烧开水;炒豆子芝麻;擂姜;洗好茶杯;洗净一个陶罐(现代多用大搪瓷杯代替)。这些工作作好后,水开了就可泡茶了。泡茶又可分为三道工序:一是把茶叶、豆子、芝麻和盐放在陶罐里,倒进沸水,再把擂钵里的姜泥放进去;若是茶叶太粗,在农村多把罐子放在火上煎一下,再放芝麻、豆子、姜和盐;二是摇动茶罐,让芝麻、豆子、姜、盐均匀地转动在茶水中,然后一杯一杯地倒进茶杯,这样,每杯茶里的豆子、芝麻、茶叶和水基本一样;三是把茶一杯杯端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便趁热喝,当客人开始喝茶时,主人又泡上一罐茶,客人的茶刚喝完一大半时(客人多时,在喝得最快的客人快喝完时),主人摇动茶罐,走到客人面前,又把客人的杯子加满,这样反复加,直到所有客人喝足为止。泡茶的工序,可依次称之为“泡茶”、“倒茶”和“敬茶”。倒茶要有技术,特别是把茶从罐子里倒到杯子里去时,如果没有技术,配料便倒不匀,甚至配料都留在了罐子底下而没有倒出来。喝茶也要有技术,会喝这种茶的人,一边摇动茶杯,或者一边往茶杯里吹气,使配料在杯子里翻起,均匀地把配料随水喝到口里。若是不会喝的人,只能喝到水,等到敬茶三巡之后,杯子里便一满杯豆子、芝麻了。如果杯子很深,水喝干了,豆子、芝麻还留在杯子里面,不得出来,这时,有经验的人便一手端杯,一手拍杯口,豆子芝麻便拍到了杯口,可以慢慢吃到口里了,而对于初喝这种茶的人,一般只好把手指伸进杯里,把豆子“抓”出来放进口中,这就显得很不文雅,常招来旁人的取笑。

茶中的豆子,按传统习惯用黄豆,没有黄豆的便用饭豆或绿豆来代替。近几年,人们又多用花生米取代黄豆。过去吃茶,重配料而不重茶叶,因多买不起茶叶。近年来,也渐渐用上细茶了。在机关,多用泡茶的方式,一杯一杯泡。

与汨罗相邻的平江和岳阳两县的部分地区,亦受其影响,但形式变得比较简单。如平江伍市镇一带,民间也吃豆子芝麻茶,但一般不放姜盐,方法也同泡茶一样,只是在茶泡好后,再加入芝麻,或豆子,或豆子芝麻都放。放不放姜,这同所处的地域有关。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而湘阴、汨罗古代滨临洞庭湖,水不好常伤害腹胃,故喜好姜茶。而放姜就必须放盐,不然味淡不好喝。在平江山区,水好一般不须放姜盐。

这种姜盐芝麻豆子茶,究其渊源,可说是直承“唐风”。

饮茶到唐代,已经比较讲究,因为陆羽的《茶经》,已把饮茶之法风行天下了。到唐代中叶,调茶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淹”,二是“煮”。“淹”已近似今天的泡茶。“煮”就是在水里放茶叶时,添加姜、盐、薄荷、枣等配料,再放到火上去煮。而在茶中加盐,更是唐代的普遍风气,因此,陆羽在《茶经》中特别提倡。这种煮制配料茶,到宋代已不太流行。因为这时,人们从饮茶、作茶的经验中渐渐感觉到,不用姜、盐等具有强烈味道的添加物,更能显出茶叶的色、香、味。故此,《东坡志林》说:“唐人煎茶,用姜加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皆大笑之。”到明代,更是品茗成风,对配料茶,斥之为“弊”。顾元庆说:“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眼、水梨、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桔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

其实,宋明时期,配料茶之风只是不强了,受到士大夫们的鄙弃,却在民间流行,直到今天。这就是高雅文化与俗民文化的先是同源后又分道扬镳的结果。因为士大夫们饮茶,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而下层劳动者饮茶,追求的主要是饱口腹的物质满足。顾元庆的话,正好证明了笔者的这一分析,说明这种配料茶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而且配料的方式不一。

唐代的这种配料茶,到如今,也不止是湘阴、汨罗等地的姜盐芝麻豆子茶这一种形式。如侗族的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等。

侗族的“油茶”,是以糯米、玉米、茶叶和油块一起煮成的。

蒙古族的“奶茶”,是在头天煮好红茶,第二天倒出茶水,然后用木棒搅拌至白色,再加牛奶、羊奶、骆驼奶、黄油、葡萄、蜂蜜、食盐等,煮制而成。

藏族的“酥油茶”,是在茶水中加入酥油、食盐等,煮制而成。

这些不同民间茶俗,都是唐代配料类茶的遗存。

从上述茶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民间文化都有着历史的渊源,它们是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延伸,顺藤摸瓜,可以探究到古代社会的某些方面的风貌。

标签:;  

谈生姜盐芝麻茶_茶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